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晶晶 張雪嬌 何璐娜 鞏尊科
1.徐州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2.揚州大學附屬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江蘇淮安 223002;3.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康復醫院神經康復科,江蘇徐州 221000
孤獨癥以社交障礙、興趣局限為主要表現,給家 庭和社會造成巨大負擔[1-2]。社交游戲訓練通過訓練兒童的專注力、協調合作能力,使其改善社交能力、語言能力等[3-4]。《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ICF),利用其理論可以系統地分析孤獨癥兒童的功能特點,為臨床制訂康復方案提供依據[5-6]。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ICF 理論的社交游戲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的療效。
選擇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揚州大學附屬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0 例孤獨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孤獨癥診療康復指南》[7]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初診;③孤獨癥評定量表[8]≥30 分。排除標準:①有顱腦外傷史;②有嚴重軀體疾病;③有遺傳疾病。對照組中男30 例,女10 例;年齡3~6 歲,平均(4.36±0.51)歲;病程12~48 個月,平均(37.85±6.98)個月。觀察組中男32 例,女8 例;年齡3~6 歲,平均(4.37±0.53)歲;病程12~48 個月,平均(37.67±6.8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屬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揚州大學附屬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70)。
對照組行常規康復訓練。評估患兒病情,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腳步器、平衡木運動,專業治療師運用行為分析療法(反應訓練、回合式操作教學等)進行訓練,20 min/次,1 次/d,5 次/周。
觀察組行基于ICF 理論的社交游戲訓練。ICF 理論框架:①醫護人員和主要照顧者組成指導小組。②與患兒建立信任關系,從個人、社會、環境因素等方面評估患兒病情。③參照ICF 理論,根據病情評估結果制訂訓練計劃。社交游戲訓練:①語言、聽覺。家長與醫護人員配合完成拍手、吹口哨等動作,引導患兒產生反應;與患兒一同觀看動畫片、聽兒歌,促進患兒表達。②交流、溝通。根據患兒的興趣愛好設計游戲,引導患兒邀請他人共同參與;家長帶領患兒去公園、廣場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引導患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③反應、行為。設計刺激患兒興趣的情景游戲,引導患兒完成洗漱、搬運、擦拭等日常行為。兩組均干預6 個月。
1.3.1 療效評估 運用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8]評定病情變化,包括言語/語言/交流(0~28 分)、社交能力(0~40 分)、感知/認知能力(0~36 分)、健康/軀體/行為(0~75 分),分數越低整體療效越好。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787。
1.3.2 行為能力 運用兒童孤獨癥量表[9-10]評定行為癥狀變化,包括感覺(0~30 分)、交往(0~35 分)、語言(0~31 分)、軀體運動(0~28 分)、生活自理(0~25 分),分數越低行為癥狀越輕。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735。
1.3.3 發育水平 運用Gesell 發育量表[11]評定發育水平變化,包括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適應性行為,>85 分為正常,75~85 分為可能發育異常,<75 分為發育遲緩。Cronbach’s α 系數為0.898。
1.3.4 社交狀態 運用社會交往問卷評定社交狀態變化,包括溝通(13 題)、社交互動(15 題)、重復刻板行為(8 題)[12]。“是”表示異常,記1 分;反之表示正常,記0 分;>15 分表示存在社交障礙。Cronbach’s α 系數為0.741。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言語/語言/交流、社交能力、感知/認知能力、健康/軀體/行為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評分比較(分)
治療后,兩組感覺、交往、語言、軀體運動、生活自理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兒童孤獨癥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兒童孤獨癥量表評分比較(分,)
治療后,兩組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適應性行為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Gesell 發育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Gesell 發育量表評分比較(分,)
治療后,兩組溝通、社交互動、重復刻板行為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社會交往問卷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社會交往問卷評分比較(分,)
孤獨癥以人際互動和社交障礙為主要特點,若不及時處理嚴重影響患兒發育[13]。實施引導式教育可有效改善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并延緩病程進展[14]。
ICF 注重患者的功能改善、回歸家庭、社會能力的訓練,以此為基礎對孤獨癥兒童進行病情評估、有效干預,能改善患兒的社會功能和行為能力[15-16]。基于游戲的能力訓練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采取恰當的指令引導患兒行為并等待回應,鍛煉兒童的社交技能和行為管理[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言語/語言/交流、社交能力、感知/認知能力、健康/軀體/行為評分低于對照組。
孤獨癥兒童常常伴有語言障礙、重復刻板行為等表現,交流能力和社會功能存在明顯缺陷,嚴重影響其發育水平[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感覺、交往、語言、軀體運動、生活自理、溝通、社交互動、重復刻板行為評分低于對照組,而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個人-社交、適應性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ICF 理論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發育、社交等方面進行分析,基于身心交互理論,構建以功能為導向的個性化方案[21-22]。在ICF 理論指導下,社交游戲訓練引導患兒做出恰當行為并減少不恰當行為,促進患兒語言、運動、社交等發展能力;家長以游戲方式教授患兒技能,吸引了患兒的學習和社交興趣[23-26]。
綜上所述,基于ICF 理論的社交游戲訓練能夠改善孤獨癥兒童的行為能力、發育水平、社交狀態,提高治療效果。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納入樣本量較少,后期將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驗證。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