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在高水平開放中鍛造軟硬實力兼備的金融市場

2024-05-14 09:18:44黃新飛李嘉杰
開放導報 2024年2期

黃新飛 李嘉杰

[摘要] 提升中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實施金融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參與程度雖不斷提升,但依然受限于金融市場軟實力和硬實力不足,導致競爭力和影響力較弱。面對國際支付清算能力不足、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較少以及金融監管引領不夠等挑戰,要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逐步放開外資金融機構準入限制,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境內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應用,賦能金融產品和制度創新;提高風險防范精準度,保障金融穩定,從而不斷提升中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

[關鍵詞] 金融市場? ? 國際競爭力? ? 規則影響力? ?金融高水平開放

[中圖分類號] F831.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4)02-0019-14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IFDI與OFDI互動發展的內在機制與經濟學解釋(16ZDA042)。

[作者簡介] 黃新飛,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高級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學和國家金融學;李嘉杰,中山大學高級金融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家金融學。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強調“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當前,中國金融發展正面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這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金融強國目標建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從外部環境看,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國際貿易局勢緊張、金融監管體系趨嚴等,不僅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和資本流動的極端波動,而且增加了國家和金融機構的監管和營運成本,給中國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帶來嚴峻的外部挑戰。從內部環境看,中國金融市場改革與開放持續推進,金融科技賦能步伐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在確保中國金融市場安全和穩定、吸引和助推資本流動的同時,也為中國金融的深度國際參與提供了機遇。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我國還存在“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問題。以深化金融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既是維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發展新機遇應對新挑戰的必然選擇。因此,在金融強國建設目標下,如何通過深化金融高水平開放,加強國際金融參與度,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不僅關系到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構建,也是關乎我國能否提升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議題。

一、金融高水平開放是提升金融市場

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提高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前提是要深度參與國際金融、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優勢,而擴大金融開放,則是實現上述兩個前提的必由之路。2018年4月至2023年底,我國相繼推出金融對外開放措施50余項,內容包括取消銀行保險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金融業外資數量型準入門檻、優化外資參與境內金融市場的方式和渠道等,具體涉及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多個領域;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金融業對外開放11條措施,降低了包括銀行業、債券市場、保險市場開放等多個方面的要求,全面放開了境外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管理、參與貨幣經紀活動以及理財公司控股要求的限制等;2020年6月公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中,金融業準入的負面清單已全面清零;2023年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規定》進行修訂,取消了QFII和RQFII辦理資金登記的行政許可要求等限制,境內資本市場進一步放開。我國擴大金融開放不僅關注外資金融機構“引進來”,同時積極助推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如中國銀行伊斯蘭堡分行等海外分行相繼成立、中國平安收購英國家庭保險公司、復星國際收購葡萄牙保險公司等都體現了中資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決心和能力。

1. 金融高水平開放有助于增強金融科技優勢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現代金融機構參與市場競爭、維持市場地位、拓展盈利空間的重要手段。金融科技顛覆了傳統金融行業的服務模式,涉及支付、借貸、資產管理、保險、區塊鏈、數字貨幣等多個方面,旨在通過技術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取性、效率和安全性。金融高水平開放可通過兩方面提升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水平:第一,金融高水平開放有利于整個社會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從而助推金融機構實現技術升級??萍嫉陌l展需要創新,而創新蘊含的高風險決定了其資金融通的困難,因此減少創新投資需求與金融供給之間的摩擦,對實現創新驅動型發展至關重要。如圖1所示,隨著國內金融機構境內貸款總額的增長,金融供給不斷增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也呈現迅猛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達到11.5%。高水平金融開放可通過豐富金融資源供給和減少金融市場摩擦兩條渠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大量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通過與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效應,增加了國內金融要素投入,在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下,壓低了金融資源和服務的供給價格(吳曉求,2010)。而較低的金融資源和服務價格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高風險的研發活動面臨的較高融資約束(Allie and Mensah,2019)。另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直接豐富了國內金融要素供給,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研發投入成本,從而提升創新能力(談俊,2019)。第二,金融高水平開放可以為擁有先進金融科技的中資金融機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金融科技通過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改善用戶界面和服務流程,促進了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個性化,顯著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處理速度(李青原和章尹賽楠,2021)。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和用戶的服務成本,使得金融服務更加普惠。此外,應用最新的安全技術(如區塊鏈、生物識別技術)還增強了金融交易和數據存儲的安全性。這些更成熟的“軟信息”技術依賴特征有助于塑造金融機構競爭優勢(黃益平,2021),從而在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2. 金融高水平開放有助于提升我國國際金融參與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動有序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金融開放力度不斷增強。自1979年我國首次批準外資銀行在華設立代表處,至2023年底,我國的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數達888家,資產總額約3.86萬億元;與此同時,中國資本賬戶項下40個子項目中,包含部分可兌換在內的可兌換項目占比高達90%。擴大制度型開放,體現了中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決心。積極主動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金融參與度。從信息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金融系統透明度的缺乏,會增加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Mudd,2013),而且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還會面臨經濟轉型風險以及經濟轉型期間政策不確定性風險(Demir,2009;羅長遠 等,2023)。此外,新興市場國家金融系統的不透明還會增加金融機構的征收風險(Bernanke and Gertler,1989)?;诖耍鹑谥贫刃烷_放一方面通過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規則和制度,減輕了開放過程中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另一方面通過優化金融監管框架,強化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質量,主動對外釋放規則意識、發布規則制度安排、做出政府承諾,降低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風險。從2016—2023年期間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余額情況(圖2)可知,中國金融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具有“漸進式”的典型特征,即從樣本期間內的最低值到峰值用了5年時間,其中2021年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中國債券與股票余額分別達到4.1萬億元和3.9萬億元的頂峰。無論是持有股票還是債券,境外投資者對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的投資不斷上升。這說明,一方面,我國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切實加深了國際金融參與度,另一方面,我國金融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吸納和承接大量的資本流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重要性日益顯現。

