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洲
(國能漢川發電有限公司,湖北 漢川 431614)
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電力給予大力支持,當前,電力企業為保證系統安全且高質量運行,根據智能技術特點,對電力系統不斷完善,特別是在高壓輸電線路方面,由于其安全性、穩定性對用戶供電質量有著較大的影響,再加上受到能量轉換率、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設備投入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高壓輸電線路運行難度較大,高壓開關設備使用壽命縮短,所以推進智能高壓開關設備升級改進成為各個電力企業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智能高壓開關設備的技術進行分析,旨在為高壓開關設備網絡化、數字化、可視化管理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保證供電線路高效率穩定運行。
智能高壓開關設備應用時,分布式控制思維是常見技術之一,此技術既將一次設備、二次設備缺陷有效彌補,而且在智能化推動下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分析及處理模式,構建了強大的信息控制結構,信息處理量減少的同時給予智能開關設備運行提供較好的支持。控制器應用環節便可以實現二次設備下放,控制器與主機相連接,便可以直接獲取指令,通過分合閘、儲能主機、機構加熱器等諸多模塊搭建適合的應用模式,具備了測量與監測效能,保證高效傳輸。同時觸頭位移、儲能電機電流、振動等傳感器的配置可實時接收、分析、匯總多樣化信息;處理數據環節利用光纖傳至智能主機中,與傳統模式相比,二次回路、電纜結構等設計環節被取消,信息傳遞更及時、高效;結合匯總的信息完成裝配及調試方案的制定,集成管理一次、二次設備。
智能設備控制機制中,機器學習算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采用算法處理形式收集、分析GIS故障樣本,對故障預兆、類型及特點準確掌握,進而更好地完成匹配算法、輸出向量等一些工作內容,在此基礎之上構建智能高壓開關設備評估模型,第一步是信號變送系統,對監測量、基礎監測方式選擇的同時,高壓開關設備與傳感器連接,集約化管理數據信息,保證控制監督環節作用充分發揮;第二步數據采集系統,預處理數據以后結合數據采集工序處理方法,保證信號的評估、基礎參數調用合規;第三步信號傳輸系統傳遞的是信號內容,進而構建較為完善的信息管理模式;第四步數據評估以及診斷系統,完成數據采集、預處理工序以后操作數據評估和診斷系統,以專家庫為重要依據,保證獲取的結果全面且準確,科學輸出以后實現管理的統一化。
傳感技術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各行各業中多種類型傳感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傳感器在高壓斷路器中的應用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分析,監測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有效管理傳感器反饋的多種問題及情況,應用效能較高。傳感器在智能高壓開關設備中的應用做到了動態跟蹤與精準化分析,安裝于不同位置的傳感器獲取的信號是不同的,根據信號特點可對高壓開關運行情況有效評估,第一時間發現設備運行中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在細節評估與分析中優勢更加突出。通過多個信號提取大量特征量,分析以及對比這些數據,在監測系統冗余管控效能的支持下可以保證管理規范性,工作效能也會隨之提升。
智能高壓開關設備運行是否良好直接關系到了應用效果及質量,所以系統分析中掌握常態化運行維護技術也是極其重要的。其中智能處理模塊可以對設備管理環節出現的多種事故進行預警,借助評估及分析一些準確性較高的參數體現事故類型與等級。比如,智能高壓開關設備運行狀態、負載情況、運行年限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精密的模型,通過準確的計算以及批標的參考,構建合理化、科學化、可控性較強的智能電網規劃系統,由設計為切入點,兼顧運行及后續維護,形成了一站式、全過程、一體化監督管理機制。
以傳統二次設備運行為基礎,借助模塊形式搭建集成管理系統,在智能主機支持下形成了具備較強可操作性的處理體系,將智能主機每個模塊有效銜接。智能主機運行時,每個模塊通過背板,總結及時處理信息,實時集成保護、合并、監測等功能單元,基于二次設備應用功能,實現了實時監督,站控層設備逐漸形成,開關本體交互處理性能增強。二次設備功能升級時滿足智能高壓開關先進的技術需求,技術模塊匹配度更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技術手段:(1)狀態評估和故障診斷技術,實時評估及分析智能設備中的數據,匯總的基礎上確保形成初步診斷方案,為操作人員實踐提供充足的數據;(2)智能控制技術,以智能控制單元為核心,構建可控性強的調控模式,結合設備運行情況處理數字化指令;(3)聲學指紋技術,以應用擴展目標、核心設備運行規范性為基礎,簡化系統流程,提高應用效能。二次設備升級是對原技術的改進,模塊化設計單元、集成化控制體系的形成不僅實現了設備成本的降低,而且為設備資源高效配置、集約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次研究以STM32F103微控制器原理為切入點,針對智能高壓開關設備硬件結構以及性能進行分析,此智能高壓開關設備主控單元為STM32F103微控制器,同時兼容5V的I/O管腳,工作頻率最高可達72MHz,為達到更好的節能降耗效果,此控制單元設計了三種模式,分別為睡眠、停機以及待機,并且配備了多個快速I/O口以及A/D轉換器。硬件結構包含六大模塊,具體工作流程見圖1所示。

