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這是一場雍正與乾隆時期制瓷工藝的巔峰“對決”——10件館藏級清代官窯瓷器同臺競技、拍前總低估價超過8000萬港元……5月30日,名為“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專場拍賣將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隆重登場,作為今春拍場中的重頭戲,值得期待。
據了解,即將于5月24日至6月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佳士得香港春拍,多個專場、諸多藝術精品很引人矚目。其中,5月30日槌響的中國瓷器及藝術品板塊,將“曬”出一批瓷珍重器、古典家具及工藝品,不乏生貨精品,必將會引發古董老饕們的圍觀和鏖戰。
一件由望星樓珍藏、估價為6500萬至8000萬港元的清雍正釉里紅波濤錐拱蒼龍教子圖梅瓶,堪為重中之重。這件重器是《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的封面之作,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據了解,此類梅瓶存世罕見,唯見幾例但大多藏于海內外重要文博機構,像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各藏有一件,還有一件帶原蓋者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望星樓珍藏的這件梅瓶曾為19世紀美國知名收藏家瑪麗·J·摩根(Mary J. Morgan,1823年至1885年)舊藏。摩根夫人去世后,其藏品曾于1886年在紐約美國藝術廊(The American Art Galleries)展出。此梅瓶首次現身拍場是在1996年,近30年后重出江湖,必將會在市場上掀起一輪新高潮。
一向被“真精稀”標注的望星樓珍藏,近兩年每現身拍場必成為市場熱話之一。而其珍藏的首次浮出正是在2 0 2 2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同樣是以單一藏家專場呈現——多件頂級清三代官窯瓷器博得各路藏家的眼球。據介紹,望星樓主人是發家于香港荷里活道的古玩行家及藏家張顯星,其早在2 0世紀8 0 年代末便鎖定了清初官窯瓷器板塊,花三十載悉心構建了“真、精、尖”的清三代官窯收藏體系。回望上世紀90年代的瓷器收藏市場,不難發現,當時最炙手可熱的還要數宋代單色釉、明青花瓷器,而歲數還不夠“老”的清官窯瓷器有幾分被“冷落”。當時,一件宋代單色釉或者明官窯瓷的價格已高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但一件清代官窯精品的身價可能不足10 0萬元。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清三代官窯瓷器在今天已成為每季拍場上不可或缺的強勢板塊,引得各路藏家入場爭奪。
對清三代官窯瓷器一見鐘情的張顯星,眼光可謂獨到,專注于稀世少見的康雍乾佳器,追求造型別致、品相完美的收藏宗旨。他曾向朱湯生、藍理捷、張宗憲、葉佩蘭等古董大腕及知名專家交流討教,并于2 0 0 4 年出版了《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一書,收錄望星樓珍藏的103 件精品,為瓷器收藏圈提供了清三代官窯標準件的重要參考。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福慶有余太平有象耳扁瓶高30.8厘米估價:500萬至800萬港元
此番“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專場所呈現的10件瓷器,正是從望星樓珍藏的百余件藏品中臻選而出,集中于雍正及乾隆時期,堪稱彰顯兩朝制瓷工藝巔峰及藝術創新成果的代表性器物,也見證了這一時期官窯瓷器7 0 余年的非凡發展歷程。
值得一說的是,望星樓珍藏瓷器于2 0 03年至2 0 2 0年悉數借予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展出。故此次在香港佳士得上拍的清雍正仿哥釉五瓣瓜棱瓶、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福慶有余象耳扁瓶、清乾隆瓷仿雕漆高士雅集圖圓盒、清乾隆粉青釉模印夔龍鳳紋八方瓶等十件器物,均為近20年來首次在市場上露面。無論是從品種、品相還是傳承經歷來看,這批瓷珍都無疑是清代官窯收藏愛好者最不容錯過的,它們的市場表現也值得特別一書的。
另據佳士得亞太區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安偉達介紹,本季拍賣將是佳士得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最后一季拍賣,今年9月,佳士得亞太區總部將正式遷至香港新地標The Henderson大樓,而之后的拍賣活動也將移師新總部舉辦。
佳士得香港此季春拍推出的“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及“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不僅陣容豪華,而且品類豐富,涵蓋瓷器、古典家具、古董鐘表等多個門類,當中不乏海內外知名藏家珍之重之的舊藏。下面,我們不妨通過圖賞速讀此季其他高光拍品。

清乾隆 瓷仿雕漆高士雅集圖圓盒
直徑12.4厘米
估價:280萬至350萬港元
“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專場拍品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夔龍鳳紋八方瓶
高33厘米
估價:150萬至250萬港元
“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專場拍品

清雍正 仿哥釉五瓣瓜棱瓶
高27.7厘米
估價:100萬至200萬港元
“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專場拍品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盤
直徑38.4厘米
估價:180萬至250萬港元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拍品
此盤出自“光怡志堂”珍藏。這一堂號由香港大學瑪麗醫院榮譽退休醫學教授陳棣光、陳立怡伉儷及其子陳鴻志三人的名字構成。陳氏伉儷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收藏宋明瓷器,藏品多從香港、紐約與倫敦各大拍賣行及行家處購得。此次釋出的47件“光怡志堂”藏瓷品相完美,釉色明亮,紋飾獨特。

