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需要將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根本目標。為了促進甘肅省景泰縣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對景泰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研究,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從夯實農業基礎、完善利益聯結、延伸產業鏈條等方面持續推進農業三產融合發展。
關鍵詞 現代農業;現狀分析;發展舉措;甘肅省景泰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3.009
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三新一高”決策部署,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牢牢守住“兩條底線”,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向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甘肅省景泰縣作為自然資源條件并不十分優越的農業縣,必須立足當地實際,深度聚焦農業發展,轉變和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推進產業的融合協調,邁向全面發展現代農業之路。
1" 現狀
景泰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東臨黃河,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全縣平均海拔1 610 m,年平均氣溫9.5 ℃,年平均降水量195.6 mm,自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
1.1" 耕地情況
目前景泰縣耕地總面積7.80萬hm2,其中水澆地4.90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3%;旱地2.8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7%。景泰縣現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09萬hm2,其中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的有1.46萬hm2。然而,約有1.80萬hm2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危害,其中有約1.07萬hm2為重度鹽堿地[1]。灌溉水源的不充沛和土地的鹽堿化成為制約景泰縣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1.2" 種養業情況
2023年,景泰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約6.29萬hm2,其中糧食作物3.84萬hm2、油料作物0.58萬hm2、青飼料等其他農作物0.61萬hm2、瓜類作物0.34萬hm2、蔬菜0.33萬hm2、中藥材0.59萬hm2。現有各類畜禽養殖主體9 579家,牛、羊、豬、家禽飼養量分別為2.24萬頭、132.83萬只、76.4萬頭、103.21萬羽,水產養殖面積0.10萬hm2。
1.3" 新型經營主體情況
景泰縣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4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7家、市級35家;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 033家(其中國家級14家、省級87家、市級154家),規范運行家庭農場591家。
1.4" 產業結構布局情況
緊抓政策機遇,以創建全省戈壁農業示范縣為契機,以產業發展為依托,按照因地適宜的原則合理布局產業結構。
1)依托引水工程,對多年撂荒閑置的旱砂地進行復墾利用、改良恢復,培育壯大設施農業、高原夏菜和小金瓜等特色產業,打造戈壁農業產業園。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帶動模式,建成0.13萬hm2甘草種植基地及萬噸級甘草加工車間,推動甘草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同時按照“發展戈壁農業、帶動社會發展”的理念,采用“三變+戈壁農業”模式,流轉撂荒地發展高效綠色生態有機蔬菜。
2)按照生態、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景泰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環境及經濟條件適宜的鄉鎮發展枸杞、梨、櫻桃等特色林果業;建成甘草種植及中藥材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甘草羊、奶駱駝等特色養殖業[2]。同時,充分發揮公司、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的帶動作用,建成枸杞示范片、沿黃河棗樹示范片和中藥材種植帶。
3)景泰縣利用棄耕鹽堿地和鹽堿回歸水,通過技術改造來發展鹽堿水產養殖,通過挖魚塘來抬高耕地,通過灌水降鹽再造新田,提煉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漁農并重、修復生態”的工作思路[1]。目前,景泰縣已建成集育苗、繁育、生產、銷售為一體的0.13萬hm2的鹽堿漁業養殖示范園,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鹽堿水養殖示范基地。
2" 存在的問題
2.1" 水資源相對缺乏,土地鹽堿化
景泰縣灌溉用水資源相對不足,不能很好滿足農業用水需求。有關資料顯示,2022年景泰縣經上級審批后的用水量為2.86億m3,實際農業用水3.69億m3,超出計劃量0.83億m3,按照目前當地的灌溉面積及種植結構,每年仍缺水約1億m3,干旱缺水成為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景泰縣的農業灌溉大多依然采用大水漫灌形式,采用滴灌等節水灌溉耕地的面積僅占水澆地耕地面積的30%左右。由于農民在種植方面盲目跟風,使得夏秋作物種植結構不夠合理,夏季作物約占種植面積的40%,秋季作物約占種植面積的60%,造成的突出問題是灌溉高峰期集中搶水,引水工程末端地區缺水、少水或者無水,導致農作物減產、少產甚至絕產。再加上節水設施的不完善和原有設施的老化,農作物處于“有水就灌,無水就旱”的狀況,個別地區不同程度存在減產、絕收風險。另外,在干旱山區已建成的一些高效節水滴灌工程由于受政策和用水指標的限制,用來灌溉農田的水量非常有限,“水”依然是農業種植者的心頭之盼。此外,部分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鹽堿化侵蝕,雖然近年治理力度有所加大,也取得了一定的生態效益,但經濟效益還不明顯,土地鹽堿化依然威脅著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
2.2" 產業集群效應不突出
農業產業集群就是農產品加工深度和產業鏈長度的不斷延伸,目前景泰縣在這方面的總體水平還不高,集聚度較低。大部分農業產業園初級產品產出多、深加工不足、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延伸不足。個別農業產業園加工業發達,但規模種養基地面積不足,原料來源不足,產業鏈不完整。此外,多數農業產業園在休閑、生態、文化等功能方面開發不足,公共服務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價值鏈拓展有限,亟待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能力[3]。
雖然全縣已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7家,具備一定的規模化經營基礎,具備先進的機械設備和種植技術水平,但依然沒有融入全縣農業發展產業鏈中,和農民合作社、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對他們的扶持、引領、帶動力度還不夠大。例如,甘肅農墾條山集團擁有土地面積近0.67萬hm2,曾榮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果品生產基地、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單位、(原)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等一系列榮譽,是景泰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在全縣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產業化發展、品牌化提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但是其發揮的扶持帶動作用不明顯,還未能真正釋放產業集群效應。
2.3" 政府引導扶持力度不夠,項目資金投入不足
