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馨哲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114)
在航空發動機高速發展的今天,航空渦輪盤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重要熱端部件,渦輪盤運行環境的苛刻性較強,將經過高溫、高壓、高轉速等,這也對渦輪盤的各項性能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渦輪盤制作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主要以鎳基高溫合金為主,依據仿真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對于渦輪盤成形工藝進行梳理,能夠積累相應的應用經驗,并為成形工藝參數優化提供可靠依據。鎳基合金根據其耐高溫,耐高壓的優良性能作為優良的渦輪盤制造材料,本文以優化其制造工藝為目的,對其進行細致分析。
根據以往應用經驗可知,渦輪盤作為發動機核心部件,要求部件在應用中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在對渦輪盤進行制作時,所制作的鍛件最大外形尺寸為φ630mm×140mm,而用于制作渦輪盤的材料為鎳基高溫合金。總結以往應用經驗,渦輪盤鍛件在使用時的重要技術指標如下:(1)從鍛件取樣時選擇縱向低倍試樣,所選試樣不能存在針孔、裂紋、偏析等缺陷;(2)從鍛件試驗件上切除試樣進行晶粒度的測定,要求平均晶粒度在10級或更細的狀態;(3)力學性能,渦輪盤鍛件的力學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渦輪盤鍛件的力學性能指標
在此次進行模擬仿真實驗時,所選實驗材料為鎳基高溫合金,該合金中的各組分質量分數如下:C-0.03%、Cr-16.0%、Co-13.0%、Fe-0.03%、Ti-3.7%、Al-2.1%、Nb-0.7%、Mo-4.0%、W-4.0%、Ni為余量。在成形工藝的應用中多使用真空感應+真空自耗雙真空冶煉工藝進行制作,在經過多段均勻化處理后,可進行試樣的制備處理。同時在高溫流動應力熱模擬實驗會選擇在Gleeble-3800上進行,所使用到的試樣尺寸類型為φ8mm×12mm。在具體實驗過程中可以將試樣以20℃/s的速率進行加熱,加熱溫度最終數值為1200℃,維持該溫度2min,隨后會以5℃/s的速率進行降溫,降溫溫度最終數值為1150℃、1100℃、1050℃、1000℃、950℃、900℃、800℃,每個階梯溫度維持2min,從而讓試樣內部溫度處于均勻化狀態,隨后會按梯度速率分別測量其應力和應變值,從而統計相應的分析數據。
在零件性質上來看,渦輪盤屬于一種短軸類零件。經過上述鍛件處理后,可以得到φ311mm×79mm的渦輪盤,基于渦輪盤來建立毛坯與鍛造模具的幾何模型,同時對其參數進行裝配,做好網格的劃分工作,完成上述處理后會直接將其錄入有限元分析軟件中,對于渦輪盤材料進行定義。最后,還需要對鍛造工藝的邊界條件進行確定,內容包括溫度條件、鍛造速率、熱摩擦因數等,從而將得到的數值分析模型提交給求解器進行處理,最終對整個熱成形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
2.3.1 變形量影響
在具體的模擬實驗中,需要對不同變形量情況下,對于晶粒尺寸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進行統計。根據獲取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在變形量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時,晶粒尺寸的平均值則會處于不斷減小的狀態。而變形量數值達到50%時,此時,晶粒尺寸細化便會出現轉折,該情況下的晶粒也會處于急速細化的狀態,而低于該數值時的晶粒細化程度處于不明顯的狀態。(2)不同結構變形量存在一定差異,其對應的晶粒尺寸分布情況也存在一定差異,根據得到的模擬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輪芯部位的變形量增加的情況下,晶粒尺寸會先處于減小的狀態,隨后其尺寸會處于增大的狀態,最后到達某數值后會處于不變的情況。②輻板和輪轂中心部位的變形量增加的情況下,晶粒尺寸會先處于先減小后增大,最后到達某數值后會處于不變的狀態。不同點在于,兩類結構出現的結晶的時間要晚于輪芯部位,并且會處于動態平衡的情況。③輪轂上下與模具接觸的表面,晶粒尺寸會先處于持續減小的狀態,但是其晶粒尺寸細化程度會小于其他部位。
2.3.2 變形速率影響
在具體的模擬實驗中,也需要對不同變形速率情況下,平均晶粒尺寸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根據獲取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變形速率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時,平均晶粒尺寸的分布狀態則會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并且在此次模擬實驗活動中,變形速率為0.1mm/s、1.0mm/s、10mm/s、20mm/s,當模擬實驗過程中的變形速率從0.1mm/s增加到1.0mm/s時,此時,完全動態再結晶的區域增加過程的顯著性較強;在變形速率從1.0mm/s增加到10mm/s時,此時,完全動態再結晶的區域增加過程顯著性逐漸變緩;在變形速率從10mm/s增加到20mm/s時,此時,完全動態再結晶的區域增加過程顯著性不再變化。而且在變形速率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晶粒尺寸也會逐漸降低,并且其在渦輪盤上的分布差異性也會不斷減小,由此可見,在整個鍛造活動中所選鍛造速率需要超過1.0mm/s,從而對晶粒尺寸進行順利細化。
