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蟲子也出書,還被評為“世界最美”?民國大師設計的書衣過時了嗎?“未來之書”長啥樣?在第三屆嘉德國際藝術圖書展上,琳瑯滿目的藝術圖書,以一種簡潔、雅致和樸素的空間氣質凸顯其與眾不同的魅力。在這里,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藝術和文化的傳承者,承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和閱讀體驗。
圖/本刊記者 鄭爽

在歷時三年的精心保養維護工作后,秦陵一號銅車馬被搬遷至秦陵銅車馬博物館,至此,秦陵一號銅車馬、秦陵二號銅車馬終于在其出土地與公眾見面。據悉,這兩乘青銅車馬系1978年在秦始皇帝陵西出土,結構完整,裝飾華奐,雕塑精美,工藝精湛,其中包含的信息資料和物化證據對于研究中國古代車馬及相關物質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5月18日,秦陵二號銅車馬搬進了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同時,秦陵博物院開展了對一號銅車馬的保養維護工作,兩乘銅車馬也就此“分別”。圖為秦陵一號銅車馬(前)與秦陵二號銅車馬(后)。

日前,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首屆“中華文化節”節目巡禮上,開幕節目《五星出東方》是由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靈感源于古絲綢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漢代織錦護臂。在精彩的舞蹈、音樂、服飾和舞臺設計的加持下,這件文物“活”了起來,漢代美學和西域人文風情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據悉,香港首屆“中華文化節”將于今年6月至9月期間舉辦,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市民對中化文化的認識。

不久前,科技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通過微量元素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組學分析等技術,對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出土的人骨進行研究,成功復原了這位古代帝王的面貌。據了解,199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陽陳馬村意外發現了一座北周高等級墓葬,根據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金璽等重要文物,認定該墓為北周孝陵,墓主是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據記載,宇文邕統一中國北方后,雄心勃勃準備“平突厥、定江南”,可惜壯志未酬,36歲就因突發惡疾去世。2015年,復旦大學、廈門大學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開始對宇文邕墓出土人骨進行科學分析,研究人員將考古發現的北周武帝墓葬內的多塊人頭骨殘塊進行修復,并以顱骨C T掃描技術對武帝進行了初步面貌復原。通過分析控制頭發、皮膚和瞳孔色素相關的基因位點后,認為武帝是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此番的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和科研系列成果,為確認北周帝陵位置及其喪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下圖為北周武帝宇文邕頭像“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