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雪 梁麗軍 李 靜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1617;3.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天津 301617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簡便驗廉”的獨特優勢,在保障居民健康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我國對中醫藥服務事業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來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然而《2022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我國2021 年中醫類診療量僅占診療總量的16.9%,中醫院診療量占診療總量的15.36%[2]。由此可見,我國的中醫類醫療服務量占比偏低,中醫藥就診率仍然不高。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選擇具有極大的自主性和傾向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是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原動力[3]。
離散選擇試驗(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DCE)源于隨機效用理論,可以測量個體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意愿和偏好。DCE 因其在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方法上的特有優勢被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醫療衛生服務領域[4]。然而少有研究聚焦于中醫藥衛生服務的偏好測量。因此,本研究從需方角度出發,運用DCE 方法,了解居民重視中醫藥服務的哪些屬性水平及如何進行權衡,以期為更好滿足居民中醫藥衛生服務需求,提高中醫藥服務利用率提供參考。
2023 年1 月至3 月在山西省太原市、臨汾市、陽泉市3 個地級市展開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在每個地級市隨機抽取1 個區和1 個縣,每個區/縣內隨機抽取3 個街道/鄉鎮,每個街道/鄉鎮內隨機抽取1 個社區/村為調查點,分別對這些地區的居民發放問卷。納入標準:年齡≥18 歲,無理解障礙并自愿接受調查。
本研究通過DCE 調查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利用偏好。DCE 的理論基礎為:①各選項可通過若干屬性進行解釋;②個體的偏好價值取決于這些屬性的水平值;③個體是基于潛在效用函數(效用最大化)進行選擇的[5]?;谝陨侠碚摷僭O,居民n 從中醫藥服務方案i 中獲得效用可用公式表達:Uni=Vni+εni=β0+β1X1ni+β2X2ni+…+βmXmni+εni其中,Uni表示居民選擇中醫藥服務方案i 能夠獲得的效用,包括固定效用Vni和隨機效用εni,固定效用由m 項可觀測到的屬性(X1=就醫距離,X2=醫生類型,…,Xm)決定,每個可觀測屬性都有其相應的權重(β1,β2,…βm),其展示出居民對各個屬性水平偏好的方向及大小。隨機效用指未被觀測的效用及誤差項。
DCE 首先需確定影響人群選擇的主要屬性及水平;其次將不同屬性水平組合成含有一定數量備選方案的選擇集;然后將這些選擇集形成調查問卷供受訪者選擇;最后通過模型量化不同屬性對結果的影響程度來推斷人群的選擇偏好[6]。
首先,本研究通過文獻回顧分析影響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的主要因素,初步關注了以下8 個屬性:就醫距離、就診機構類型、掛號難易程度、醫生類型、中醫問診時間、中醫藥服務項目情況、治療方法和醫保報銷措施[7-10]。其次,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先后與13名居民進行深度訪談,充分了解他們的中醫藥服務利用情況和所看重的服務因素。最后,通過專家咨詢法,與8 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討論,包括3 名中醫藥衛生服務領域專家、3 名中醫院醫師專家及2 名DCE 專家,根據專家的建議最終確定5 項屬性。見表1。

表1 離散選擇實驗屬性及水平
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研究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選擇偏好問題。DCE 共納入5 個屬性,不同屬性及水平可以組成216(4×3×3×2×3)種組合。利用Stata 15.1 軟件采用高效正交設計生成16 個選擇集。為減輕受訪者應答負擔,將16 個選擇集通過Stata 中block 命令平均分配到2 個版本中。調查對象需分別從每個選擇集中選出更偏好的中醫藥服務方案,離散選擇集示例見表2。

表2 離散選擇實驗選擇集示例
調查質量控制方面,在每個問卷版本的DCE 問題部分增設1 個具有明顯優劣關系選項的選擇集,服務方案1 的全部水平均優于服務方案2,若受訪者選擇服務方案2,則視為無效問卷,以此來檢驗調查對象是否認真、理性地回答問題。在正式調研前,對30名居民開展預調研,根據反饋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問卷。調查過程中,調查員全程監督并指導受訪者完成問卷的填寫。
采用Stata 15.1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以調查對象對服務方案的選擇情況(賦值:選擇=1,不選擇=0)為因變量,5 個屬性為自變量(采用啞變量編碼)建立條件logit 模型。各屬性的相對重要性由該屬性最高和最低水平的系數值之差與所有屬性最高和最低水平間差值的和的比率得到[12]。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回收問卷680 份,有效問卷635 份,有效回收率為93.38%。其中,男299 名(40.09%),女336 名(52.91%);年齡18~<30 歲153 名(24.09%),30~<45 歲177 名(27.87%),45~<60 歲207 名(32.60%),≥60 歲98 名(15.43%);初中及以下385 名(60.63%),高中或中專160 名(25.20%),本科或大專76 名(11.97%),碩士及以上14 名(2.20%);患慢性病191名(30.08%),未患慢性病444 名(69.92%)。
以居民對服務方案的選擇情況為因變量,5 個屬性為自變量建立條件logit 模型。結果顯示,5 個屬性的偏好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居民更偏好就醫距離為10 min(β=1.199)、名中醫(β=1.154)、問診時間為5~10 min(β=0.274)、門診報銷比例提高5%且擴大中醫年度門診報銷額度(β=0.616)的中醫藥服務。居民對基礎的中醫藥服務項目呈負向偏好(β=-0.295)。所看重屬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就醫距離(33.9%)、醫生類型(32.6%)、醫保報銷措施(17.4%)、中醫藥服務項目情況(8.3%)和中醫問診時間(7.8%)。見表3。