3. 金融高水平開放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

中國金融市場要想在國際金融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和規則制定的話語權,一個高效的國內金融系統是必要條件,而評判金融系統是否高效的標準,在于該系統對資源的配置是否充分。而高水平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的關鍵一環,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必要條件。由普惠金融—小微指數(圖3)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便捷程度和質量不斷上升,同時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大幅提高,融資價格和風險逐年降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也獲得了全面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金融強國目標面臨新機遇與新挑戰并存的局面:全面的工業體系、雄厚的市場潛力以及龐大的人力資源為新時期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黃群慧,2021),而金融機構壟斷、金融資源分化以及金融業務單一也為新時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挑戰。在此背景下,金融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有助于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助推高質量發展。首先,金融機構的壟斷會導致信貸配給的低效,從而導致金融機構效益的損失,進而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Guzman,2000)。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壟斷勢力會形成固定的關系借貸,導致金融機構喪失信息甄別能力,增加了借貸中的道德風險(Rajan and Zingales,2001)。其次,金融機構信貸資源的分化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了緩解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降低信貸風險,金融機構傾向于將金融資源配置給關系客戶或大型企業(Chen et al.,2013),這就導致了容納就業市場絕大多數勞動力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不暢,企業發展面臨嚴重的融資約束。而金融高水平開放帶來的數字金融普及以及金融資源供給擴張有利于普惠金融的深化,為中小微企業發展賦能(李建軍和李俊成,2020)。再次,金融高水平開放也有助于豐富國內金融市場業務類型,為國內企業融資、投資以及保險等提供豐富的可選擇業務。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通過加速國內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豐富了金融機構的業務種類,加速了一國金融市場的成熟,而成熟的金融市場有利于一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金融開放的不斷深化也增加了企業的多重金融業務需求,從而倒逼金融市場的完善,進而更好服務國內企業實體(黃益平和黃卓,2018)??傊谏罨鹑陂_放過程中,我國金融系統配置資源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金融市場實力增強,參與國際金融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隨之提升。