圖1 基于STM32F103微控制器原理的智能高壓開關設備工作流程
此案例中使用了STM32F103芯片,內核是ARM32位的Cortex-M3CPU,工作頻率最高可達72MHz;使用的是64kb或128kb存儲器,具備了閃存功能,SRAM達到了20kb。同時,時鐘、復位和電源使用了2.0~3.6V供電和I/O引腳,上電/斷電復位(POR/PDR)、可編程電壓監測器(PVD)。此單片機中設置了80個快速I/O端口,26/37/51/80個I/O口,這些端口均可映像至16個外部中斷;每個端口可以容忍5V信號;另外,還設計了通信接口9個,I2C、SPI接口各2個,USART接口3個。
此模塊使用了QC629卡扣式取電互感器,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安裝方便、拆卸快捷,如果互感器發生故障,工作人員會在第一時間進行維修,成本大大節省。此互感器內徑是50mm,取電互感器在室溫環境下便可以正常運行。此取電互感器多用在10kV控制柜中,取電電流為100~1500A,獲取的功率數值保持在50W以上,另外,內部設置了相應的大容量磷酸鐵鋰電池,規格為12V/35A,功率密度較大,體積卻非常小,即使供電過量也不會出現燃燒、爆炸等危險情況,放電持久性較強,充電及放電壽命達到了1500~2000次。此裝置使用的是純正弦波逆變電源,功率最大達到了500W,峰值最高達到了1000W。為了可以獲取較多數據參數,此模塊在設計環節選用的是不同取電電流,時刻測試以及監控模塊輸出功率。
為了便于主控芯片更好地測量,輸出電源時,使用了放電電流互感器,可實現電流放電的大幅度縮小,與原來相比,能夠縮小1/10左右,電流縮小以后,經電阻的時候便可以出現電壓信號,此信號便是交流電壓信號,當經過運放等組成整流電路的時候,才可以使交流信號轉化為直流信號。電壓互感器、配套電路縮小了逆變器輸出的220V交流電,而1SS226三極管則會使電壓始終保持在穩定狀態下,此時,電路運行是正常的,如果交流信號經整流電路后,此時便會轉化為直流信號。
此模塊使用了LM6063液晶屏,通信過程中采用Jtag插座和主控芯片相結合的形式,此模塊處于運行狀態時可實時顯示充電電流、輸出電壓、放電電流、輸出功率等重要參數,能夠使操作人員更加準確地監測到設備具體運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除了可以將重要參數信息顯示出來以外,LCD顯示屏還可以將電壓電流、電池充電、逆變器電壓電流信息輸出情況清晰的呈現,在監測以上數據信息的基礎上,對各個環節輸出、輸入設備具體運行情況準確評估與判斷。
以前的電力系統中電磁式互感器較為常見,此互感器輻射范圍小,若電流較大的時候,二次保護裝置無法將電力故障識別出來,信號輸出時,還要將電纜敷設至二次設備,經過二次轉換后,才會實現信號數字量的轉化。同時如果CT開路存在高壓,現場作業、電力設備均有可能出現安全風險。而在數字技術、PLC及電子技術支持下,光電傳感器在電力系統中更好地被推廣與使用,此技術基于光纖實現信號傳輸,電信號會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光信號。例如,法拉第傳感器,此傳感器故障定位、查詢效果非常好,在相關試驗中顯示,如果電流達到50kA,溫度在-20~+80℃時,監測精度高達1.5%左右,在變電站故障發生以后,通過此傳感器可將故障位置準確找到,節省了時間。光電傳感器和電磁式傳感器對比,前者絕緣效果較好,不需要二次開路,風險自然也較低,同時具備較強的抗電磁干擾性、安裝簡單、維修方便等諸多優勢。
微機處理技術逐漸成熟,并廣泛應用于高壓開關設備測量、運算、控制等環節。微機系統體積較小,但是功能齊全,在智能高壓開關設備中優點更突出。例如,智能斷電保護、實時監測電量以及開關設備運行情況等,保證了系統運行的安全。在智能電力開關柜中應用微機處理技術,既可以實現多種信息采集、加工,同時,又能夠做出準確判斷、及時處理。前置處理單元實現了電力信號數字量轉化,借助邏輯運算執行報警、跳閘等操作;后置管理單元記錄事故,并完成打印操作,執行和管理有效銜接,工作效率更高。
此技術在不斷改進中逐漸構建獨立技術體系,擴大了監測以及診斷的范圍。例如,在線監測中監測的電壓、電流、功率等關鍵性參數;故障診斷中診斷電流、短路、斷路等問題;故障發生后,智能組件自動報警,工作人員結合故障類型、位置將故障應急處理預案啟動,逐漸推進高壓開關設備監控以及維修向著智能化、自動化發展,人資成本、能源消耗、維修成本均可以實現大幅度降低。
在電力系統運行全過程中,高壓開關設備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智能化水平的高與低會對整個電網安全性、穩定性帶來直接影響,所以,電力企業要積極引進新技術,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不斷創新中改進、優化高壓開關設備技術手段,在促進自身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用戶、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