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麗
(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通渭 743300)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馬鈴薯是當地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具有較高的生產價值。然而,近年來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對當地馬鈴薯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晚疫病是一種嚴重的植物病害,在濕度較高、溫度較低的條件下更易發生。當晚疫病發生時,馬鈴薯的葉片會出現病斑,通常為暗綠色或紫色的斑塊[1]。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會逐漸擴大,并導致葉片枯死,還會導致馬鈴薯莖部腐爛、塊莖品質量下降。因此,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選取了5 種常見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劑,通過比較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旨在為馬鈴薯晚疫病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案。
試驗所用的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試驗藥劑如表1 所示。

表1 試驗藥劑及生產廠家
1.2.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位于甘肅省通渭縣,地理位置為北緯35°13′、東經105°29′,海拔1 758 m。試驗地塊的土壤類型為黃綿土,質地疏松,肥力中等。該地塊的前茬作物為小麥,播種前施用了腐熟的農家肥和適量的磷肥、鉀肥。
在試驗地塊的選擇上,主要考慮如下因素。1)土壤類型。選擇黃綿土是因為這種土壤類型在通渭縣較普遍,具有代表性和適用性。2)土壤肥力。選擇肥力中等的地塊,以保證經處理的馬鈴薯生長條件基本一致,減少因肥力差異導致的誤差。3)前茬作物。選擇前茬作物為小麥的地塊,可保證試驗地塊無殘留的藥劑對馬鈴薯生長產生影響。4)氣象條件。在試驗期間,要密切關注當地的氣象條件,包括溫度、濕度、降水等,以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和施藥時間。
1.2.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比較法,設置6 個處理,具體如表2 所示。每處理3 個重復,共15 個小區,每小區面積為20 m2,播種密度為51 000 株·hm-2。試驗開始時間為2023 年4 月15 日。

表2 試驗設計
在馬鈴薯生長期間,根據氣象條件和馬鈴薯生長狀況,分別在7 月13 日、7 月23 日、8 月2 日按照藥劑說明書上的推薦劑量進行施藥,對照不進行施藥。施藥方法采用噴霧法。施藥時,確保藥劑能夠充分覆蓋在馬鈴薯植株上,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施藥期間,高度關注藥劑的安全性,避免藥劑對人員和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在施藥前,需要進行詳細的安全性評估和培訓,確保施藥過程的安全和有效。
1.2.3 藥效調查方法
在每次施藥后10 d,對每小區進行病情調查。調查方法采用隨機抽樣取點法,每小區隨機抽取3~5個點,每點取樣10~15 株,統計病斑數量、病葉率、嚴重度,計算病情指數、防治效果。
根據如下公式,計算馬鈴薯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
式(1)中:CK為病情指數;n1、n2分別為各級病葉數與調查總葉數;s1、s2分別代表相對級數值與最高級別數。式(2)中:U為防治效果;CK0、CK1分別為對照噴施清水前后病情指數;PT0、PT1分別為各處理施藥前后病情指數。
1.2.4 試驗期間氣象因素
根據試驗,將試驗期間通渭縣氣象因素記錄如下。
馬鈴薯生育期間(5—9 月),通渭縣的氣象條件對馬鈴薯的生長和病害發生有顯著影響,主要對馬鈴薯的生長速度、病害發生與傳播速度,以及最終的產量和品質產生影響。
在馬鈴薯生長前期(5—6 月),氣溫適宜,降水較多,對馬鈴薯的生長有利。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促進了馬鈴薯的快速生長,使其在這一階段積累了大量的營養物質,為后續的生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然而,這一階段降水的增加也會導致土壤濕度的增加,從而為某些病害的發生和傳播提供有利條件。
在馬鈴薯生長后期(7—9 月),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也減少,這種氣象條件將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蔓延。研究表明,晚疫病的發生和蔓延速度直接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3]。在濕度較高、溫度較低的氣象條件下,晚疫病的傳播速度加快,導致病情迅速蔓延。相反,在干燥、溫暖的氣象條件下,晚疫病的傳播速度會減慢,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試驗期間,氣象條件對藥劑防治效果評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為了更準確地評估氣象因素對馬鈴薯生長和藥劑防治效果的影響,在試驗地安裝了氣象觀測儀器,對試驗期間的溫度、濕度、降水量等主要氣象因素進行實時監測,記錄每日的天氣狀況,包括晴天、陰天、雨天等,以更全面地了解氣象條件對馬鈴薯生長的影響[4]。通過比較各處理組和對照組在相同氣象條件下的防治效果和產量差異,評估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另外,氣象條件對藥劑防治效果的評估也有一定影響。在濕度較高、溫度較低的條件下,藥劑的防治效果易受限制,因為這種氣象條件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傳播和蔓延。相反,在干燥、溫暖的氣象條件下,藥劑的防治效果更顯著,因為這種氣象條件不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傳播和蔓延[5]。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單位:%
由表3 可知,5 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40%烯酰嗎啉懸浮劑的防治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將病情指數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而其他3 種藥劑的防治效果相對較差,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情,但與前兩者相比效果不夠明顯。
在分析各藥劑的防治效果時,試驗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藥劑的化學性質、作用機制、使用劑量、施藥時間和氣象條件等。通過綜合比較各處理之間的差異,發現藥劑的防治效果與使用劑量密切相關。在此次試驗中,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40%烯酰嗎啉懸浮劑使用了較大劑量,分別為475 g·hm-2、750 mL·hm-2,因此防治效果較為顯著。而其他3 種藥劑的處理組使用劑量相對較少,因此防治效果相對較差。
試驗結果表明,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40%烯酰嗎啉懸浮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有效地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傳播和蔓延,顯著降低病情指數,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藥劑的使用劑量,對防治效果具有重要影響。
根據此次試驗,得出以下結論。
1)藥劑選擇。在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過程中,應選擇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40%烯酰嗎啉懸浮劑作為主要防治藥劑。這兩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傳播和蔓延,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2)使用劑量和處理次數。在施用這些藥劑時,應適當增加使用劑量和處理次數,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藥次數和藥劑使用量,需要根據病情和氣象條件進行合理安排。一般而言,在病害發生初期和氣象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應增加施藥次數,以更好地控制病害的傳播和蔓延。
3)不同藥劑組合之間的合理搭配。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過程中,應注意不同藥劑組合之間的合理搭配。通過合理搭配不同藥劑,可充分利用不同藥劑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可將70%烯酰丙森鋅可濕性粉劑與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混合使用,以增強防治效果。
4)考慮氣象因素。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過程中,應注意氣象條件對藥劑防治效果的影響。在濕度較高、溫度較低的條件下,應增加施藥次數并選用對這種氣象條件適應性更強的藥劑組合。而在干燥、溫暖的氣象條件下,則應適當減少施藥次數,并選用具有更好耐旱性的藥劑組合,以更好地發揮藥劑的防治效果,并節約資源。
5)種植管理建議。為了更好地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蔓延,建議采取以下種植管理措施:①選擇抗病性強的馬鈴薯品種;②加強田間管理,如合理施肥、控制濕度等;③定期進行病情監測和預防;④合理使用藥劑進行防治。
通過此次試驗,深入了解了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氣象條件對藥劑防治效果的影響,這為今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種植管理建議,以期為馬鈴薯種植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