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麗
(臨夏市農村經營服務站,甘肅臨夏 731100)
隨著人口增加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弊端凸顯。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不僅可以改善耕地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還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分析甘肅省綠色農業發展現狀,重點闡述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并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為甘肅省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甘肅省氣候條件復雜,光熱資源較為匱乏,適宜開發的農業資源有限。統計數據顯示,2005—2020 年,甘肅省化肥施用量年平均復合增長率約為5.01%[1](見表1)。同期全省耕地質量評價結果為良好的比例也從83.2%下降至76.5%。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結構破壞、養分流失及環境污染等后果。

表1 甘肅省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 單位:萬t
針對上述問題,甘肅省于“十三五”期間提出,要推進設施農業與環保農業發展,到2025 年,有機肥化肥替代率提高到60%以上,這就要求大力推廣綠色高效農業技術。目前,甘肅省重點開展設施農業標準化建設,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并大力推廣應用生物防治、光溫調控等技術,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定西市實施的設施農業項目,投資總額1.2 億元,種植面積達400 hm2,預計年產值可達1.8 億元[2]。定西市還建成了以氨基酸肥、生物肥為主的肥料生產線,進一步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支持。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甘肅省正逐步向綠色高效農業發展方向過渡。但由于自然環境限制,要想實現綠色種植技術全面推廣,仍面臨諸多難題。
甘肅省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2%,而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為0.053 hm2,不及全國平均值的40%,這決定了甘肅省必須高度重視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長期以來,為追求產量,農戶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酸化、鹽漬化問題突出。2018 年甘肅省土壤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各類污染問題耕地面積占比達到43.6%,其中酸化嚴重和重度酸化耕地分別有345.47 萬hm2和60.20 萬hm2[2]。
面對土壤退化的嚴峻現實,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改善耕地質量的有效途徑。1)發展設施農業,通過果蔬大棚有效減少外界污染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與露地栽培相比,設施農業每667 m2用水量減少60%,用藥量減少80%。2)推廣生物有機肥,通過菌根菌、固氮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不僅可提高土壤肥力,也可減少化肥用量30%以上。3)實施輪作制度,抑制連作障礙的產生,有助于平衡土壤養分,維持較高的產量水平。4)推廣保護性耕作,采用留茬、慢腐綠肥等措施,可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形成穩定的土壤團聚體,防止水土流失。綜上所述,通過采用科學施肥、循環利用等綠色種植技術,不僅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還可直接提高土壤質量,為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保障,使有限的耕地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這對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
長期以來,甘肅省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缺乏深加工,附加值較低。以畜牧業為例,2020 年甘肅省牛奶總產量達到57.5 萬t,然而真正進入市場流通的成品乳遠低于這一產量,大量鮮奶直接作為初級產品外銷,利潤有限。發展綠色農業,推廣標準化生產,不僅可減少農藥殘留,提高產品質量,還可實現規模化經營。2020 年,我國首個奶山羊產業園在甘肅省臨夏州建成投產,采用無線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電子耳標等技術實現精準化養殖,產品通過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價格是普通山羊奶的3 倍[2]。
此外,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溢價效應日益明顯,因為環保的種植方式更受消費者認可。以有機蔬菜為例,定西市通過實施有機種植及標準化生產,生產的蔬菜獲得了中國有機食品及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品不僅在定西市較常規蔬菜溢價30%以上,還通過電商平臺外銷,2020 年有機蔬菜銷售額達到580 萬元[3]。可以看出,發展綠色農業不僅可提升產品質量安全,還可響應消費者需求,獲得更高的品牌價值。這對于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有著重要意義。
甘肅省水資源匱乏,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3,而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5%以上。過度依賴地下水灌溉,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不利于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強調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具有明顯的環境優勢。統計數據顯示,與傳統農業相比,發展設施農業可減少農業用水總量30%以上。此外,推廣畜禽糞便處理利用技術,還可實現營養物質的循環使用。
甘肅省氣溫逐年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傳統農業的影響日益顯著。定西市安定區建成的13.33 hm2設施農業示范園,通過設置自動補光系統,使大棚內光照時間比露天延長了3 h,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近30%[4]。
