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宇,蘇登飛,楊思富,楊 洪
(黔西南州農業農村局,貴州興義 5624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1]。不過,受特殊的地理地貌環境影響,西南喀斯特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應當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淀,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國亦稱之為巖溶地貌,為我國五大造型地貌之一[2]。其特點是巖溶發育完全,地表呈現出眾多的溶蝕地形,如溶洞、天坑、溶壑、峰林、暗河等[3]。作為一類特殊地貌,喀斯特廣泛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主要生態脆弱帶之一,具有地表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易水土流失等特點[4]。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主要生產資料歸農村社區成員共同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果實的經濟組織形式[5]。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才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據調查,截至2021 年末,貴州省黔西南州共列入清產核資單位數(集體經濟組織)為1 606 個(無鄉鎮級),其中村級1 228 個,組級378 個。共清查出集體經濟賬面資產總計49.36億元(包括資源、資產和資金),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資產21.13 億元,非經營資產28.23 億元。全州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5.02 億元,其中經營收入0.95 億元、發包及上交收入0.12 億元、投資收益0.53 億元、補助收入1.24 億元、其他收入2.18 億元(見圖1)。

圖1 黔西南州村級集體經濟各類收入占比情況
黔西南州共列入清產核資的村1 228 個,其中村集體無經營性收益的村407 個,村集體經營性年收益5 萬元以下的村283 個,年收益5 萬~10 萬元(不包括10 萬元)的村有332 個,年收益10 萬~50 萬元(不包括50 萬元)的村162 個,年收益50 萬~100 萬元的村21 個,年收益100 萬元以上的村23 個(見圖2)。

圖2 黔西南州村集體經營收益占比情況
截至2022 年底,黔西南州共完成清產核資清查單位1 606 個(其中村級為1 228 個,組級為378 個),集體經濟賬面資產63.43 億元(包括資源、資產和資金)。完成1 202 個村80.601 萬戶324.6 萬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確認,組建集體經濟組織1 224 個,完成股改村1 195 個,經營性資產量化15.4 億元。
為推動鄉村振興,黔西南州大力實施了“三變”改革,主要措施及成效如下。1)資源變資產。村集體土地入股17 437.11 hm2,入股折價9 123.79 萬元;農戶承包地入股(含田、土、林地等)19 301.60 hm2,入股折價11 298.84萬元;其他資源入股折價17 329.39萬元。2)資金變股金。各級財政投入試點村資金133 237.40 萬元,其中已量化到村集體形成股金52 004.19 萬元,已量化到戶形成股金共計56 461.22 萬元,村集體自有資金入股3 517.04萬元,農民自有資金入股26 188.60萬元。3)農民變股東。農民變股東422 654 戶、1 596 938 人。其中,參與“三變”改革經營主體2 831 個,投入資金131 819.51 萬元;農民股東參與“三變”改革增加收益13 208.97 萬元,村集體增加收益3 286.52 萬元。
農民耕種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耕地條件,包括耕地分散情況、耕地是否石漠化、耕地土層是否變薄、土壤肥沃程度等的影響最為顯著。受喀斯特地區特殊土地環境影響,農戶的耕種意愿明顯偏低。此外,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當家人”,部分村干部卻缺乏主觀能動性,對發展集體經濟的意愿不強,多依賴財政撥款,缺乏必須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決心和勇氣。還有一些村干部發展思路狹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僅滿足于完成常規工作,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方向和創新意識。
喀斯特地區村集體資產總量相對較小,主要體現在資本積累總量有限,部分村甚至沒有用于擴大生產的資本。此外,村集體的土地、林地、廠房等產權辦理困難或期限較長,難以作為有效抵押物,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提供貸款,融資難度大。例如,貞豐縣長田鎮各村依賴以土地、林場出租等方式盤活閑置資產發展集體經濟,但其基礎薄弱,資金總量普遍較小,甘田村最高58.08 萬元,最低的雨柏村僅8.91 萬元,其他大多在20 萬元上下,存在“有心理事、無錢干事”的問題。另外,喀斯特地區鄉村資源價值相對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荒山、荒坡,投資收益有限,回本周期長,土地開發價值未充分體現。