1)政府重視度不高,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近年來,景泰縣雖出臺了耕地保護獎補政策,也積極統籌整合涉農扶持資金,但職能部門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惠農政策對地域名牌、特色農產品的引導、支持和保護力度不夠。同時,由于對中央及省市有關農業政策理解不到位,在項目建設上錯失了一些機遇。2)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2022年,景泰縣一產投入占全年財政支出23.04%,但財政“杠桿”作用發揮不充分。水、電、路、網及加工、儲運、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由于資金匱乏項目建設進度滯后,落實難度大;再加上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等條件和發展環境方面的欠缺,致使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難度比較大。這樣的現狀造成產業化水平低,產業發展缺乏活力和后勁。
2.4" 產業融合不夠充分,品牌培育定位有待加強
1)景泰縣雖然堅持一產接二產連三產以實現“三產聯動”,傾力打造鏈條經濟,也著力開展農產品的加工制造,但深加工的產品品類少,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依然停留在初加工階段,技術設施陳舊,仍屬勞動密集型加工。例如,文冠果的生產加工檔次較低,產品種類僅包括文冠果仁、文冠果油、嫩芽茶等,產品附加值低。2)景泰縣目前已認證“三品一標”獲證主體41家,獲證產品67個,注冊“黃河石林牌”枸杞、“三福牌”糧油、“條山牌”果品等38個農產品品牌,創建“甘味”農產品1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4個,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全縣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但大多農產品生產具有“品種多、規模小,品質好、品牌弱,調門高、投入少”的特點,產業鏈條不完善,農產品原料出售比重大、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同時,品牌建設方面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品牌保護和支持意識不強,宣傳推廣重視不足,缺乏農產品精深加工專業人才。
3" 發展措施
3.1" 加強節水工程,改善鹽堿問題
1)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堅持“興水強縣”戰略目標不動搖,大力推進景泰縣生態供水工程,加快打通輸水管道,同步進行蓄水池建設,同時謀劃實施景電灌區水源保障調蓄水池、景泰中部現代農業供水等“水盆子”工程,全面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推廣滴灌、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全面排摸節水灌溉的漏點、堵點,加快推進渠系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著力疏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2)推進鹽堿地綜合治理。近幾年,鹽堿地治理成為農業農村工作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首要大事,景泰縣通過工程襯渠排堿、滴管節水灌溉、鹽堿水產養殖、濕地公園開發“四大措施”,注重源頭治理,改良土質,加快鹽堿土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4-5]。
3.2" 發揮引領作用,完善利益聯結
1)發揮企業的引領作用,緊緊依靠甘肅農墾條山集團的優勢和先進技術,引導海景洲新能源鹽堿數字漁業、甘肅晨光前進牧業、甘肅品高食品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多途徑促進涉農企業之間的優化組合。2)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擔當農業全產業鏈“鏈主”,集聚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利用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實力加強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3)相關部門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在農戶與企業間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行機制,鞏固契約式、推廣分紅式、完善股權式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致富。
3.3" 加大引導力度,助力農業發展
1)加強對國家和省市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的研究,主動對接全省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三年倍增計劃、國家鹽堿地綜合治理等政策機遇,謀劃實施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重點農業項目,切實以產業鏈大項目、好項目的落地建設,推動產業發展提層次、上水平,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2)持續加大財政資金對“三農”工作的投入力度,實施以獎代補、貼息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3)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緊抓項目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持續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精準開展招商引資,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3.4" 強化產業融合,加強品牌培育
1)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龍頭企業帶動標準化生產規范和生產技術進村入戶,引進先進現代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工藝,引導農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無公害優質農產品產業,同時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功能食品開發等方面的技術創新。2)積極推進“農業+旅游+消費”等新產業新業態,開發集農業觀光、休閑采摘、休閑垂釣、田園風光、農業節慶等多元素為一體的創意農業模式,實現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鄉村休閑旅游業共同發展。3)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的培養,給農業科技人員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提高農技人員自身的業務水平。
農業農村局等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農特產品的品牌創建,科學研究制定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嚴格品牌授權及退出機制,做好“景禮”特色品牌的打造和整合工作,讓效益好、規模大、質量高、有特色、有前景的特色農產品進一步匯集。可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農特產品展銷會等活動,發展農產品電子商貿;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農業”新路徑,加大對本土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推介,通過數字市場信息的互換和流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數字賦能擴大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增加銷量,帶動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李建龍.打造農業發展新天地[N].白銀日報,2018-01-22(02).
[2] 高興國.關于做優做強景泰現代特色農業的幾點思考[N].白銀日報,2019-12-28(02).
[3] 肖琴,羅其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57-62.
[4] 黃武.立足實際勇于探索為全省工作積累寶貴經驗 提高水平延伸鏈條創建品牌助農民增收致富[N].白銀日報,2017-09-19(01).
[5] 中國政府網.切實加強耕地保護 抓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EB/OL].(2023-11-30)[2023-12-03].https://www.mee.gov.cn/ywdt/szyw/202311/t20231130_1057716.shtml.
(責任編輯:敬廷桃" 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13
作者簡介:王興澤(1974—),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文化。E-mail:7670539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