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巾
摘 要:務川仡佬族丹砂開采由來已久,早在秦漢時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掌握了丹砂開采和水銀冶煉技術,具有顯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丹砂采冶活動,改變著土著先民的命運和生活品質,帶來了濮人地區的社會變革。朱砂采冶活動從秦漢時期到近現代歷經千年,形成了務川仡佬族豐富的丹砂文化現象。
關鍵詞:務川;仡佬族;丹砂;朱砂采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37
丹砂采冶是務川仡佬族歷史以來生產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丹砂采冶經濟活動改變著仡佬族人的命運和生活質量,對仡佬族的社會發展、歷史演變、文化心理都產生了重大的、積極的作用。本文就通過介紹務川丹砂采冶的歷史、生產技藝來了解務川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內涵。
1 務川丹砂采冶的歷史
1.1 務川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務川地域先屬巴,后屬楚黔中地,秦屬巴郡,漢代歸涪陵。隋開皇十九年(599)置務川縣,為務川縣名之始。郡縣制的設置,使漢人與當地僚人的相互聯系更加廣泛和密切,隋唐時,務川仍以丹砂為主要進貢品。武德四年(621)改為務州。貞觀四年(630),改務州為思州。五代時沒于蠻僚。宋政和八年(1118)復置思州。元代至元年間,因“婺星”隕石降于此地改“務”為“婺”即婺川縣。宋明時期,封建領主經濟達到鼎盛。明永樂十一年(1414),改土歸流屬思南府。清初仍屬思南府。1959年,國務院批準改“婺川縣”為“務川縣”。1986年8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務川縣,設立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1.2 朱砂采冶促進社會發展變革
務川一地有規模的采砂煉汞活動,從秦漢甚至更早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歷代史籍都有以丹砂納貢的記載。《逸周書,王會》“卜人(濮人)以丹砂”中所述之濮人,就是仡佬族的祖先,當時濮人地區較廣,有“百濮”之稱,而在務川大坪地區流傳的關于仡佬族的祖先獻丹而被君王封為“寶王”的傳說似乎就有周成王大會諸侯的影子。
考古資料也證實了早在漢代務川一地的采砂煉汞活動十分活躍。20世紀60年代,務川大坪江邊洪渡河兩岸一帶地區就發現有漢墓,并有出土文物如蒜頭壺、箭鏃、漢磚等。大坪漢墓群也因此于1982年2月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在務川又相繼出土了一批陶罐、錢幣、朱砂以及甬鐘、提梁鼎、銅缽、銅耳環、紡壺、銅鏡等青銅器。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務川大坪發掘了漢墓36座,其中有16座出土粉末狀或顆粒狀朱砂,占墓葬總數的44.44%,朱砂在墓中的使用不僅貫穿整個墓地始終,而且“朱砂多成堆放置在墓底,并多與錢幣混出……通過對墓中出土朱砂的檢測,證明系本地所產”①。
這些考古發掘證實漢代當地的土著先民對朱砂有相當高的認識。務川漢墓發掘數量多,墓葬年代跨度大,而且出土文物豐富,文物反映了多元的文化。其中蒜頭壺、蒜頭口扁壺有明顯的秦文化特征,秦漢時期朝廷和各地煉丹風潮的興起,使丹砂的貴重程度達到極致。漢代開發西南夷的政令,更吸引江漢等地的丹工和中原商賈成規模地遷居于此。丹砂經濟的發展,帶動人口的迅速增加,隨著社會生活管理使務川一地具有了城鎮的規模和格局,地域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務川等地向朝廷和地方官吏上貢朱砂的歷史記載。官吏對上通過朱砂上貢,向統治者表達忠心以換取政治上的支持,對下增派朱砂稅收獲取暴利,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唐貞觀十三年(797),黔州刺史魏從貪暴“于兩稅外,加增朱砂”。《嘉靖思南府志》在采礦為業條載:“務川有砂坑之利,商賈輻轉,人多殷富;善告計難治,長吏多不能久,必以罪罷去。”《思南府志·道光志》記:“務川之朱砂、水銀,可以行遠,產亦無多。務川木悠石采砂最盛,每場出汞二十到三十挑,官壩發達,有獲利近萬者。”②在板場等地設水銀稅局。這些史料也說明了務川地區采砂煉汞的產量不斷增加,促進了務川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增加了地方官吏對仡佬族先民的剝削和壓迫。