4. 金融高水平開放有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一國貨幣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不僅是其經濟實力和金融穩定性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指標。貨幣的國際地位受到經濟規模、金融市場的成熟度與開放性、政治穩定性,以及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提升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已成為許多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舉措就是高水平金融開放。金融開放不僅有助于提升國內金融市場的效率和活力,還能夠加強國際投資者對本國貨幣的信心,從而促進貨幣的國際使用和儲備(裴長洪和劉斌,2020)。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貿易量的不斷增長,降低外貿企業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便利跨境投融資活動、提供海外金融支持、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等需求被提上日程,而人民幣的國際化正是解決上述所有問題的最佳方案。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目標是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頻率和地位,減少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中依賴第三方貨幣(如美元)的需求,降低匯率風險,增強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包括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設立離岸人民幣市場、推出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商品交易、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貨幣互換協議等。200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啟動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工程,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后,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全球貿易人民幣融資比例位居全球第二,超過80個國外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貨幣籃子中。如圖4所示,自2016年以來,世界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儲備比重不斷增加,在2021年達到2.8%的峰值。一國貨幣國際化的普及不僅有助于形成貨幣依賴,同時也會通過進入錨貨幣籃子而被他國匯率對沖行為自動維持貨幣幣值穩定、降低貨幣危機發生概率(Ilzetzki et al.,2019)。金融高水平開放帶來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效應,再加上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優勢,進一步放大了中國金融市場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助推國際金融話語權的確立。以人民幣債券市場為例,截至2024年1月底,人民幣債券市場連續4個月凈流入,境外投資者增持境內債券規模約5000億元。與此同時,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債券投融資潛力巨大。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對世界范圍內各國央行的三年期調查數據(圖5),離岸人民幣日均交易額不斷增長,離岸人民幣交易的前四大市場中,美英市場增長迅速,反映了海外市場對人民幣的強烈需求。強大的金融市場規模優勢往往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Arslanalp et al.,2022)。除此之外,積極參與經貿合作、擴大進出口市場規模、提升全球價值鏈位置等措施也可通過規制融合效應、市場規模優勢效應以及價值鏈攀升效應等渠道增加本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王一鳴,2020)。

二、提升我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

和規則影響力面臨的挑戰

“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金融系統的強大是參與國際金融競爭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及規則影響力的重要前提。在全球金融市場中,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實力直接影響到其經濟的穩定性、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以及在國際金融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金融系統的強大能夠為國家提供穩健的金融環境,吸引國際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在國際舞臺上占據有利地位。自身金融系統實力的強大需要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體現。硬實力主要包括金融市場的規模、深度以及效率,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備性,以及金融機構的資本實力和國際化程度。而軟實力則涵蓋金融監管體系的成熟度、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金融創新能力,以及金融人才和金融文化等方面。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只有在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都表現出色,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推動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增強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的影響力。

然而,我國在這兩個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這成為提升自身金融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的挑戰。硬實力方面,盡管我國的金融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但市場深度和效率相比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水平亟待提高。軟實力方面,我國金融監管體系雖然不斷完善,但與國際標準和最佳實踐的接軌仍有空間,金融開放程度、金融創新能力以及金融人才培養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1. 國際支付清算能力不足

國際支付清算能力的典型表現是擁有一個本國構建、控制和維護的,承擔全球支付清算功能的基礎設施。擁有一個成熟的可承擔全球支付清算功能的基礎設施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極為重要,它不僅是該國參與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的關鍵,也是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成熟的支付清算系統能夠為國際交易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解決方案,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增強交易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此外,這樣的系統還能促進國際資本的流動,提高國家金融市場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因此,構建并維護一個高效的全球支付清算基礎設施顯得尤為重要。俄烏沖突期間,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采取了包括關閉SWIFT系統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一事件突出體現了全球支付清算系統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重要作用。SWIFT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信息傳輸網絡,幾乎所有國際銀行交易都通過這一系統進行。將俄羅斯部分銀行斷開SWIFT系統的舉措直接限制了這些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能力,對俄羅斯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措施不僅凸顯了控制全球金融信息流通渠道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國際金融系統作為全球政治經濟爭斗工具的潛力,其安全和獨立性對國家的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至關重要。