2.3.3 變形溫度影響
在具體的模擬實驗中,也需要對不同變形溫度情況下,動態再結晶情況和平均晶粒尺寸分布情況進行統計。根據獲取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變形溫度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時,平均晶粒尺寸的分布狀態和動態再結晶情況會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在此次模擬實驗活動中,變形溫度為1150℃、1100℃、1050℃、1000℃、950℃、900℃、800℃,當模擬實驗過程中的變形溫度從800℃增加到1000℃時,此時,完全動態再結晶區域增加過程處于顯著性不明顯的情況,平均晶粒尺寸的波動性相對較小;在變形溫度從1000℃增加到1150℃時,此時,完全動態再結晶區域增加過程處于顯著性較強的情況,平均晶粒尺寸的波動性相對較大。其中,在變形溫度從1050℃增加到1100℃時,完全動態再結晶區域的顯著性更強,超過該范圍后,其顯著變化情況的波動范圍相對較小。
2.4.1 溫度影響
在具體的模擬實驗中,對不同溫度情況下,結構等效應變數據進行統計。具體得到的統計數據如表2所示。根據獲取到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當高徑比為1.25時,此時,在不同溫度情況下,結構等效應變力會處于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造成此類情況出現的原因在于,渦輪盤靠近上下表面會和模具處于直接連接的狀態,整體處于較難變形的區域,在此情況下的等效應變相對較小。而渦輪盤的中心位置處于位移0.6mm左右的位置,在該位置金屬也會向著四周進行流動,并且會充填整個渦輪直榫所對應的上下角隅等部位,該區域屬于易變形區,即該此處產生的等效應會處于較大的狀態。而且在路徑上等效應變也會隨著位移的不斷增大,并處于先增大隨后再減小的狀態。

表2 不同溫度下結構等效應變數據
2.4.2 高徑比影響
在具體的模擬實驗中,也需要對不同高徑比情況下,結構等效應變數據進行統計。具體得到的統計數據如表3所示。根據獲取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當溫度為1100℃時,此時,在不同高徑比情況下,結構等效應變力會處于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造成此類情況出現的原因在于,高徑比越大,所對應的變形程度也越大,而整個結構的難變形區會集中在路徑的起點和終點,而易變形區會集中在中點的位置,而且該位置屬于變形較為劇烈的區域,整體變形程度相對較高,并且在高徑比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變形的不均勻度也會不斷增加。

表3 1100℃下不同高徑比情況下結構等效應變數據
2.4.3 壓下量
除上述提到的分析內容外,還需要分析不同壓下量狀態下,等效應變的波動情況。根據獲取的相關數據可以得知,在不同壓下量情況下,結構等效應變力會處于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雖然其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其變化程度卻處于不同的狀態,在壓下量數值為50%時,其整體的等效應變數值相對較小。而且此情況下,其對應的等效應變也會不斷增加,在壓下量數值達到100%時,那么,在此情況下,相應位置的等效應變也會達到最大數值。原因在于,在壓下量為50%的階段,結構整體的形變量相對較小,因此所對應的等效應變也相對較小。在壓下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渦輪盤的變形量也不斷增大,所對應的變形不均勻度也不斷增大,在此情況下,金屬也會出現大塑性形變,帶來較大的等效應變。
基于上述數值模擬分析得到的數據可以得知,變形工藝參數將對渦輪盤鍛造質量帶來較為直接的影響。在具體的分析中可以使用應變量、應變速率、變形溫度等參數來分析晶粒尺寸、應變效果等內容,從而表明了進行模型建立的意義。為了進一步驗證所建立模型的精準度,在具體的實驗活動中,也會對不同變形工藝條件下的相關參數進行驗證分析,包括動態再結晶區域波動、應變波動情況、晶粒尺寸均值等。隨后會將模擬結果和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為提高所得分析結果的直觀性和準確性,也會利用關系式來搭建相應的本構模型,過程中也需要綜合考慮具體應變量、變形溫度以及應變速率對于材料微觀組織演化的影響。最后,根據所得數據可以得知,所建立模型對應的最大誤差值為5.6%,而且實驗過程中的各個帶都會均勻分布在回歸線附近,表明所建立模型計算值會和實驗值之間保持良好的契合度。
綜上所述,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得知,在渦輪盤鍛造過程中,如果整個過程的溫度處于1000~1150℃,此狀態下完全動態再結晶分布區域也處于不斷增加的情況,但是,在1100~1150℃的區間內,其完全動態再結晶區域的分布無明顯差異,因此生產時應將溫度控制在1100℃,保證生產質量的同時,減少資源損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