清乾隆 粉青釉凸花福慶連綿卷口龍耳瓶
高49.8厘米
估價:500萬至700萬港元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拍品

17世紀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一對
估價:1000萬至1500萬港元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拍品
這對四出頭官帽椅造型舒朗大氣,雕工精湛。三彎背板一木雕成,其上設如意形開光,分別透雕獅子及梅花鹿于雜寶之間,兩側飾鏤雕卷草紋掛牙。此品或與香港佳士得2023年春拍中的鄧氏伉儷舊藏黃花梨官帽椅同為一組,其背板上分別雕刻麒麟及瑞獸兩只。
產于清代、作為貢品的廣州鐘表往往是造價不菲,市場上頗為難得一見,在佳士得香港“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中,一尊曾為嘉慶皇帝所珍愛的古董自鳴鐘將成為一大亮點。提到清宮舊藏鐘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明星”修復師王津無疑是業內權威專家。針對這件瑰麗奇幻的古鐘表,他向我們娓娓道來——

清嘉慶 銅鎏金御題詩翻傘游戲人物鐘高34厘米估價:500萬至800萬港元
廣州是清代民間機械鐘表制造的重要中心之一,是中國最早接觸自鳴鐘的地方,制造于廣州地區的鐘表被稱為“廣鐘”。廣鐘以其獨特的風格受到人們的關注,檔案記載證明廣州造鐘的歷史可追溯到康熙時期,到18世紀末期,廣鐘的生產規模及制作工藝都已達到相當成熟的狀態。
廣鐘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極品廣鐘,極品廣鐘主要為朝臣進貢給皇帝把玩、收藏和使用的鐘表;第二類為精品廣鐘,精品廣鐘主要為富商及大臣采買和收藏的鐘表;第三類為普品廣鐘,普品廣鐘則為大眾百姓所購買及使用。
有清一代,廣州鐘表被地方官員“任土作貢”作為貢品獻給皇帝,使清宮成為廣州鐘表最集中的典藏地。從清宮現存的藏品來看,廣州鐘表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即其表面多是色彩鮮艷的各色琺瑯。這種琺瑯又稱“廣琺瑯”,是廣州地區所特有的一種琺瑯工藝,有黃、綠、藍等顏色。琺瑯上的裝飾花紋細密繁縟,很有規律,是其他地方的鐘表所不具備的。
以這件清嘉慶銅鎏金御題詩翻傘游戲人物鐘為例,鐘表的側面由“廣琺瑯”制作而成,這種工藝最重要及特殊之處就是藍色色調,這種藍色色調采用了貼箔琺瑯,同時還有孔雀羽毛及紋絡的細節處理。它旁邊還有一個葫蘆造型,葫蘆在古代有著福祿及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可以把這件清嘉慶銅鎏金鐘定位于本土制作的鐘表,也可以稱它為廣州極品鐘表的代表作。
與故宮博物院藏18世紀銅鎏金太平有象水法轉花音樂自鳴鐘相比,此鐘雖顯得小巧許多,但它的視覺沖擊力較強,整體的對比感也非常強烈。其鐘盤由指標、羅馬數字刻度及一圈漢字組成。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圈漢字是嘉慶皇帝在登基之前題寫的一首自勉詩:“晝夜循環轉,隨時運不停,靜觀分刻數,豈敢自安寧”。鐘盤上還有“當今御詠”等字樣,則證明此鐘表制作完成于1796年嘉慶皇帝登基之后。因它的體積較為小巧,移動時較為方便,所以很可能是放在嘉慶皇帝書房或貼身使用的。嘉慶皇帝不僅要觀賞它、聆聽它還要為它題寫詩句,也足以證明此鐘深得嘉慶皇帝喜愛。
另外,此鐘更重要的是其所具備的機械功能,走時系統與音樂、活動玩意裝置系統相連,不僅能走時還可以報時、報刻。每逢刻點(15 分,3 0分,45分)報刻,每逢整點報時,報時后音樂響起,鐘頂部鍍金傘葉打開,傘下人偶開始攀杠表演。音樂畢,人偶攀杠表演停止,銅鍍金傘葉漸漸合攏,恢復圓形屋頂狀。
此鐘表的頂部為鳳梨造型,17世紀,一位名叫卜彌格的傳教士寫了一本《中國植物志》。這本《中國植物志》里記錄了鳳梨的影像,后來此書傳到了西方,西方人認為中國的鳳梨非常特別,之后便把鳳梨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鳳梨元素還被引申為中國特有的風土人情。這件清嘉慶銅鎏金御題詩翻傘游戲人物鐘頂部的裝飾就是很好的體現。
總之,本品表盤以御制詩為裝飾,現存于世的同類器物極為稀少,經過近百余年的歲月流逝,發條上滿之后,依然會在整點或整刻之時發出清脆悅耳之音;其外有原配玻璃罩,品相狀態完美,更顯珍貴,可賈可藏。

香港佳士得2024年春拍“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器”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拍賣時間5月30日拍賣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