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 程 陳 濤▲ 董高悅 智曉旭 劉臘根 毛啟星 吳白女
1.江蘇省腫瘤醫(yī)院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胸外科,江蘇南京 210009;2.江蘇省腫瘤醫(yī)院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護理部,江蘇南京 210009
隨著腫瘤發(fā)病率增高,腫瘤患者隨之增多,但胸外科的快速發(fā)展,使患者住院創(chuàng)傷減小,并發(fā)癥減少,住院時間縮短[1-3]。臨床輕癥患者增多的現(xiàn)狀,使護士工作量變得繁多而重點不突出。傳統(tǒng)的交接班模式內容過于冗長,耗時較長,臨床工作又多集中在早晨,因此這種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胸外科的工作特點。晨交接班可直接影響醫(yī)療質量、護理安全質量、護理服務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4-5]。傳統(tǒng)交接班模式的交接內容包含大量患者病情信息,常引起患者焦慮,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有研究關于重癥監(jiān)護室和普通病房的交接班模式的應用,鮮有關于胸外科病房交班模式的報道[6-7]。如何優(yōu)化交接班模式,以適應胸外科工作特點,減少因交接班引發(fā)的患者焦慮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為了適應胸外科的發(fā)展、促進患者康復、提升患者就醫(yī)感受、縮短住院時間等,本研究探索改良傳統(tǒng)交接班模式,取得滿意效果。
選擇2021 年1 月和2022 年3 月在江蘇省腫瘤醫(yī)院胸外科行胸部腫瘤切除術的術后患者共100 例。納入標準:①診斷為食管或肺部腫瘤;②行手術治療;③術前能獨立行走;④術后意識清楚。排除標準:①術后發(fā)生吻合口瘺、支氣管殘端瘺、乳糜胸;②術后譫妄。選取2021 年1 月術后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2022 年3 月術后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29~76 歲,平均(57.84±9.14)歲;食管腫瘤術后10 例,肺部腫瘤術后40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16例;年齡36~84 歲,平均(60.72±10.96)歲;食管腫瘤術后患者7 例,肺部腫瘤術后43 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種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南京醫(y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南醫(yī)大倫審(2020)第129 號],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早交班模式,觀察組采用改良早交接班模式交接。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交接班模式。7:30 時白班護士進行晨間護理,8:00 時集中于護士站。在夜班護士書面報告病區(qū)整體動態(tài)之后,由護士長帶領責任組長、夜班護士、責任護士進行床旁交接,夜班護士逐個匯報患者術式、術后時間、導管種類、引流液量、晚夜間特殊情況等。責任護士邊聽交接內容,邊查看患者切口敷料、引流管固定、骶尾部皮膚情況等,護士長與責任組長進行指導點評。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改良交接班模式,包括制訂交接班流程、形式、內容。具體如下:
1.2.2.1 成立早交班改良研究小組 成立早交班改良小組,小組成員如下:1 名副主任醫(yī)師,45 歲,男,具有>17年豐富的醫(yī)療經(jīng)驗,擅長臨床治療和管理;1 名副主任護師,40 歲,女,具有15 年護理經(jīng)驗和高級護理管理資格證書,專注于提高護理管理和質量;2 名主管護師,一位女32 歲,另一位男35 歲,具有10 年和11 年護理經(jīng)驗,在護理管理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1名護師,35歲,女,具有11 年工作經(jīng)驗,擁有扎實的專業(yè)能力。小組成員共同負責早交班模式的構建、實施、評價及質量控制。他們參與護士長每日質量管理,統(tǒng)計因交接班導致的護理質量缺陷并給予質量控制;同時,收集同行專家和醫(yī)療組關于交接班的建議與反饋,并根據(jù)這些信息對交接班模式進行適時的調整。
1.2.2.2 確定改良后交接班模式 根據(jù)胸外科工作特點,小組成員列出傳統(tǒng)交接班的不足,并通過小組成員頭腦風暴,提出改進措施,并查閱相關文獻[8-10],形成初步改良后交接班模式,進行專家咨詢,確定交接班開始時間、形式、內容。
①交班形式。7:30 時護士在示教室坐下,使用交接單分組進行交班,交接單內容包括患者診斷、術后時間、導管、引流量、疼痛、睡眠、飲食、夜間特殊情況、重點患者病情變化等。②接班形式。責任護士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后,至床旁有針對性地查看患者,主動詢問夜間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同時進行晨間護理、評估、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下床活動。對重點患者,同夜班護士至床旁共同交接,但避免在床旁交接患者病情。③質量控制。交接班后,白班護士在護士站進行重點患者現(xiàn)狀匯報。護士長督查時間在治療執(zhí)行后,個別情況點對點指導,普遍問題進行質控反饋討論。④夜班下班時間。8:00 時全體醫(yī)護人員進行書面交班后,夜班護士即可下班;若白班護士接班過程遇到夜班遺留問題,可以要求夜班護士解決問題后才能下班。
1.2.2.3 培訓與考核 研究小組通過PPT 授課及情景模擬演練對護士進行培訓,培訓后進行考核,保證護士掌握改良后的交接班模式。
1.3.1 兩組手術前后不同交班模式下焦慮評分比較
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視覺模擬量表評分,焦慮評分從0~100 表示焦慮水平逐漸增高,最左邊的“0”代表沒有焦慮,最右邊的“100”代表極度焦慮[11-13]。小組成員在術前1 d 和術后第2 天交班后對患者進行焦慮評估。
1.3.2 兩組術后24 h 不同交班模式下下床活動率比較
術后24 h 內下床活動率=(術后24 h 內下床活動例數(shù)/每組總例數(shù))×100%,由責任護士每日記錄患者下床活動情況,小組成員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1.3.3 兩組不同交班模式下患者和護士滿意度情況比較