先民為了生計,拼命地開采朱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重視汞礦開采,1952年由國家投資興辦成立地方國營汞礦廠,1965年改名為務川汞礦。工業開采使產量飛速增加,1991年達40000千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個體采礦煉汞蓬勃發展,以聯營的方式,舉辦無數小型采礦廠,用傳統的方式采砂煉貢從1981—1990年其產量共計達685000千克,許多農民靠此發財致富。直至2006年務川汞礦宣布破產,因為開采丹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等問題政府也禁止民間私自開采,采砂煉冶的技術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逐漸消失,以采砂煉貢為業的仡佬人因而改變了生活方式。
2 務川丹砂采冶技藝
務川丹砂開采不僅是考古證明最早,還有開采歷史不間斷和資源未枯竭的特征。
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1980年對位于務川自治縣紅絲鄉太壩村洞家壩的天然地下溶洞大箐洞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丹砂開采器物實證,2200年前該洞就已有人進行丹砂開采。2018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發掘,發現該洞內一處較大礦洞,有火燒痕跡,刻鑿痕跡明顯。這些考古發現成了人類獲取丹砂方法上源頭性的標識。人類獲取丹砂的幾種方法,并分別留下了礦洞遺址即火燒爆裂的淺洞、金屬鉆取的小洞(麻陽洞)、黑火藥炸取的窄口洞、硝酸銨炸藥炸取的闊口洞、現代工業礦洞。
在歷史的長河中,務川仡佬族祖祖輩輩以傳統工藝采砂煉汞,技術不斷改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生產技藝。近現代隨著火藥的運用,開采砂礦變得更為容易,但是當地人還一直使用著傳統的采砂煉汞的方法,被稱為土法煉汞,其生產工藝流程主要包括開采、淘砂和煉汞等。
2.1 丹砂開采
在沒有火藥和鐵器的年代,要從堅硬的巖層里取出砂礦是非常艱難的,當時的仡佬族先民發明了“高溫淬冷法”取礦,即用柴火猛燒,以冷水激之,促使碎裂,取得礦石。要開采最佳的砂床,其火攻的辦法則有所不同。具體做法是找到箭鏃狀的結晶后,不能直接用工具敲下,需要仔細找出基巖結晶間的縫隙,用油燈以吹管吹火灼燒縫隙處,沿著縫隙灼燒,使縫隙擴大,然后在縫隙中用力敲進干木條,接著再潑水使干木條膨脹,最終借助膨脹力的擠壓,使砂床連辰砂結晶一道脫下,這樣才能采到優質可供鑒賞的丹砂砂床。鐵器工具普遍使用后開采礦石相對容易一些,但所鑿礦洞十分狹小也僅僅容一人匍匐前進,因而在務川,當地村民把古代采砂礦洞稱為“麻陽人”洞,傳說“麻陽人”身材矮小,奔跑迅速,遇生人化風而去。嘉靖《思南府志》記載:“務川有板場、木悠、巖前等境,砂產其中。坑深約十五六里,居人以皮為帽,懸燈于額,入而采之,經宿乃出……”③
遵義市博物館在務川征集到一批開采丹砂的傳統工具,除尖鉆、手錘之外,還有一件油燈,樣子十分奇特,它是開采丹砂照明工具,分燈盤、燈柄、掛鉤三個部分,燈盤似勺狀,柄長條狀向內盤彎曲成“C”形,尾端開有孔洞,掛鉤由兩段細鐵條相連,一端鉤住柄尾孔洞,另一端彎曲成鉤。據務川大坪當地人介紹,他們的祖輩一直都是用嘴銜著這樣的油燈在礦洞中匍匐前進尋找丹砂礦石,采砂的時候再將彎曲的鉤掛在巖石縫中用以照明。在查閱史料中沒有找到對油燈外形的記載,試想“懸燈于額”的燈,是不是這樣的油燈,它的彎鉤同樣可以掛于皮帽之上懸于額前進入礦洞,它的長柄應有利于照明和防止燙傷。
2.2 丹砂淘洗
淘洗丹砂之前需先將礦石進行分類,上好的丹砂因價高于水銀價格,因此直接選出售賣,然后將含朱砂量多的礦石捶打成細沙顆粒,放在搖船和陶盆上淘洗,含礦少的直接煉制水銀。
遵義市博物館展出了從務川征集的兩件傳統的丹砂淘洗工具—搖船和淘盆。搖船是木質,長204厘米、寬57厘米、高30厘米。外形似船,一端寬、一端窄,窄的一端沒有封口。使用時將搖船微微傾斜,將捶打成細沙顆粒的朱砂礦石,放在似船槳樣的木條架著的搖篼中,邊搖動搖兜邊用水淘洗,濁水過濾后在搖船中沉淀的物質便是混合著朱砂的礦砂。然后將經過搖船初步淘洗的朱砂礦石置于淘盆中。
淘盆說是盆,實則為長62厘米、寬55厘米的一塊橫豎對稱的八邊形長方形薄板。凹形一面可盛一碗多水,淘盆必須用白果樹木或杉木疙瘩制成,朱砂才“坐盆”(用淘盆淘洗出丹砂)。使用時將淘盆半浸在水中,反復搖動淘洗。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質后,即可得到合格朱砂。熟練的淘砂工人可以淘洗出含硫化汞大于98%的高質量朱砂。