1)目前來看,喀斯特地區部分村莊的基礎設施不配套問題較突出。雖然通過精準扶貧路網結構有一定改善,但水網、電網等基礎設施薄弱,遠不能滿足規模化種植或商業生產的需求,導致勞動強度大、產量低、效益不高,且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許多地方難以保證農民旱澇保收和穩定增收。2)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不完善,冷庫配套率低,采后處理處于起步階段,導致生鮮蔬菜、水果保質銷售難,農戶分散經營易導致產品滯銷。3)部分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商品化率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在蔬菜產業方面,黔西南州6.67 hm2以上相對集中連片的蔬菜基地158 個,總面積0.99 萬hm2,占總基地面積的21%,規模化基地較少,批量生產不足。大宗蔬菜、低檔菜品種面積仍然較大,品質優勢和規模優勢不突出。全州蔬菜種植品類有40 余個,存在“樣樣都有、樣樣不成規模”的問題。
1)集體收入渠道單一。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集體資源的發包和租賃,其他收入渠道較少。例如,貞豐縣小屯鎮11 個村(社區),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均為零,各村的資產主要為貨幣資金,村活動室,會議桌、辦公桌、電腦等相關辦公用品,沒有經營性固定資產,沒有投資收入。2)項目實施與集體經濟脫鉤。大部分村的建設項目、實施項目都是以配合居多,沒有探索合作的切入點,村集體經濟與項目結合不緊密。黔西南州在推進“六方合作”發展肉牛產業方面,村民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協助另外五方開展技術培訓、資金監管及爭取上級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性資金的扶持,配合做好貸款發放、疫病防控巡查,以及負責對擬發展牛羊產業養殖農戶的摸底及宣傳動員工作。村集體經濟同項目未能有效融合,村集體沒有收入。
1)集體資產管理不善。部分村的集體經濟產權主體虛置,產權關系不清,權責不明,產權監督和產權保護缺失,部分資產沒有進行確權登記,造成集體資產流失。2)農村資產資源未有效盤活。未能有效利用、租用農戶閑置資產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戶發展致富能力不強。3)資源優勢未有效利用。村集體的資源、資產和資金作用未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1)注重隊伍建設,通過配備具有經濟和技術專業背景的人員,提升村“兩委”班子的整體素質。定期組織村干部進行相關培訓,以確保其緊跟時代潮流,熟悉新興經濟領域的發展趨勢。同時,建議村級組織成立專門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組,以實現所有者與管理者的分離,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在制度建設方面,制定相關指導性文件和行動計劃,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并建立縣級考核制度,將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等納入考核體系,形成對村“兩委”的激勵機制。
在土地資源方面,推動反租倒包,如通過實施土地流轉模式,將外出務工農戶的土地集中流轉給公司,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有效解決土地撂荒問題。此外,鼓勵農戶將閑置資產如宅基地或農房流轉給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租賃等方式獲取年收益。新置經營資產也是重要手段,通過建設大型蔬菜交易市場或茶葉加工廠等新興產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通過推動蔬菜和特色水果等農產品基地建設,穩定農產品供應,提高農民收入。推動特色農產品的初加工,培育精深加工產業基礎。構建農產品集配中心、完善冷鏈物流設施,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銷售模式,有助于提高銷售效率,緩解農產品的供需矛盾。
當前,喀斯特地區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和經營方式,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和動力。在服務型經濟方面,通過建立專業隊伍,提供從育種、耕地到銷售等全方位服務,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在融合型經濟方面,借鑒通海縣的種苗供應基地建設,通過合作社等形式提供育苗、栽培等服務,為農戶提供可靠的農業科技支持。在冷藏保鮮服務方面,在產地建設冷鏈集配中心,推動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解決農產品季節性過剩和淡季短缺的問題。
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受自然和人類活動干擾較大,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對區域景觀格局造成重要影響,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失調。因此,喀斯特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必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在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引入多元化產業,如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特色手工業等,有助于經濟多層次、多領域發展的同時保持生態平衡。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獨特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