揚州的山子玉雕以獨特的構思角度,表達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古至今頗受人們喜愛,我國玉石雕刻藝術殿堂里一枝獨秀。
凝境入玉
揚派玉雕是我國四大玉雕流派(北派、南派、揚派、海派)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揚派玉雕中最有名的當數山子玉雕。作為文人墨客用于觀賞陳設的精美玉石擺件,山子玉雕多是用整塊玉石雕琢而成,體現的是中國傳統工藝獨特審美標準的一種極致。因其成形后極似一座微縮的山水景觀,故名“山子”。
山子玉雕起源于北宋,當時的宮廷玉工受到宋真宗與群臣觀賞假山并作詩留念的啟發,將整塊璞玉精雕細琢,使其形如山狀。明代,隨著玉石原料的不斷增多,玉器的品種不斷豐富,山子玉雕的形式也變得多姿多彩,小的典雅靈秀,可作賞玩或擺設;大的氣魄宏偉、蔚為壯觀,可作庭堂殿室的陳設,昭示主人的高雅身份。到了清代,山子玉雕的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并趨于成熟。尤其到了乾隆時期,大量玉料源源不斷涌入,再加上玉雕匠人傳承不息,玉雕技藝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大型的山子玉雕。最能證明清代治玉實力的是《大禹治水圖》玉山,它高達224厘米,重5000千克,用料產自新疆和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樂壽堂后間。
山子玉雕刻的題材非常豐富,常采用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等來表現其寓意。諸如詩、書、畫、名著典故、風情民俗、人物、動物、風景故事等,均可融入山子畫面進行造型創作,給創作的匠人提供了無限的發揮空間。優秀的山子玉雕作品可以將古詩詞中的一句、歷史故事中的一個片段、山川中的一瞬提煉呈現出來,動靜結合,彼此連貫而凸顯真實美感,讓人久久凝望。能夠真正理解古人作詩、作畫的意境,把它融入山子玉雕刻中,才能夠真正做到“此情此景、如詩如畫”。
千里于方寸
山子玉雕要求雕琢者有極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創造性的構思能力和文學藝術修養,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玉料整體外形的前提下,依玉料的自然形態施以巧工。工匠制作時先從玉料的形狀、特征等進行構思,順其色澤,使料質、顏色、造型渾然一體,再按“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法則,在玉石料上或浮雕或深雕,使山水樹木、飛禽、樓臺、人物等形象構成遠景、近景的交替變化。
為了使玉料獲得最高利用率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玉石的天然外形。工匠會根據每塊玉料的自然形態進行構思、設計和創作,使得最終成品不僅有玉材的完整狀態,并巧妙地和人工雕飾融為一體。
山子玉雕的工藝要求相當高,由于所用玉石材料體積往往都很大,會要求雕刻的畫面足夠豐富飽滿。在創作上,山子玉雕要求構圖布局唯美而不凌亂。在構圖設計上,對虛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作品有沒有意境,就看其虛實的結合。做到“全局有法,境分虛實”是山子玉雕制作設計好壞的重要衡量標準。山子玉雕的創作設計很多借鑒了山水畫的三遠法(高遠法、平遠法、深遠法),以確定人物、鳥獸或者山水的構圖和各點分布的位置。在構圖中以“S”形為主,平行和十字形都是山子玉雕的大忌。
完成整體布局的構思后,工匠還需再運用寫意、線描的寫實與建筑透視技巧,將近景、遠景表現得層次分明,形象逼真,令作品達到更高深的境界水準。
在雕刻時,看清玉料瑕疵所在的位置,并對瑕疵進行完美的掩飾。利用圓雕、浮雕、鏤空雕等手法,表現出作品的明暗、粗細、疏密、直曲等的對比來突出雕刻主題和題材,可謂“小景大視野,行千里于方寸之間”。
停頓與升華
因為原料短缺,玉工流徙,揚州山子玉雕技藝在乾隆之后失傳了兩百年之久,恢復山子雕技藝成為揚州玉雕藝人的夢想。直到20世紀50年代,揚州玉器廠成立,揚州玉雕技藝得到復蘇。到20世紀70年代末,揚州玉器界開始著手恢復山子玉雕技藝,顧永駿是攻關組主要成員之一。
顧永駿出身藝術世家,父親顧伯逵是1950年江蘇省首批譽聘的揚州三位畫師之一,其作品俊逸灑脫。受父親影響,顧永駿1962年9月進入揚州玉器廠學習玉雕,專攻“人物”品種。經過十年的艱苦學習,掌握了繁難的玉雕人物品種的技藝。在玉器創作中,他借鑒中國畫的表現手法,雜糅了中國畫的構圖、線條,自成一體,作品被外界評價為“書卷之氣、大家之氣”。"晉升為設計員(工藝員)后,顧永駿專攻山子玉雕技藝。
1986年,顧永駿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子玉雕《石刻聚珍圖》順利完工。《石刻聚珍圖》重約1噸,高1.13"米,寬0.86米,氣魄雄偉而宏大,首次展出便在北京、香港等地引起轟動,被專家認為是繼清代《大禹治水圖》之后又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被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揚州山子玉雕技藝以《石刻聚珍圖》的誕生為節點,得以復活。
2006年5月20日,揚州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顧永駿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雕傳承人”稱號。讓顧永駿欣慰的是,兒子顧銘,弟子薛春梅、田健橋、余勇等人各有所長,他們在繼承揚州山子玉雕中國畫的核心理念的同時,通過不停感悟找到了方向,闖出了一片天地。
如今,山子玉雕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傳統基礎上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雕琢更細致,題材更廣泛,且融合時代精神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