我國于2012年4月12日開始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雖然CIPS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CIPS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覆蓋范圍和參與機構有限。CIPS的國際覆蓋范圍和參與機構數量雖然在不斷增加,但與長期建立的國際支付系統如SWIFT相比,其覆蓋的地理范圍和參與的國際銀行數量仍然有限。首批直接參與的19家銀行中僅有8家外資銀行,僅覆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外地區。此外,CIPS的參與方式進行了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的區分,直接參與者可在CIPS開立賬戶,通過CIPS直接發送和接收業務,而間接參與者則需要通過尋找直接參與者的代理來獲得CIPS提供的服務,因此直接參與者的數量反映了CIPS系統的覆蓋規模。從圖6可知,間接參與是CIPS系統的主要參與方式,這極大地限制了CIPS在全球范圍內的使用和人民幣跨境交易的便利性。二是交易時間的限制。CIPS(一期)的業務受理時間為周一至周五的北京時間上午九時至晚上八時,這就導致了CIPS系統運行時間與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的營運時間重合度有限,其服務時間可能不完全適應全球市場,特別是與歐洲和美洲市場的交易時間差異可能影響跨時區的支付效率和便捷性。三是系統功能和服務水平不夠完善。雖然CIPS在支付和清算服務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與成熟的國際支付系統相比,CIPS在一些高級功能、定制化服務以及風險管理工具方面仍有待完善和提升。從系統功能來看,2021年SWIFT系統的日均業務處理量達到4200萬筆,日均處理金額高達5萬億美元,而CIPS系統在2022年日均處理金額才剛剛達到3880億元人民幣,日均業務處理量僅1.77萬筆,交易規模遠遠落后。從服務水平來看,SWIFT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消息類型,覆蓋了支付、證券交易、貿易融資、外匯和衍生品交易等多個領域。CIPS系統不會直接進行資金轉換,而會送出支付指令,并必須由各機構所持有的往來賬戶處理,其本身不直接支持金融資產的交易活動。SWIFT系統還提供全球支付創新(GPI,Global Payment Innovation)服務,大大提升了支付處理的速度,絕大多數支付能夠在幾分鐘內完成,甚至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到賬,這對于以往可能需要數日才能完成的跨境支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通過GPI服務,銀行和企業客戶可以實時追蹤其支付的狀態,從發起支付到接收方確認收款,每筆GPI支付都有一個唯一的端到端交易參考號(UETR),使得參與各方都能實時監控支付流程,而且GPI還提供了費用透明度,確保發送方在發起支付時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支付過程中會涉及的銀行費用和匯率,避免了費用不明確的問題。而CIPS系統雖然實現了實時全額結算,但并未對直接參與者提供定制化服務,且對于匯款訂單的追蹤僅通過CIPS內的唯一行號標識碼來定位匯款路徑,無法提供更詳細的支付流程信息,且費用透明性等方面還有所欠缺。

2. 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較少

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G-SIFIs)的數量在評價一個國家金融國際地位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些機構被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如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認定為對全球金融系統穩定性具有重大影響的機構。它們因規模龐大、業務復雜和跨境經營廣泛而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據關鍵位置。一個國家擁有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數量,直接反映了該國金融行業的實力、影響力以及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截至2023年底,中國僅有5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分別為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而美國則有8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且不僅限于傳統商業銀行,還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綜合性金融服務公司。圖7展示了根據金融穩定委員會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制定的評估標準確定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分布,根據所需額外資本緩沖的程度(1.0%—3.5%)不同分為了5檔,檔次越高表示該金融機構規模越大、重要性越大,第5檔沒有金融機構入選。從圖7可知,美國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且檔次從高到低大體呈現金字塔結構,分布較為合理。而我國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不僅種類單一,僅為傳統商業銀行,且分布極為不合理。我國2023年入選的5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中有4家歸屬于第2檔,僅有1家歸屬于第1檔,呈現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狀。這表明我國的金融機構相當集中,金融行業壟斷程度較高,缺乏市場活力。同時,金融機構過分集中容易造成風險的集聚,一旦風險爆發,缺少能夠分散、緩沖和托底的其他金融機構支撐,會造成風險的迅速蔓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負面沖擊。再者,我國的頭部金融機構缺失,第3和第4檔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數量為0。這意味著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地位較低,在國際金融標準和規則的制定過程中,缺少能夠代表本國金融行業利益的大型金融機構,無法推動國際金融規則朝著有利于本國發展的方向演進。此外,頭部金融機構的缺失還會影響我國推動本國貨幣國際化的進程。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通常通過跨境業務推廣本幣使用,增加本幣在國際交易中的流通和認可度,從而提升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而頭部金融機構的缺失使得我國喪失了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利用自身金融機構地位助推人民幣交易結算和人民幣金融資產買賣的機會。此外,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也是國家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支柱,更是一國金融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缺失,不僅影響國內經濟的融資能力,也會影響本國金融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從而導致本國企業發展受限以及資本流動、貨物進出口自主調節能力的損失。

