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羽 張麗娟 祁雷磊 龐 然 劉 瑞 陳月瑩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53;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超聲科,北京 100053;3.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 100053
眩暈為“眩”與“暈”的統稱,二者常同時存在。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或伴有惡心、嘔吐,甚至撲倒等癥狀。發病率較高并逐年上升,美國成人出現頭暈的年患病人數>3 300 萬,年患病率為14.8%[1-2];我國每年眩暈發病率為1.4%左右,其中50%~60%的老年人出現過眩暈癥狀[3-5]。
現代醫學認為眩暈可見于梅尼埃病、高血壓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神經衰弱等。由于空間定位障礙而表現出的身體運動錯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臨床因癥狀較多見而常忽視情緒障礙與之相關性[6]。調查發現,眩暈患者中20%~50%合并有焦慮、抑郁障礙,有效的心理干預可改善悲觀情緒,緩解眩暈癥狀[7]。
首都國醫名師高榮林教授師從國醫大師路志正,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眩暈診治經驗。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分析高榮林教授治療眩暈的用藥特點和辨證論治規律,以期為臨證拓展思路。
所有病歷來自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9 月就診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高榮林教授門診的眩暈患者。本研究經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2023-237-KY)。
納入標準:①《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8]及《中醫內科學》[9]診斷為眩暈,性別、年齡不限;②處方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為主治病癥;②合并有嚴重基礎疾病或精神障礙等疾病;③同時接受其他非中醫治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 版)[10]和《中藥學》[11]規范中藥名稱。雙人、雙機將符合要求的病案錄入Excel 2021 建立處方數據庫,采用R 4.2.1 軟件統計各中藥頻次、性味、歸經,及功效主治,并且對高頻中藥進行關聯規則與聚類分析。
納入處方共159 首,共130 味中藥,總用藥頻次為2 178,頻次≥35 的中藥20 味,以天麻、半夏、茯苓、白芍等平肝健脾、燥濕化痰為主。見表1。

表1 用藥頻次
藥性以平、溫、微寒為主;藥味以甘、苦、辛為主;歸經以肝、脾、肺經為主。見圖1。

圖1 中藥性味歸經分布
功效以補虛、清熱、平肝息風等為主。總用藥頻次為2 178,這三類藥共占45.41%。安神,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利水滲濕,理氣,解表,收澀次之。見表2。

表2 藥物功效分布
設置支持度≥20%,置信度≥80%,共得到關聯規則37 條,見表3。2 味藥關聯規則7 條、3 味藥關聯規則22 條,核心藥物網絡見圖2~3。選取支持度>10%的藥對數據制作網絡文件,節點越大、顏色越紅,代表該中藥節點與較多的中藥節點有共現關系(組成藥對),線段越粗、顏色越接近橙色,代表線段連接的兩個中藥在較多處方中出現。茯苓、牡丹皮、酸棗仁的節點最大、顏色較深,見圖4,提示與其他藥物間的關聯較多;天麻、半夏、陳皮、熟地黃等節點次之。

圖2 前37 條關聯規則散點圖

圖3 藥物之間關聯規則的網絡關系

圖4 中藥復雜網絡

表3 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根據類間距0.6 分類,最終得出6 類核心藥物組合,分別以健脾養血柔肝、燥濕化痰、清熱安神、行氣活血、滋陰利水、補益肝腎為主。見圖5。

圖5 藥物聚類分析
眩暈初見于《黃帝內經》,認為眩暈以虛為主、暈眩類病證應從肝論治,綜合百家之言[12-15]。基本病因分虛實兩端,虛者氣、血、精不足,髓海失養,實者風、火、痰、瘀擾亂清竅及七情內傷,虛實間又可相互兼夾、轉化。本研究顯示,高榮林教授治眩暈擅從肝、脾經入手;運用甘、苦、辛的平、溫、微寒性藥物以健脾益氣、平肝息風、清熱安神等;高頻用藥有天麻、半夏、茯苓、陳皮、川芎、牡丹皮、郁金、酸棗仁等。
居于首位的天麻、半夏為風痰眩暈要藥。天麻又稱“定風草”,入肝經,平肝息風、祛風通絡,善治多種原因之眩[16];其中的天麻素及天麻多糖抗眩暈效佳,有保護神經元、擴張血管、抗焦慮、抗抑郁、保肝、鎮靜、催眠等廣泛生物學活性[17-19];半夏入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支持度、置信度較高的天麻、半夏、陳皮及茯苓則為半夏白術天麻湯組方[20-22]。《醫學心悟·眩暈》曰,“濕痰壅遏者,書云:頭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其加減治療后可加快后循環血流而改善腦供血。藥味上,取甘之補益、和中之意;取苦之清熱、燥濕之意;取辛之行氣活血、解郁之意。
高榮林教授主張眩暈基本病機由本虛繼發,中焦脾虛(脾胃虛弱、氣血虧虛、氣陰兩虛)居多,治療先顧護脾胃以固其本,通過健脾益氣恢復中焦運化。其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運失健,生化乏源,清陽不升,無以濡養腦竅致眩暈;足厥陰肝經起于足,經咽喉上連于目,出額;肝氣也循經上行,若升發太過則易肝氣上逆致眩暈;因此從肝、脾出發,恢復肝之疏泄、脾之運化以充養氣血、協調氣機,同時兼顧他臟,最終改善眩暈。關聯規則顯示藥對陳皮-茯苓置信度最大,提示高榮林教授補虛不忘理氣和中,使補中有運,補而不滯;同時考慮到因肝失疏泄、日久氣機失調而伴有情緒障礙較多,兼用疏肝解郁之品如川芎、郁金等。
本研究共得到6 類核心藥物組合。1 組以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固本,白芍養血柔肝斂陰,用治氣血虧虛之眩。2組為半夏白術天麻湯代表藥,《脾胃論》:“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3 組以柴胡、川芎和當歸疏肝養血,結合逍遙散思路用于肝郁血虛之眩。4 組有黃連溫膽湯加減之義,用于痰熱眩暈,有效降低眩暈障礙量表評分。5組以熟地黃、山茱萸、澤瀉、枸杞子共奏滋陰補肝腎之功,肝之疏泄依賴先天腎精充養、肝腎同源,用于肝腎陰虛之眩暈,或是素體陰虛致肝陽上亢,抑或是情志所傷,氣郁化火,耗傷肝陰[23];肝藏魂,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則頭暈目眩。6 組酸棗仁入心、肝經,可養肝血以寧心安神;根據失眠與眩暈相關性,肝陽上亢之眩暈伴有頭痛、失眠,配酸棗仁等[24-25]。
綜上,高榮林教授診治眩暈在本虛基礎上健脾平肝息風、清熱安神,擅用天麻、半夏等;結合當代生活狀態,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者較多,合理運用柴胡、郁金、川芎等疏肝行氣解郁之品,肝體陰而用陽,在平肝同時適當配伍白芍等柔肝之品,亦可防柴胡過燥劫肝陰[26]。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