表3 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總體偏好回歸結果
分別以患慢性病居民和未患慢性病居民對服務方案的選擇情況為因變量,5 個屬性為自變量建立條件logit 模型。除中醫問診時間外,其他4 個屬性對患慢性病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偏好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看重屬性由高到低依次是:醫生類型(34.0%)、醫保報銷措施(25.7%)、就醫距離(24.4%)、中醫藥服務項目情況(11.9%)和中醫問診時間(4.0%),見表4。5 個屬性對未患慢性病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偏好有影響(P<0.05),所看重屬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就醫距離(38.3%)、醫生類型(32.0%)、醫保報銷措施(13.4%)、中醫問診時間(9.5%)和中醫藥服務項目情況(6.8%),見表5。

表4 患慢性病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偏好回歸結果

表5 未患慢性病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偏好回歸結果
以就醫距離100 min、普通醫師、中醫問診時間<5 min、基礎且無優惠政策為基線,保持其他屬性不變,當就醫距離由100 min 變為10、30 和60 min 時,居民選擇中醫藥服務的意愿分別提高53.69%、42.49%和32.84%。當醫生類型由普通醫師變為名中醫和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時,選擇意愿分別提高52.05%和48.89%。當問診時間由<5 min 變為5~10min 和>10~20min 時,選擇意愿分別提高13.63%和6.92%。當中醫藥服務項目由基礎變為豐富時,選擇意愿提高14.65%。當醫保報銷措施變為門診報銷比例提高5%時,選擇意愿提高22.85%,在此基礎上擴大中醫年度門診報銷額度時,提高29.84%。
本研究發現,居民更偏好就醫距離近的中醫藥服務,就醫距離是未患慢性病居民選擇中醫藥服務時最看重的屬性,說明在輕度疾病狀態下,居民更看重就醫的便捷程度。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中醫師在給患者治療疾病時通常需根據病情變化不斷調整治療策略,而這往往需要患者多次復診調方。練姣等[13]研究發現,當就醫距離時間超過30 min 時,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重復利用程度顯著降低。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不需要過多依賴高成本現代設備和消耗過多資源,極其適合在城鄉基層推廣[14]。目前,我國基層中醫藥醫療服務占比相對較低,尤其是農村地區中醫醫療服務機構和網絡還不健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居民難以享受到高效便利的中醫藥服務[1,15]。政府應做實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提高中醫藥服務利用可及性。
本研究發現,無論居民是否患慢性病,與普通醫師相比,都更偏好選擇名中醫和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醫生類型是患慢性病居民選擇中醫藥服務時最看重的屬性。說明居民更青睞選擇知名中醫專家,特別是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更加看重醫療服務質量。費文奇等[16]研究指出,中醫專家的知名度、美譽度、技術水平的高低及醫德醫風的好壞對患者選擇中醫藥服務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當普通醫師轉為名中醫時,居民中醫藥服務利用意愿提高52.05%,居民對名中醫的需求很大,但與龐大的就醫需求比較,名中醫數量明顯不足[17]。對此,應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隊伍[18]。
本研究結果顯示,居民對基礎的中醫藥服務項目呈負向偏好。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中醫藥服務利用呈現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居民對中醫藥治療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增加。目前,中醫醫療機構提供的中醫藥服務形式較為單一,以服用中藥、針灸、推拿為主,對于熏洗、敷貼、穴位注射等其他方式使用較少,中醫藥技術和方法運用不夠豐富和全面[9,19-20]。中醫醫療機構應根據自身醫療服務需求和經濟實力配齊中醫特色診療設備,加強對中醫師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另一方面,居民對中醫體質辨識、中醫經絡檢測、中醫藥保健指導等健康管理服務需求增加,提示中醫醫療機構應積極探索醫療、康復、養生、保健為一體、全鏈條的中醫藥特色服務項目,滿足不同居民的就醫需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保報銷力度越大,居民選擇中醫藥服務的意愿越高,說明醫保報銷優惠政策能夠促進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利用,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1-22]。然而多數研究顯示,居民對中醫藥醫保報銷方面滿意度較低[23-25]。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積極的中醫藥醫保報銷政策,將中醫藥服務價格控制在居民能夠接受的合理區間。此外,與無慢性病居民比較,慢性病居民在選擇中醫藥服務時更看重醫保報銷政策。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方面有獨特優勢,可借助醫保優惠政策,提高慢性病患者對中醫藥服務的利用,減輕其看病負擔。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