3. 金融監管引領不夠

金融監管在評價一個國家金融國際地位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健全、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不僅能夠保障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和金融消費者的利益,還能夠提升國家金融體系的國際聲譽和吸引力,進而增強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然而,我國的金融監管改革速度不僅落后于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且在改革的基本框架結構上存在趨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監管經歷了一個嚴格到放松再到收緊的緩慢過程。該歷史過程的鮮明特點集中于三個方面:統一監管機構、分化監管措施以及完善應急方案。首先,就統一監管機構而言,2010年美國通過《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決定設立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作為統一監管機構,與之類似,歐洲銀行管理局、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以及歐洲保險和職業養老金管理局合并升級成歐洲金融監管當局。其次,美歐發達經濟體也針對統一監管框架下的不同金融機構,根據其自身系統重要性量身定制了監管要求。例如,美國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產規模劃分標準下調,使得更多大中型銀行進入了資本充足率的嚴格要求范圍之內。同時,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對風險加權資產的計算方法和適用對象進行了優化,一方面根據金融監管收緊趨勢提出了更加穩健且嚴格的評級方法,另一方面優化了壓力測試的模型,提高了所使用金融機構數據的透明度。再次,針對金融機構風險爆發后的應急方案設置進行了規定。例如,美國發布了《機構間融資和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聲明》,主要目的是幫助金融機構制定風險爆發后的處置方案。相比之下,我國的金融監管改革行動較慢,落后于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在統一監管上,我國于2017年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2023年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同時下設新機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負責證券業之外金融業的統一監管。在分化監管措施上,我國于2023年相繼出臺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等不同金融活動的監管制度。在完善應急方案上,我國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事前防控的思路,即通過完善的配套制度文件從金融活動的發生時期盡可能降低風險的產生,缺乏針對不同金融機構風險爆發后的應急處置指導性方針政策。

除此之外,我國也未能通過利用金融創新賦能金融監管的方式來塑造本國金融監管特色,形成金融監管引領。金融創新在金融監管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推動金融服務的多樣化和激發金融市場的活躍度,還能夠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有效性,幫助一個國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建立起競爭優勢。我國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特別是在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成為全球的領先者之一。然而,相對于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金融創新技術應用于金融監管領域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管框架和技術手段來全面監測和管理金融科技帶來的新型風險,如P2P網絡借貸、第三方支付等領域出現的風險暴露問題。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在采集、處理和分析這些大數據方面,尚未充分利用金融創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導致在實時監測市場動態和風險預警方面存在不足。除此之外,金融創新促進了金融市場的跨界融合,如互聯網公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但這也帶來了監管的新挑戰。監管框架和技術手段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這種跨界融合帶來的復雜性和新型風險,但在實踐中,如何有效監管這些跨界金融活動仍然是一個挑戰。

三、在金融高水平開放中提升我國金融

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

不論金融開放到何種程度、金融改革到何種深度,打造“軟硬兼備”的金融市場才是提升我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的根本。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著重強調了完善關鍵核心金融要素的重要性,其中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包括“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為此,我們亟須從增強自身金融市場硬實力和軟實力角度,尋找能夠有效提升我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的新思路。

(一)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當前,我國已經擁有CIPS系統進行國際支付清算工作,截至2023年末,CIPS的參與者達1492家,覆蓋了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洲,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業務穩步發展。然而,CIPS系統還存在境內參與者和間接參與者占比較高、業務類型單一、結算功能受限等問題,這對于提升CIPS系統的國際交易結算參與程度、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產生了不小的阻力。破局的關鍵在于如何提高CIPS系統中境外參與者的參與深度,可從兩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擴充業務類型。目前的CIPS系統僅可進行跨境人民幣的支付結算,無法與股票、債券、衍生品等具體的金融產品交易綁定,如果參與者需要交易上述金融產品,僅參與和了解CIPS系統是不夠的,還需要額外了解交易對象的具體交易規定,無形中增加了CIPS系統參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此外,境內外機構很少有僅因為持有人民幣現金而加入CIPS系統的情況,大部分CIPS系統參與者的目的是交易金融資產。因此,拓展CIPS系統業務類型,有助于吸引更多除銀行外的其他專業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同時,可以針對不同需求的參與者推出定制化服務,如考慮將綁定金融產品的相關業務僅對直接參與者開放,吸引更多間接參與者轉變為直接參與者,提高CIPS系統與參與者的關聯程度。二是減少交易限制。制約CIPS系統發展的交易限制措施主要集中于交易時間限制和訂單追蹤限制。CIPS系統的交易時間無法完全覆蓋歐美金融市場的交易時間,且CIPS系統無法做到全年無休,這就導致了歐美參與者使用CIPS系統存在時差以及在人民幣跨境支付需求最旺盛的節假日期間,CIPS系統無法實時運行的問題。鑒于此,可考慮前期暫時性調整CIPS系統交易時間,使之可覆蓋歐美金融市場的交易時間,同時可根據以往的交易需求量,選擇在交易需求旺盛的某些節假日延長營運時間,在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經過長時間的檢驗、參與者數量和參與程度都大幅增長后,可逐步實現全年全天實時交易結算。