此外,發展綠色農業可帶動就業創業。例如,蘭州順源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微藻的培育加工,年處理藻類1 萬t,新增就業崗位52 個,帶動農戶種植藻類超133.33 hm2。發展綠色農業不僅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還將成為拉動消費、帶動增收的重要增長極。
甘肅省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設施農業發展與生物技術應用還不夠成熟。1)大規模標準化設施農業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甘肅省設施農業總面積僅占全國的0.6%,遠低于東部省份。發展標準化設施農業需要高昂的前期投入,如采暖、通風、自動化灌溉和施肥系統都需要資金投入。但當前甘肅省設施農業以小型農戶為主,設施簡陋,設備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品質不穩定,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2)關鍵生物技術如土壤微生物菌劑的應用也有很大局限性。甘肅省大部分地區氣候干旱,土壤貧瘠,不利于多數微生物的生長,同時直接從外地引入菌種,難以適應當地環境。例如,定西市通過在土壤中引入固氮菌,旨在增強作物對氮素的吸收能力[1]。然而,不同菌株的效果表現出有限性。為了實現預期的增產效果,還需要采取額外的措施,如灌溉和施肥,這無疑會增加生產成本。
因此,甘肅省農業部門應聚焦自主選育適應當地的微生物菌種[5]。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改造微生物的抗逆性。同時,開發低成本的菌種包衣技術,提高菌種在土壤中的存活率。通過比較不同菌種的效果,篩選出最佳種類。還可開展菌根共生系統研究,探索不同寄主植物與菌根真菌的匹配規律。這需要加強與相關科研單位的合作,共同攻關核心技術難題。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綠色農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是實現甘肅省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綠色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資金和人力也是關鍵制約因素。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大量投入。例如,設施農業每667 m2就需要1 萬~2 萬元資金投入,遠高于普通大田耕作。但甘肅省財政收入有限,公共財政投入不足。2020 年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投資僅占全省財政支出的3.5%。當前農戶自籌能力有限,同時缺乏必要的貸款支持,僅靠自身難以承擔高額生產成本。綠色農業技術推廣需要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才。例如,設施農業運營需要熟練掌握控溫、補光、通風等設備操作技術的專業人才,精準施肥灌溉需要專業人員測定分析土壤的營養狀況。但當前甘肅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人員嚴重短缺,技術人才稀缺直接制約了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
針對以上問題,甘肅省可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補貼、獎勵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戶采用綠色技術。可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社會投資參與農業建設。同時,創新金融服務,為農戶提供貸款,降低其融資成本。此外,要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充分發揮其技術與資金優勢,帶動綠色技術應用。還應建立健全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訂單培養、合作辦學等途徑,為農業提供高質量技術支持與管理人才。只有系統解決資金與人力問題,才能保障綠色農業技術可持續推廣。
在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的同時,要注意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可能會損害生態平衡,如盲目發展設施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塑料薄膜,會產生“三廢”污染。甘肅省部分地區為追求高產,在設施農業中過量施肥,不僅增加生產成本,也易導致土壤板結、地下水污染等后果。此外,單一推廣高投入的設施農業,也會加重農戶經營壓力,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但是發展低產的有機農業,短期內難以獲得可觀收益。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土壤貧瘠,完全按有機標準生產,產量往往只有傳統農業的50%~60%,直接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據甘南州調研,引入有機肥替代化肥后,農戶凈收入減少了30%以上[4]。
為平衡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甘肅省應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推廣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簡易技術,減少資源浪費。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實現環境友好和經濟雙豐收。還可采用輪作方式,同田輪種傳統作物和有機作物,以確保農戶收入。建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體系,為特色農產品開拓優質市場。只有在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和市場支持上實現有機銜接,才能真正實現甘肅省綠色農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兩手抓”。
甘肅省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對于提高土壤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技術推廣過程中也面臨設施建設、生物技術應用不夠成熟等技術瓶頸,以及資金短缺、人才缺乏等問題。為系統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應立足甘肅省實際,同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多渠道籌措資金,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還需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選擇適宜的技術模式。未來要加快構建技術創新體系,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增強農民參與熱情;拓展綠色產品市場,實現品牌化經營。只有系統加強技術、資金、人才、政策等要素支撐,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推動甘肅省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