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王 霞 徐小琴
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 南通大學附屬南通第三醫院骨科,江蘇南通 226000
在骨科中踝骨骨折、脛骨骨折、髕骨骨折等被統稱為下肢骨折,臨床上多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術后短期內患者肢體活動功能處于受限狀態下[1-2]。此外,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還常伴隨患肢腫脹等臨床癥狀,臨床上常通過抬高患肢、熱敷、按摩的方式進行干預[3-5]。為提升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效果,臨床上多建議實施早期健康鍛煉干預[6]。目標導向干預是以管理為主的干預模式,在管理中首先設置管理目標,然后通過一系列干預操作達到設置的管理目標[7]。為提升健康鍛煉的干預效果,本研究結合目標導向干預共同實施,并獲得了一定的干預效果。
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2 年9 月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5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下肢骨折診斷標準[8];②年齡18~75 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肌力異常或影響肌力的疾?。虎诰哂邢轮强葡嚓P手術史;③合并2處以上骨折。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EL202001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工作由護士長帶領具有護師資格證及5 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共同完成,操作過程為:①協助患者完成術前準備工作,術后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完成各項臨床檢查,予以患者定時翻身、留置導尿管、清潔手術切口附近皮膚、用藥指導等干預操作;②由責任護士每周三、五上午10:30 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為其講解圍手術期及術后飲食等注意事項,對患者機體恢復情況進行觀察,適當輔助其進行康復鍛煉。
1.2.2 研究組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目標導向的健康鍛煉。(1)成立目標導向干預小組,包括骨科副主任醫師、骨科住院部護士長各1 名,還包括護士6 名。(2)個體化評估分類方案。根據骨折運動康復測評量表將患者身心狀態分為Ⅰ、Ⅱ、Ⅲ類[9]。(3)健康鍛煉目標及計劃。首先為患者發放本研究自行編制、印刷的健康教育指導手冊。然后,每周三、五上午10:30 時邀請骨科醫師或護士長等進行健康指導講座,30 min/次。最后,根據患者的骨折運動康復測評結果進行健康鍛煉指導:①Ⅰ類。術后1~2 d,以被動鍛煉為主。護理人員對非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踝關節的旋轉、屈伸鍛煉,對非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屈伸鍛煉,同時指導患者進行仰臥位腹式呼吸鍛煉。15~30 min/次,2~3 次/d。術后3~4 d,在上述鍛煉的同時,根據患者的情況,輔助其以坐位或半坐位的方式進行股四頭肌鍛煉收縮、放松鍛煉,15~30 min/次,2~3 次/d。術后5~9 d,引導患者在自身耐受的情況下進行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主動屈伸、外展等鍛煉,15~30 min/次,2~3 次/d。術后10~14 d 開始輔助患者下床活動,從下床站立開始到雙手拄拐行走,每次運動時間≥15 min,2~3 次/d。②Ⅱ類。術后前4 d,為患者穿丁字鞋進行固定,同時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鍛煉時間及頻率以患者耐受為主。從術后第5 天開始重復Ⅰ類患者鍛煉模式。③Ⅲ類。術后1~2 d,要求患者家屬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熱敷,至少30 min/次,1 次/d,從術后第3 天開始,重復Ⅱ類患者運動模式。所有運動均以患者耐受為主,告知患者不可因著急恢復便隨意增加鍛煉次數及鍛煉時間。
1.3.1 術后下肢腫脹情況 術后12 h,術后1、3 個月,測量小腿及大腿周徑。對患者下肢腫脹程度進行評分:無腫脹記0 分,切口周圍輕度腫脹記1 分,下肢存在明顯腫脹但無皮紋記2 分,下肢腫脹較為嚴重甚至存在不適感及張力性水泡記3 分,評分越高患者下肢腫脹越嚴重[10]。
1.3.2 膝關節功能 干預前及干預后3 個月,進行Lysholm 膝關節評分,總分為100 分[11]。
1.3.3 不良心理狀態 干預前及術后3 個月,采用抑郁-焦慮-壓力量表中文精簡版(Chinese-21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C21)進行評估,該量表共21 個條目(評分0~3 分)[12-13]。
1.4.1 護理質量控制 在研究開展前,分別根據護理計劃對兩組護理干預者進行培訓及考核,考核成功后方可實施護理干預。同時在護理干預期間,研究者聯合副主任護師1 名對護理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
1.4.2 避免組間沾染 本研究采取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病床安排在不同病區,以保證同一病房內患者能夠獲得相同的干預方式,不同小組患者間避免形成相互干擾。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各時間點小腿周徑、大腿周徑、腫脹程度評分的組間、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兩組各時間點小腿周徑、大腿周徑、腫脹程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研究組術后1、3 個月小腿周徑、大腿周徑、腫脹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下肢腫脹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下肢腫脹情況比較()
注 與本組術后12 h 比較,aP<0.05;與本組術后1 個月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
術后3 個月,兩組Lysholm 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術后3 個月Lysholm 膝關節評分比較()

表3 兩組干預前、術后3 個月Lysholm 膝關節評分比較()
術后3 個月,兩組DASS-C21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術后3 個月DASS-C21 評分比較()

表4 兩組干預前、術后3 個月DASS-C21 評分比較()
注DASS-C21:抑郁-焦慮-壓力量表中文精簡版。
外力打擊下骨折的發生常伴隨周圍軟組織、血管、肌肉的損傷,骨折后骨質往往會因為缺少血供而恢復緩慢并喪失部分活動功能[14]。因此,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養,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僵硬、下肢腫脹等多種并發癥,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還會增加其生理、心理及家庭經濟負擔,而術后早期活動是降低下肢骨折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的常用手段[15-16]。在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的康復進程中,實施健康鍛煉至關重要,早期運動療法有助于在骨折斷端形成應力刺激效應、促進骨痂形成[17-18]。
目標導向干預是一種基于科學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實施過程中注重以人為中心,在明確個人目標的同時構建護理干預計劃,這種護理干預模式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解決其自我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19-22]。
患肢腫脹是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不僅會帶來疼痛感,還會造成下肢血液循環障礙,腫脹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患肢缺血、缺氧,導致骨折預后時間延長,生存質量降低[23-2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小腿及大腿周徑、腫脹程度評分均更低,提示雖然下肢骨折患者患肢腫脹需較長時間恢復,但結合目標導向的康復鍛煉可有效提升患肢腫脹改善速度。同時,本研究中,研究組Lysholm 膝關節評分更高,提示該護理模式在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將骨折患者運動康復情況進行分類后再實施康復鍛煉,可使鍛煉方式更符合患者的機體情況。此外,本研究中,術后研究組DASS-C21 評分更低,這主要與患肢腫脹及患肢膝關節活動度得到顯著改善有關,患者在明確感受到自身狀態改善后,心理方面焦慮、壓力情緒得到緩解。
綜上所述,結合目標導向的康復鍛煉可提升下肢骨折患者的恢復速度,使患者患肢消腫速度提升、膝關節活動功能進一步改善,同時也可改善患者的術后心理狀態。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