使用問卷分別對患者、護士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總分10 分,每項1 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9~10分)、比較滿意(7~8 分)、不滿意(<7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14]。科室共有23 名護士,是同一批護理人員,在改良措施實施前后均參與了滿意度調查。患者問卷和護士問卷Cronbach’s α 系數(shù)分別為0.85、0.83,兩份問卷每個條目的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0.73~1.00,分別為0.81、0.77。
1.3.4 兩組不同交班模式下交接班時長和對患者病情知曉率比較
交接班時長指交接班開始至夜班護士下班的時間。對照組1 月共20 個工作日,統(tǒng)計20 次,觀察組3 月共23 個工作日,統(tǒng)計23 次。護士長每日在醫(yī)護一體化查房前隨機提問1 名接班護士對重點患者病情掌握情況。被提問護士能正確回答,則記為護士知曉患者病情,否則記為不知曉患者病情,小組成員進行統(tǒng)計。病情知曉率=護士知曉次數(shù)/護士長提問次數(shù)×100%。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焦慮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不同交班模式下焦慮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手術前后不同交班模式下焦慮評分比較(分,)
對照組完成36 例,其術后24 h 內下床活動率為72.00%(36/50);觀察組完成46 例,其術后24 h內下床活動率為92.00%(46/50)。觀察組活動率高于對照組(χ2=6.77,P=0.009)。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改良實施后,護士滿意度高于實施前(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表3 兩組不同交班模式下護士滿意度比較[例(%)]
觀察組交接班時長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護士對患者病情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交接班時長、護士對病情知曉率比較
有研究指出,治療效果對患者的焦慮具有重大影響[15-16]。雖然對照組床旁交接班時,夜班護士會主動避免提及“腫瘤、癌癥”等敏感詞,但交班內容常會涉及患者病情、異常引流液、異常檢查指標等,會引起患者擔憂治療效果,甚至引發(fā)焦慮,且不能有效保護患者隱私。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后的交接班模式減輕了患者因交接班內容引起的焦慮,表現(xiàn)為患者焦慮評分降低,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觀察組護士不在患者所處現(xiàn)場交接患者病情,護士口頭交接后,接班護士到床旁確認交接內容,可以避免因交接班內容引起患者及家屬的緊張和焦慮。其次,接班護士床旁確認交接內容后,協(xié)助術后第1 天的患者完成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維持肌肉的正常張力,促進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huán),減輕焦慮癥狀[17]。
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患者術后康復的促進作用已被證實并明確[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后的交接班模式可以間接提高患者術后24 h 內下床活動率。有研究指出,胸外科患者術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術后主動下床活動的依從性不高,需由護士監(jiān)督和輔助才能完成。對照組因早交班花費大量時間、重點不突出,護士被動接受信息,不利于準時開展治療護理工作,對指導早期下床活動無益[21]。責任護士不能及時協(xié)助患者完成首次下床活動,導致患者首次下床常拖至術后第1 天下午甚至更晚。而觀察組責任護士利用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整體評估患者后,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完成首次下床活動。患者多在術后第1 天早交班時就能完成首次下床活動,為后續(xù)主動下床活動增強了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后的交接班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和護士的滿意度。患者及家屬的滿意是對護士工作的肯定,有利于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改善護患關系和提高護理質量[22-23]。觀察組夜班護士不在床旁交接患者病情,減少因交接病情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適。并且白班護士在接班后評估、指導并協(xié)助術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關注患者活動后的反應并給予解釋與鼓勵,可以拉近護患間的距離。觀察組護士在7:30時交接班時已經(jīng)了解患者病情,并針對患者病情進行接班,凸顯接班護士對患者病情的了解與關心。護士主動關心和協(xié)助患者,可以幫助患者減輕術后焦慮,增加患者對責任護士的信任,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護士滿意度是護士工作態(tài)度的直觀體現(xiàn),也是患者滿意度的重要因素[24]。研究顯示,科室護士認為,改良后的早交接班模式效率更高,可以節(jié)約交接班時間,將更多的護理時間還給患者,更加符合科室發(fā)展需要;避免在患者及家屬面前交接患者病情,可以減輕患者焦慮,更能體現(xiàn)人文護理;經(jīng)過漫長的夜間護理工作之后,夜班護士能坐下來與接班護士詳細交接患者相關信息,可以降低夜班護士疲勞度,提升護士幸福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后的交接班模式可以節(jié)約交接班時間。對照組夜班護士介紹患者病情及夜班情況,白班護士邊聽邊進行床邊查體,護士長點評。常有患者或家屬對護士口頭交班內容產(chǎn)生疑問,護士需花費大量時間解答,護士長點評過程也需要花費時間。交接過程不僅費時較長,且易受病房環(huán)境的影響[25-27]。而觀察組病情交接在辦公區(qū)域完成,避免患者及家屬對交接內容產(chǎn)生的疑慮而不時地詢問護士。夜班護士為了避免被留下解決遺留問題,會主動在交班前巡視患者并處理存在問題。這為白班護士順利接班奠定了基礎,節(jié)約了接班時間。觀察組護士長在醫(yī)護一體查房前,通過提問每組護士患者重點病情,檢查責任護士接班的質量,在保證交接班質量前提下,可以節(jié)約交接班時間。
綜上所述,改良后的交接班模式更適合胸外科交接班需要,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病情交接引發(fā)的患者焦慮,節(jié)約交接班的時間,間接地提高患者術后24 h下床活動率,提升患者和護士的滿意度。交接班護理效果明顯,有利于胸外科護理工作的開展,值得臨床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