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發良
(昭平縣北陀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廣西昭平 546810)
昭平縣是廣西四大林業縣之一和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1]。根據昭平縣自然資源局、昭平縣統計局、昭平縣第三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昭平縣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縣林地面積為27.46 萬hm2,其中喬木林地面積為23.62 萬hm2,占86.00%,人均森林面積、人均活立木蓄積量均居廣西前列[2]。
桉樹作為昭平縣人工造林的主要品種,其占比達12.84%[3]。然而,短輪伐期桉樹純林營造及缺乏科學造林和撫育管理技術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問題。因此,優化桉樹種植模式,提高桉樹種植技術水平尤為重要。近年來,昭平縣也在不斷探索和優化桉樹造林技術。2023 年7 月,昭平縣林業局和北陀鎮人民政府共同舉辦豐產造林技術培訓班,并對豎行式豐產造林技術進行重點培訓。相關數據顯示,采用豎行式方式造林比傳統橫行造林的采光多10%~20%,能夠大大增加林木的光合作用時長,提高林木的生長速度和用材林木材產量[4]。為探討豎行式種植模式與傳統橫行式種植模式對桉樹生長量的影響,在廣西昭平縣馬江鎮清洲村下虎小組進行豎行式種植模式與傳統橫行式種植模式對桉樹生長影響的比較試驗。
試驗地為廣西昭平縣馬江鎮清洲村下虎小組,位于東經110°55′~110°57′、北緯23°51′~23°53′,位于廣西東部,群山起伏、平地狹小,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試驗地塊為東坡向,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2021 年,試驗地年平均氣溫21.8 ℃,降水量為1 517.4 mm,全年無霜期在310 d 以上,夏長冬短,春濕冬干,夏澇秋旱,冬有霜雪。土壤以黃紅壤土為主,pH 值5.0~6.5,有機質含量不低于1%,土層深厚,適宜桉樹的生長。
1.2.1 供試品種
試驗選取的桉樹品種為廣林9 號組培苗,試驗苗木要求達到一級種苗合格標準,供試苗木要求苗高高度和地徑基本一致,苗木高度在25~30 cm,地徑為0.27 cm 左右,且要求苗木頂端優勢明顯,根系發達,長勢健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充分木質化。
1.2.2 采光試驗設備
試驗采光調查中所使用的設備為暗筒式日照計(由南京威美特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LM61-FJ-1,日照記錄時間為5:00—19:00,使用維度范圍為0°~60°。
1.3.1 分組方法
試驗設置變量分別為造林季節和種植模式,其中造林季節分別為冬末(1 月中旬)造林和春季(4 月)造林,種植模式分別為豎行式種植模式和橫行式種植模式。分2 個區組設計,選擇坡向、坡度等立地條件相一致的A 和B 地塊,其中A 地塊選擇在冬末造林,B 地塊選擇在春季造林。在A 地塊分別設置2 個處理,編號為A-1 和A-2,其中A-1 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A-2 采用橫行式種植模式。在B 地塊分別設置2 個處理,編號為B-1 和B-2,其中B-1 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B-2 采用橫行式種植模式。各試驗處理均設3 次重復,共計12 個試驗小區,各試驗小區面積均為200 m2,每667 m2種植76 株,每個試驗小區種植桉樹23 株。各試驗小區之間設5 m 隔離行。
1.3.2 種植方法
2018 年11 月,對選取的試驗地進行整地處理,清除雜草、深翻土壤后,開長、寬深、為50 cm、40 cm、30 cm 的種植穴。其中根據分組設計對A-1 和B-1 試驗地按垂直于等高線的方向起行,以豎行式的種植模式,設株行距規格為豎行3.5 m、橫行2.5 m;根據分組設計對A-2 和B-2 試驗地按水平于等高線的方向起行,以橫行式的傳統種植模式,設株行距規格為橫行4.0 m、豎行2.2 m。挖種植坑時,應保持坑底平整,并將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
在各試驗處理栽植前15 d,將部分表土回填至穴內,每穴再施加桉樹專用肥基肥500 g。根據A、B 試驗地規劃設計定植時間,其中A-1、A-2 在2019 年1月上旬定植,B-1、B-2 在2019 年4 月上旬定植,選擇陰天或小雨天定植。定植后,所有試驗小區均在每年的5—6 月和8—9 月進行1 次人工除草。首次追肥均在7月進行,各試驗小區桉樹長至1.5 m 高時,采用桉樹專用肥每株追肥0.25 kg;第2、3 次追肥均在每年的1 月進行,在雨后施m(N)∶m(P2O5)∶m(K2O)=18∶18∶18且含B、Zn 微量元素的史丹利復合肥,在每棵樹的樹冠滴水線下方開長80 cm、深25 cm 施肥溝,每棵放0.5 kg 后覆土。
1.3.3 調查指標
調查指標主要包括成活率、生長量(包括樹高、胸徑)、采光時間、采光率。1)成活率:分別在定植后半年調查成活率,即A-1、A-2 在2019 年6 月調查,B-1、B-2 在2019 年10 月調查,取各重復處理成活率平均值。2)生長量:分別調查各試驗小區1、2、3、4 年生桉樹的生長情況,其中A-1、A-2 分別在2020 年、2021 年、2022 年、2023 年的1 月進行每木檢尺,測量桉樹樹高、胸徑,B-1、B-2 同樣,單株材積計算方法參考廣西速豐桉二元材積模型,并折算出各試驗處理的林分蓄積量[5]。3)采光時長:對于冬末造林的A-1 和A-2 地塊,在2019 年1 月上旬定植后,分別于2020 年1 月1 日在1 號和2 號地塊按東坡方向選擇中間位置放置一臺暗筒式日照計,暗筒式日照計中一個圓形暗筒上留有小孔,當陽光透過小孔射入筒內時,裝在筒內涂有感光藥劑的日照紙上便留下感光跡線,利用感光跡線可計算出日照時間,記錄每天日照時間,取其平均值即為該地塊每日光照時間,記錄時間為2020 年1 月到2023 年6 月,并按季度進行匯總;B-1 和B-2 地塊同樣。4)采光率:以每天白天日照時間按12 h 計算,折算出2020 年1 月到2023 年6 月各季度的總日照時間,并通過實際記錄的光照時長,計算出采光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Dr為采光率,%;T1為各季度實際記錄日照時間均值,h;T為各季度總日照時間,h。
對2020—2023 年各試驗處理數據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8 進行整理,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8 統計學軟件對各試驗處理進行樣本t檢驗。
如表1 所示,在相同的定植時間內,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的桉樹平均成活率顯著高于橫行式種植(p<0.05)。相同的種植模式下,冬末(即1 月上旬)定植和春季(即4 月上旬)定植的桉樹平均成活率差異均不顯著(p>0.05)。