此外,在持續擴大資本雙向流動的趨勢下,離岸人民幣交易需求壓力將陡增,我國可借此機遇加快建設完備的離岸金融市場,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是離岸金融中心模式的選擇問題。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成熟、開放和金融監管體系的健全,內外分離型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金融開放的需求,應根據我國金融發展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內外混合型的特點是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并賬操作,資金出入境不受限制。由于這種模式是在同一賬戶上同時運作本國或本地區居民和非居民的金融業務,蘊含極大風險;避稅港是沒有實際的離岸資金交易,只是辦理其他市場交易的記賬業務而形成的一種離岸金融市場,容易滋生非法經營行為。因此,我國應當選擇以分離為基礎的滲透型模式,實現從內外分離型逐步向滲透型模式轉變,有條件地允許居民參與離岸金融交易和融資,有條件地允許資金流入境內。該模式可使離岸資金直接為國內使用,為國內企業海外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以提升離岸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是離岸金融中心的業務設置問題。借助離岸金融中心,可以逐步擴大人民幣離岸業務范圍,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人民幣離岸交易結算中,可為離岸市場上的人民幣交易設置一個專門的結算中心,以確保結算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同時按照國際結算慣例,可提供T+0或T+1的快速結算服務,以盡快完成交易結算;在人民幣離岸投資中,設立一個專門的人民幣離岸投資業務部門,負責處理離岸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提供包括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全方位的服務;在人民幣離岸保險中,提供包括壽險、財產險、意外險等,以滿足不同離岸客戶的需求。

(二)逐步放開外資金融機構準入限制,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境內金融機構

能否入圍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是評價一家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準,一國擁有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數量,是衡量該國金融國際地位的重要指標之一,這不僅體現了該國金融行業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這些機構的全球影響力意味著它們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擁有重要的話語權,通常參與國際金融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能夠代表本國金融行業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際金融規則朝著有利于本國發展的方向演進。因此,擁有較多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國家在國際金融舞臺上具有較強的規則制定能力和影響力。然而,國內金融行業較高的進入壁壘和較低的海外業務聯系,使得我國的金融機構出現了整體實力不強、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機構分布不合理等問題。

因此,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應該圍繞一個核心、兩個方向、四個方面著手進行。一個核心是競爭,競爭在提升金融機構實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推動金融創新、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成本的關鍵驅動力,也是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兩個方向包括降低國內金融行業進入壁壘和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較低的國內金融行業進入壁壘將吸引大量新的市場參與者,有利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充分競爭。而在競爭充分的環境中,現有的境內金融機構會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速度會加快,境內金融機構適應國際市場變化和需求的能力也會逐步增強。同時,密切的海外業務聯系一方面可以充分釋放境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市場活力,有利于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境內金融機構與國際市場接軌、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規則、參與國際金融創新和技術交流的機會,從而使得境內金融機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刹扇∫韵滤姆矫娲胧﹣砑訌娋硟冉鹑跈C構競爭:一是全面清零金融服務業對外負面清單。目前,《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關于金融業的相關限制措施已經完全清零,為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然而,在外資金融機構的全資子公司進入方面還存在較高的限制,如貨幣金融服務的負面清單主要針對非銀行業,且跨境金融服務面臨較多事前審批流程;資本市場服務的負面清單最長,尤其對基金行業的開放程度有限,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必須為中國基金管理公司或證監會核準的其他機構。二是統一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管轄權。不同自貿試驗區之間的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覆蓋范圍重疊,但彼此事權分隔,在僅增強了當地金融開放程度的同時,也增加了外資金融機構的跨區域經營成本,整體上降低了境內金融機構面臨的競爭程度。三是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國際經貿合作。境內金融機構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組織和機制舉辦的會議和活動,為國際金融規則和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獻聲,在國際金融治理體系的改革中發揮影響力。境內金融機構也可在我國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邊合作中尋找拓展海外業務的機會??梢劳蠧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海外業務拓展的步伐。四是提高“走出去”境內金融機構多元化程度。我國目前“走出去”的境內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業,開展的海外業務類型集中于傳統的銀行借貸,因此,無論是機構類型和業務種類都呈現單一化的特征。未來要鼓勵除銀行業外的境內金融機構與海外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包括但不限于合資、戰略聯盟、互認基金等形式。這些合作能夠幫助本土金融機構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網絡、客戶基礎和當地市場知識,快速進入新的市場。

