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陳雪芹 俞文艷 李琪
▋本期熱詞 智改數轉網聯
4月22日,本刊從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財政部今年安排資金30億元,支持首批20個左右試點城市“智改數轉網聯”,提升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智改數轉網聯是通過引入智能技術、實現數字化升級和進行網絡互聯,為企業和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通過探索適應企業實際需求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地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為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數字支撐,進而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深化智改數轉,疊加網聯賦能,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也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朗坤智慧將進一步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優勢,重點發掘推廣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全面促進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
——許勉

本刊:請你從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的角度,談一談對“智改數轉網聯”的理解?
許勉:“智改數轉網聯”即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其本質是基于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級,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和成本。
“智改”“數轉”聚焦硬件智能化改造和軟件智慧應用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業在研發、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網聯”則側重“聯動”,打破企業內外部信息壁壘,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高效聯接。工業互聯網平臺如同一條信息“高速公路”,整合資源要素,帶動整個鏈條協同并進,牽引更多中小企業實現向“數”向“智”。
作為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實踐者、推動者,早在2016年,朗坤智慧便率先踏上了工業互聯網的探索之旅,并在2017年發布了蘇暢工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依托公司在發電、建材、化工、冶金、煤礦、裝備制造、園區等工業領域的實踐經驗,成功賦能五大發電集團、海螺集團、中國寶武、陜西煤業等千余家大型央國企實現高質量數字化轉型。

朗坤智慧聯合徐工漢云、中天互聯、雪浪云、亨通數科,成立江蘇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聯盟
如今,蘇暢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成功晉級“雙跨”平臺國家隊,還坐穩了全國能源互聯網平臺的頭把交椅,持續鞏固和增強在安全生產、運行優化、設備運維等高價值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朗坤智慧監盤技術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刊:貴公司以工業互聯網為抓手,賦能企業“智改數轉網聯”的底氣在哪里?
許勉:朗坤智慧對于工業互聯網的執著投入,源于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與長期堅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公司不僅錘煉了韌性,更積累了技術引領所帶來的深厚底蘊與自信。
一是堅持自主科技創新驅動戰略。構建了全棧國產化適配的生態體系,掌握了工業互聯網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獲得了400余項相關專利和軟件著作權,軟件研發能力成熟度達到了CMMI5級。公司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產業新賽道,推出了蘇暢“瑤光”工業大模型,以及智慧監盤、能效優化、設備故障預警與智能運維、質量尋優等一批行業領先的數智化應用,保障工業企業運行更智能、更經濟、更健康、更高效。
二是積極推動行業“生態圈”建立。與徐工漢云等省內4家“雙跨”平臺企業聯合成立江蘇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聯盟,進一步增強合作深度和廣度,將工業互聯網數智賦能成效落到實處。同華為公司建立戰略合作,聯合發布智慧電廠解決方案,共創共享共贏發展成果;加強與行業協會的深度合作助推行業發展,與中國設備管理協會聯合成立資產管控中心,與中國煤炭協會共同輸出煤炭行業標準和智慧礦山白皮書。
三是持續開拓市場與品牌建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業務范圍,尋求新的增長點,業務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建了孟加拉帕亞拉燃煤電廠項目、莫桑比克海牛公司水泥智慧工廠項目等“一帶一路”樣板工程。在《互聯網周刊》發布的“2023中國工業互聯網年度企業”榜單中,朗坤智慧憑借在核心技術水平、資源管理能力、應用服務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排名上升至14位,實現連續多年上榜并穩居工業互聯網行業前列。
從最初的平臺建設,到形成新優勢、創造高價值、打造新引擎,朗坤蘇暢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不僅加速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也為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本刊:請您介紹一下朗坤在工業互聯網賦能“智改數轉網聯”方面有哪些實踐?
許勉:朗坤蘇暢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可以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效益的:一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二是提高企業運行效率,提升業務敏捷度,實現快速的產品迭代和更新。三是推動組織變革,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競爭挑戰。
首先,在安全生產方面,為國家電投集團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平臺,成功實現了“集團-二級單位-三級單位-場站-班組”全組織覆蓋,建立了開放、共享、共贏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實現了從單點防控到全局聯防聯控,從事后應急到事前主動預防的轉變。目前已在集團下屬5家二級單位試點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其次,在運行優化方面,從廣大一線運行人員的實際訴求出發,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智慧監盤系統,輔助運行人員更好地調整機組運行,可提前發現運行異常,降低運行人員工作強度,延長設備使用壽命,讓機組“零非停”更有保障。這套系統“快”而“準”,通過中國機電工程學會“國際領先”的技術鑒定,在國電電力、國信揚電、中海油氣電等多家發電企業落地應用。據專家測算,通過運行智慧監盤系統,一臺600MW機組每年至少可帶來經濟效益約200多萬元。
第三,在設備預測與診斷方面,聯合山東能源集團打造“煤礦大型固定設備故障診斷和健康管理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設備壽命20%,降低檢修費用15%。通過改變現有的設備檢修模式,提供“主動式”設備狀態監測,降低運維成本。
第四,在節能減排方面,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幫助鋼鐵企業節能降耗。研發設備能耗優化系統,將節能算法模型植入控制系統,給除塵風機裝上“智慧大腦”,模型可根據環境和運行工況變化,實時調節風機運行狀態。據測算,這樣的系統可降低風機能耗5%~10%,帶來可觀的節能效益。
本刊:關于推動民營企業深度參與“智改數轉網聯”工作,您有何思考和建議?
許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體現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營經濟,以更強的力度為民營科技企業鼓干勁。
一是推進工業互聯網等新質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已連續7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民營科技企業要進一步創新并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高系統建模和處理復雜性問題的能力,并通過構建行業大模型與工業場景的深度融合,全面探索工業智能創新應用,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筑新的發展優勢。
二是探索民營科技企業與央國企的合作新路徑。雙方可以在科技成果轉化、場景開放共享等方面,強化協同聯動,共同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工作。通過“平臺共建”,實現OT能力與IT能力的跨界融合,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通過“技術共創”,強化重大技術難題攻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通過“能力共享”,形成優勢互補的生態發展格局,降低重復開發建設。
三是加強工業互聯網政策支持。強化需求牽引和市場培育,研究制定工業互聯網產品推薦目錄,鼓勵制造業企業運用目錄清單內的產品和服務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加大對領軍服務商的培育,以及對優秀方案和實踐案例的宣傳推廣力度,增強標桿示范的引領作用。去年,朗坤智慧牽頭承擔了工信部創新工程,參與起草了《工業互聯網平臺 異構協議兼容適配要求》國家標準制定,還承建了江蘇省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
四是開放拓寬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在工業領域,融合應用數字孿生等技術,推動應用場景由智能設備資產管理、5G+AR運維指導等向數字工廠、智慧園區拓展,推動協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
五是培養一批既懂工業又懂數字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依托產教融合的工業互聯網實訓基地,為企業、高校提供工業互聯網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分級分類的能力實訓和認證體系,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需求。建議推進高校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建設,支持有能力的科技企業和高校充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