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維 陳翠芬
摘 要: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出土的一些人面陶塑,雖數量不多,但獨具特色。文章研究立足于山東地區后李文化時期的人面陶塑,著重對造型特征、雕塑技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新石器時代;山東地區;人面陶塑;制作工藝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34
陶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后李文化的遺址中就有陶豬、陶獸首、陶人面塑等的發現。多數陶塑造型簡單、制作粗糙,部分甚至只呈現大體輪廓,但仍然表現出早期陶塑器型、技法的一些特點。后延至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隨著制陶技術的逐步發展,陶塑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陶塑動物形象的種類、數量及和人體、人面塑像較早期更多出現,且呈現出更加具象化的規律。
章丘境內發現的西河遺址和小荊山遺址,是山東地區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后李文化的典型遺址。在這兩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上,自1989年起陸續采集、發掘5件人面陶塑和人面陶鈴。其他地區如煙臺、曲阜、濰坊等地,多年來也陸續出土人面形鼎足、蓋紐等。
本文主要根據已發表的相關考古發掘資料,依據不同器類、時代,就山東地區發現的人面陶塑等予以介紹,并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1 發現情況
經筆者梳理,目前山東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面陶塑共計7件:
①標本F56∶11,1997年西河遺址出土①(圖1∶1、圖2∶1),后李文化時期。寬5.6厘米,殘高4.1厘米。呈半圓形,上半部分殘。夾砂紅褐陶,高鼻,圓眼,形狀似人面亦像貓頭鷹。制作方法是在圓形泥餅上貼附泥條,塑捏成眼睛、鼻梁和眉毛,最后用管狀物戳刺兩個圓孔作為眼部。
②標本C01,1998年西河遺址采集②(圖1∶2、圖2∶2),后李文化時期。夾砂紅褐陶,面寬5.6厘米,高7.4厘米,厚4.5厘米,呈半圓面具狀,器物完整無缺損。高鼻,大圓眼,眼距較寬,眼眶用手捏塑而成,自鼻根向后延伸。眼眶周圍用細管戳刺出多孔來作為鼻孔和裝飾,鼻下用工具劃出一道橫溝表示嘴部,無后腦部分。總體來看,制作簡單樸拙。
③標本C02,2000年西河遺址采集③(圖1∶3、圖2∶3)。夾砂紅褐陶,半圓形,內中空高10.3厘米,面寬7.7厘米,厚5.4厘米。陶塑人面前額圓突,鼻子小而直,鼻與眉連為一體,連至鬢間;長斜眼,眼縫是在貼附的泥餅上刻劃出來的。眼上下飾四條凸泥條作為眉部和顴骨。頭頂端有一環形紐,徑0.5厘米。有使用痕跡,推測是用繩系掛起來的裝飾品。
④標本C03,1990年小荊山遺址調查時發現④(圖1∶4、圖2∶4)。夾砂紅褐陶,下半部分殘缺,殘高3厘米,寬3.3厘米,厚1.2厘米。鼻與眉捏塑而成,連為一體,直至鬢間;長斜眼,眼窩長且深,是在面部直接深劃出來。鼻下部殘缺,嘴部缺失。
⑤標本C04,1983年長島大黑山島北莊遺址出土⑤(圖1∶5)。泥質紅褐陶,呈倒三角形,上寬下窄,高15厘米,厚4.7厘米。上額寬闊,額頭部分有脫落,顯得凹凸不平。眉脊細長,眼眶深凹,鼻梁細長高聳,鼻尖殘。唇微張,下巴向前突起,整個人面顯得瘦長。兩鬢還有幾縷卷發,具有一定西方人面貌特征。
⑥標本H1∶2,1960年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⑥(圖1∶6)。泥質紅陶,橢圓形臉型,男性人面,面高6.5厘米,最寬處5.9厘米。兩眼外凸,高眉骨,高鼻梁,眼睛呈閉合狀。鼻子扁而低,顴骨高,鼻下部位較整個面部有明顯下陷,無嘴部,似脫落缺失。后腦部呈不規則內陷,有未透的小孔。
⑦標本T14②∶4,1991年棲霞楊家圈遺址出土⑦(圖1∶7)。面高2.5厘米。泥質灰陶,圓顱頂,頭部微仰,高鼻較立體,眼、口均成洞狀,有頸部,兩耳殘缺。口部大張呈橢圓形,似在發聲,頗具動態,使整件陶塑頗有靈動之態。
另有存在人面因素的陶器3件,包括:
陶鈴1件。標本H431∶1,1989年濟青高級公路章丘工段寧家埠遺址中發現⑧(圖2∶5)。泥質褐陶,正面略呈梯形,飾人面紋,橢圓形口,頂部有兩孔。口寬5厘米、高4厘米。
鏤孔人面形蓋紐1件。標本C05,1958年曲阜尼山采集⑨(圖2∶6)。泥質黑陶,正面上寬下窄,左右各伸出一角,面鏤有三條長孔,象征人的鼻、眼,似人面形。通體施紅色彩繪,與器蓋脫離,蓋部缺失。
人面形鼎足1件。標本T5④∶6,1998年煙臺乳山小管村遺址出土⑩(圖2∶7)。高6.8厘米,夾砂紅褐陶,方形平頭足。外側刻劃一人面,高聳眉,圓形眼,長直鼻,三角形嘴,五官刻劃準確,形象逼真。
2 形制、技法淺析