(三)加強金融科技應用,賦能金融產品和制度創新

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推動一國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提升的關鍵力量。通過引入創新技術,金融科技不僅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可達性,還為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金融產品和制度的創新,從而在全球金融舞臺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金融產品創新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滿足市場和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創新型金融產品,如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數字貨幣、P2P網絡借貸、眾籌平臺等,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降低了交易成本,還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和透明度。這些創新產品通過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特定需求,增強了金融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從而提升了國家金融市場在全球的地位。同樣,新型高效的金融市場制度對于提升一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至關重要。制度創新,如監管沙盒、電子支付法規、數據保護政策等,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這些制度不僅保障了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和消費者權益,還鼓勵了創新和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市場更加靈活和開放。通過制度創新,一國能夠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監管形象,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參與,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從金融科技促進金融產品創新的視角來看,金融科技的應用使得金融服務更加個性化和便捷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金融機構能夠提供更加精準的風險評估、財富管理和投資咨詢服務,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增強金融產品的吸引力。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深入分析消費者行為和偏好,精準識別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這使得金融機構能夠設計更為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如基于消費者信用行為的信貸產品、個性化的投資和儲蓄方案等,滿足市場的細分需求。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如智能投顧、自動化資產管理等,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新思路。通過AI算法,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基于復雜模型和算法的投資策略,為客戶帶來更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務體驗。區塊鏈技術以其獨特的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在金融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創新潛力。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開發出新型的支付系統、數字貨幣、智能合約等金融產品,能夠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金融科技促進了金融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如金融與電商、金融與健康護理等領域的結合,促成了一系列創新金融產品的誕生。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用戶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也為金融服務的場景化和細分化提供了可能。

金融科技作為金融行業的一場創新革命,不僅推動了金融服務和產品的變革,還為金融制度的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金融科技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理念,使得金融監管、市場運作和服務模式等多個層面的制度創新成為可能。金融制度的創新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引入新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規、監管機制或政策框架,以適應金融市場發展需求、提高金融市場效率、促進金融穩定和增強金融服務功能的一系列創新活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拓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外延,使得與之相適應的金融制度內涵不斷豐富。另一類是制度集成創新,即通過整合、優化現有制度安排來促進技術、產品、服務等方面創新的過程。這種創新不僅涉及單一制度的改革或創新,更重要的是通過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制度整合,形成更為高效、協同的制度體系,從而激發整體創新活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轉型。金融科技的高效和便捷的特點,有助于打破部門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和信息流通,因此,在單一制度革新的同時,往往也要適時關注各項制度之間的配套和協調,確保制度改革在實施過程中能夠相互支持,形成合力。除此之外,金融科技還可以通過為金融機構提供遵守國際規則、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技術支持,增強國家金融市場的規則影響力(盛斌和黎峰,2022)。

(四)提高風險防范精準度,保障金融穩定

金融穩定是一國金融市場在國際舞臺上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的基石。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不僅能夠吸引國內外投資,促進經濟增長,還能提升國家金融市場在全球的聲譽和影響力。金融穩定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可預測的操作環境,降低了金融危機的風險,有利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與發展,從而增強國家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然而,為了維護金融穩定,采取過于嚴厲的監管和準入限制并非明智之舉。過度的監管可能抑制金融創新,限制金融市場的活力和效率,從而影響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過嚴的準入限制也可能阻礙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減少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和國際交流。因此,平衡金融穩定與市場開放和創新是提高國家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的關鍵。在此背景下,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防范精準度成為了一種理想的選擇。未來可從三個方面著手,構建風險防范體系:一是在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全面覆蓋監管科技。監管科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監管機構提高監管效率和效果,實現對市場的實時監控和風險預警。通過部署智能監控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市場異常行為,幫助監管機構及時采取措施,減少金融風險。同時,監管科技也為金融機構提供合規服務,幫助它們更有效地遵守監管要求。二是面向市場主體加快數字身份認證。利用區塊鏈和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構建安全、可靠的數字身份認證系統,提高客戶識別的準確性和效率。這對于打擊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金融活動,保護消費者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三是鼓勵金融交易的開放透明和可追蹤?;趨^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能夠在滿足預設條件時自動執行合約條款,這為金融交易和合同執行帶來了高效和透明的新模式。利用這一技術,可以簡化和優化貸款、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的流程,減少人為操作的失誤和欺詐行為,促進金融市場制度的創新和完善。