表1 各試驗處理成活率比較結果 單位:%
如表2、3、4 所示,2020 年在相同季節下,不同種植模式下桉樹樹高、胸徑、單株材積均差異不顯著(p>0.05);在相同種植模式下,不同季節桉樹樹高、胸徑、單株材積均差異不顯著(p>0.05)。2023 年,在相同季節下,豎行式與橫行式模式樹高、胸徑、單株材積差異極顯著(p<0.01),在冬末定植和春季定植的情況下,采用豎行式更有利于促進桉樹樹高、胸徑、單株材積的增長。此外,2023 年,在相同的種植模式下,冬末定植的A-1 樹高、胸徑、單株材積與B-1 相比差異顯著(p<0.05),采用春季定植的A-2 樹高、胸徑、單株材積與B-2 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豎行式種植模式下,選擇在冬末定植更有利于促進桉樹樹高、胸徑、單株材積增長。

表2 各試驗處理桉樹生長量結果

表3 相同季節下不同種植模式桉樹生長量配對樣本t 檢驗結果

表4 相同種植模式下不同季節桉樹生長量配對樣本t 檢驗結果
如表5 所示,基于各試驗處理4 年生桉樹的平均單株材積結果,計算林分蓄積量,其中A-1 的林分蓄積量最大,且A-1 比A-2 每667 m2林分蓄積量多3.27 m3。

表5 4 年生桉樹各試驗處理的林分蓄積量比較結果
如表6 所示,經A-1 和A-2、B-1 和B-2 各試驗地的平均采光時長和采光率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均為采用豎式種植的桉樹林分平均采光時長和平均采光率極顯著大于橫行式種植(p<0.01)。A、B 樣地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每個季度平均采光時長比橫行式種植多127.4 h、125.5 h,每個季度平均采光率比橫行式種植高11.6 個百分點、11.5 個百分點。換算成每年的結果來看,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每年采光時長達3 888.6 h,采用橫行式種植模式每年采光時長達3 358.5 h,比同種同時采用橫行式種植模式年均采光時長多530.1 h。

表6 各試驗樣地的采光時長和采光率比較結果
經試驗,冬末定植時,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桉樹成活率高達98.57%,比同種同時采用橫行式種植模式的成活率高7.27 個百分點。此外,采用豎行式種植模式年均采光時長比橫行式種植模式多530.1 h,且其采光率比橫行式種植模式高11.5%~11.6%,大大增加了樹木的光合作用時長,桉樹生長速度快,采用該項技術的4 年生桉樹比同種同時采用橫行式種植模式的每667 m2林分蓄積量多3.27 m3,提高用材林木材產出量,對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和桉樹蓄積效益具有重要引導示范作用,值得在廣泛的低、中、高山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