在山東地區,早期的人面陶塑是與陶器制作一同發展起來的。在制作過程中,制作者主要采用捏、貼、堆、筑等基本手法塑形,細節運用刻、剔、雕、鏤、鑲、彩繪等較為復雜的技法打造細節,部分需要貼附的構件,晾干后再經過焙燒而成。到新石器時代中期,隨著制陶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陶塑類內容也有了一定豐富,出現人像、動物(如豬、狗、鳥)、房屋等。這些人們熟悉的實物開始被加工成陶器,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居民在溫飽之余開始更進一步觀察生活、美化生活,一定程度上,在如今看來并不美的陶塑堪作當時藝術品。一方面是制陶技藝提升,陶器制作者對泥、水原料掌控力增強;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時人生活能力、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現了“賞玩”余力,有了更高層次上精神上的追求k。但就總體來看,目前發現的存世陶塑數量不多,制作水平大多仍較為粗糙,尚未出現質的提升。基于此,筆者推測新石器時代的山東地區陶塑制作很大可能仍處于陶器生產“添加劑”的地位,有學者認為當時已經有經驗豐富制陶工匠開始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前述10件人面陶塑(表1),后李文化4件,大汶口文化3件,龍山文化3件。西河遺址的人面陶塑及同時期出土的陶豬形器等皆為夾砂陶質,主要采用捏、戳技法,簡單粗糙,整體造型較為抽象。楊家圈遺址出土的人頭陶塑,頭頂有一尖尖的突起,形象寫實,比例均稱,有一定立體感,細節方面,五官戳刻清晰,較為具象生動,整體看來與仰韶文化陶人頭像較為接近l。姚官莊遺址出土的人面陶塑,面部用浮雕手法制成鼻、眼、眉弓,刻畫清楚,輪廓角度處理恰當,塑造出了兇悍的面貌特征,或可解讀為表情,較為傳神。姚官莊遺址發現的人面陶塑,不僅再現了一位成年男子的面貌,細看還可品出平和而又莊重的特定表情。
雖然人面陶塑樣品有限,輔以同時代出土的動物陶塑等分析,即可了解山東地區新石器時期陶塑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后李文化時期雕塑技法簡單,多是將陶坯粗捏塑出大體形狀,再用工具(推測使用樹枝或石錐形工具)戳刻、戳刺出人面的眼、口、鼻等(耳部多缺失)。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使用貼、堆、鏤、雕刻等方法塑造五官,貼附面部,技藝更加復雜、多樣化。到龍山文化時期,陶塑的制作開始變得程式化,更多的用戳刺、貼附、鏤孔、刻劃等方法表現動物的鼻、眼、嘴、羽毛等部位,看上去也更加細致。人面陶塑因塑造的是人類面部這一呈現表情、情緒的重要載體,具象之外的情緒呈現也從無到有,且各具特色,有的甚至詭譎怪異,似人非人,耐人尋味。
3 小結
山東地區發現的人面陶塑有獨立的陶器小件,也有作為構件與陶器結合,簡、拙、樸為其整體風格。除陶鈴、蓋紐、鼎足有明顯的功能性外,其他幾件如西河遺址或出土或采集的陶面塑等獨立小件,其功能性不明顯,用途不甚明確。盡管如此,我們仍能通過對該地區新石器時代人像主題的陶塑研究,一定程度上了解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藝術審美發生、發展等情況。
注釋
①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1997年的發掘[J].考古,2000(10):15-28,97-98.
②謝治秀.輝煌三十年:山東考古成就巡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9.
③李芳.章丘西河遺址出土的最早的人面陶塑像[J].齊魯文史,2008(1):46-47.
④章丘縣博物館.山東章丘縣小荊山遺址調查簡報[J].考古,1994(6):490-494.
⑤魏駿.陶塑人面[N].中國文物報,1999-01-31(003).
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山東隊,等.山東姚官莊遺址發掘報告[G]//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資料叢刊:第5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⑦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棲霞楊家圈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市博物館.膠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⑧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青高級公路章丘工段考古發掘報告集[M].濟南:齊魯書社,1993.
⑨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曲阜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J].考古,1963(7):362-368.
⑩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煙臺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乳山小管村的發掘[M]//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市博物館.膠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k何德亮.山東史前時期的陶塑藝術[J].文物世界,2003(1):8-17.
l張朋川.甘肅出土的幾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文物,1979(1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