同時,風險爆發后的事后應急處置措施尤為重要。事后處置措施對于恢復市場信心、穩定經濟秩序、促進經濟恢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后處置措施不僅要求迅速有效地緩解危機影響,還要對未來的風險防范進行布局,確保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謴徒鹑谑袌龅姆€定和信心是事后處置措施的首要目標。這包括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保證金融系統的正常運作,以及實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減輕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同時,保護投資者和儲戶的利益,避免群眾恐慌性提款,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關鍵。清理和重組金融機構也是推動金融市場恢復的重要措施。對于因危機而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其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實施資產剝離、注資、合并重組等措施,清理不良資產,恢復其正常運營能力。加強金融監管和完善法律法規是防范未來金融危機的關鍵。事后處置,應總結危機經驗,識別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針對監管漏洞和市場失靈,加強金融監管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引入更加嚴格的資本充足率標準、改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合作等措施,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此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發展也是事后處置的重要內容。金融危機往往暴露出經濟體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因此,在危機后應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促進產業升級、鼓勵科技創新和企業創業,提高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傊L險爆發后的事后處置措施旨在通過一系列綜合政策和制度安排,不僅要緩解危機帶來的即時沖擊,還要從根本上改善和加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為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些措施的實施,需要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協作。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中國內地國際收支格局和香港金融中心的新定位[J].開放導報,2020(3):14-21.

[2] 黃群慧.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及其歷史經驗[J].中國社會科學,2021(7):4-20+204.

[3] 黃益平,黃卓.中國的數字金融發展:現在與未來[J].經濟學(季刊),2018,17(4):1489-1502.

[4] 黃益平.關于中國數字金融創新與發展的幾個觀點[J].金融論壇,2021,26(11):3-5+36.

[5] 李建軍,李俊成.普惠金融與創業:“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J].金融研究,2020(1):69-87.

[6] 李青原,章尹賽楠.金融開放與資源配置效率——來自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證據 [J].中國工業經濟,2021(5):95-113.

[7] 羅長遠,李錚,智艷.“走出去”是否有助于抑制企業的“脫實向虛”行為?——基于“一帶一路”倡議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3,23(6):2369-2386.

[8] 裴長洪,劉斌.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構建闡釋中國開放成就的經濟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20(2):46-69+205.

[9] 盛斌,黎峰.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J].開放導報,2022(4):15-20.

[10] 談俊.我國金融“走出去”的角色轉換[J].開放導報,2019(2):40-44.

[11] 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12] 吳曉求.中國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探討[J].金融研究,2010(8):199-206.

[13] Allie J N, Mensah I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Nexus: A Realistic Testimony from VECM Approach[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9, 7(4): 118-126.

[14] Arslanalp S, Eichengreen B, Simpson-Bell C. The Stealth Erosion of Dollar Dominance and the Rise of Nontraditional Reserve Currenc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2, 138.

[15] Bernanke B S, Gertler M. 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1): 14-31.

[16]? Chen Y, Liu M, Su J. Greasing the Wheels of Bank Lending: Evidence from Private Firms in China[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3, 37(7): 2533-2545.

[17] Demir 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rivate Investment and Portfolio Choice: Financialization of Real Sectors in Emerging Marke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88(2): 314-324.

[18] Guzman M G. Bank Structur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J]. Economic Theory, 2000, 16(2): 421-455.

[19] Ilzetzki E, Reinhart C M, Rogoff K S. Exchange Arrangements Enter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hich Anchor Will Hold?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9, 134(2): 599-646.

[20] Mudd S. Bank Structure,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Small Firm Access to Finance: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13, 44(2): 149-174.

[21] Rajan R G, Zingales L.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1, 17(4): 467-482.

Forging a Financial Market with both Hard and Soft Power in a High-level of Opening-up

—New Idea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ulatory Influence of Financial Markets

Huang Xinfei, Li Jiaji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usiness Fina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ulatory influenc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financial country and a fundamental assuran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Despit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nancial opening-up,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still suffer from insufficient soft and hard power, resulting in relatively weak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 payment and settlement capabilities, fewer globally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sufficient guidance from financial regul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uture to improv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gradually loosen restrictions on the access of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foster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financial produc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risk prevention t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thus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lanning influenc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Key words: Financial Marke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gulatory Influence; High-level of Financial Openness

(收稿日期:2024-03-10? ?責任編輯:羅建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国产在线| 伊人天堂网| 久操中文在线| 国产亚洲精| 亚洲精品va|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欧美一级夜夜爽|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8090午夜无码专区|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91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青青草久久伊人| 亚洲区一区|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 欧美97色| 99视频在线看|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欧美色视频日本|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97色| www亚洲精品|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A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色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亚洲一级毛片|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视频999|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