2.3 抽砂煉汞
用丹砂為原料來提煉水銀大致可追溯到秦代,而“抽紗煉汞”之法從秦代到明代,方法也在不斷改進。漢代以前應該是一種最為原始的低溫焙燒的方法,在西晉張華《博物志》中有:“燒丹朱成水銀”的記載,但沒有提及設備及步驟,漢以后的煉汞技術不斷提高和改進,最終形成了蒸餾法升煉水銀的工藝。明末宋應星在撰寫《天工開物》時經過調查研究,就只記載了蒸餾法升煉水銀。而之前的煉制方法已經被淘汰了,務川煉汞土灶的方法正是采用了蒸餾法升煉水銀。
遵義市博物館用場景還原了務川煉汞的土灶,在地上壘一個長約2米的土灶,在土灶上放2口鐵鍋,鐵鍋上放一個用竹子編成的圓桶形狀的竹甑子,將丹砂礦石放在竹甑內,再在甑子上放一口底部有圓形缺口的鐵鍋,鐵鍋上倒放一個壇子遮住缺口(當地稱壇子為“盎”子),經高溫冶煉,鍋內礦石受熱后形成的汞蒸氣上升,在壇子內遇冷凝固成汞珠。當時煉汞,采用燃香計時法,即煉一鍋礦砂用一炷香的時間,當香燒到一半時,將壇子迅速取下,然后把附著在壇子內壁的汞抹下,俗稱“抹盎”,再將壇子放回原處,一炷香燒完,再抹一次“盎”,便冶煉完一鍋。一支灶一天一夜可出汞500克④。
隨著采砂煉汞技藝的不斷提升,提高了丹砂資源的有效利用,更為重要的是,不斷更新的生產方式不斷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開闊了他們在經濟活動中的眼界,強化和提升了他們的經濟意識,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
3 朱砂采冶產生的文化現象
“在技藝中,首先是對大自然獨特原材料的發現……特定的技藝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它又存在于特定的人群中和地域中,給我們展示了千姿百態的文化物品和文化品格。”⑤務川朱砂采冶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丹砂文化。
3.1 仡佬族寶王祭拜習俗
寶王祭拜正是丹砂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寶王,傳說是仡佬族的祖先,因他首先發現砂礦并將其獻給周王而被封為“寶王”,在這里他既是部落的首領,又因為發現(或掌握)了丹砂冶煉技術,成了為部族帶來富有和幸福的神人,更加受到人們的尊崇,被尊為“寶王菩薩”。當地為紀念他,在盛產朱砂的地方建起了“寶王廟”,塑起“寶王菩薩”像,凡下坑取砂、打巖子煉水銀都要點香燃燭,供奉酒肉,祭奠于他,祈求平安順利、大有收獲。流傳在務川大坪一帶的“狗大佬倌”的故事就表現了這一文化現象。故事說有個姓鄒的仡佬族人,人們都叫他“狗大佬倌”。他家境十分貧窮,衣食無著。他上山挖蕨打野菜,疲累了,就在寶王廟休息。他睡著了,寶王菩薩向他托夢,叫他去開采朱砂,寶王將助他一臂之力。狗大佬倌醒來,知道自己是在做夢,但又清清楚楚記得寶王給他指引的路子。于是下山來去場上買肉去祭寶王菩薩。狗大佬倌身無分文,只央求屠夫賒了半邊豬頭,這已是大年三十,狗大佬倌把豬頭煮熟了,生怕他無法還錢的屠夫反悔了,從狗大佬倌的鍋里把煮熟的豬頭提走了。狗大佬倌傷心落淚,拿熬豬頭的湯拜祭寶王菩薩,跪向寶王哭訴:“人家有年我無年,提起豬頭要現錢,寶王保我時運轉,朝朝日日當過年。”之后,狗大佬倌根據寶王指點的路子,伙同一些窮人上山開采朱砂,承得菩薩指點,心想事成,不數月間,的確開出了朱砂,狗大佬倌從此發了財,使采砂人相信寶王就是保佑他們采砂打發槽子的菩薩⑥。
現在流傳在務川縣大坪鎮境內的“寶王祭拜”習俗主要有三種形式:小祭,采丹砂人祈求打發槽子的一種日常祭拜;大祭,還愿的祭拜,還愿祭拜場面隆重,地點在寶王廟,還要請到專職祭師進行,祭祀完要將豬頭湯分享給全寨人,以示分享寶王菩薩帶來的幸運;年祭,如同祭拜祖先一樣,在小年、大年、月半到寶王廟燒紙、焚香即可,不需要豬頭,形式簡單得多。“寶王祭拜”習俗是務川仡佬族丹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鐫刻仡佬族人精神情感的無形文化載體,它世世代代傳承不衰。時至今日,這一習俗仍然保留在務川民間,它對研究黔北仡佬族歷史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3.2 “尚紅”崇拜
務川的民風民俗也有丹砂文化的顯著特征,比較普遍的民俗現象是相信丹砂能福佑平安,以及由此而來對“丹砂紅”的喜愛和推崇,這種“尚紅”崇拜在務川仡佬族的飲食、建筑、鄉葬、民俗等活動中都有表現。如服飾,盡管人們的審美觀今天隨著時代發生了某些變化,但在務川的仡鄉苗寨,鄉民喜穿紅色衣服的人還是較多。史載仡佬人的基本服飾為“桶裙”(通裙),其原始特征有很突出的“尚紅”特點。朱輔《溪蠻叢笑》中載:“裙服兩頭縫斷,自足而入。斑斕厚重。下段純以紅……雖盛服不去,去則犯鬼。”⑦類似的丹砂文化現象在傳統食物中表現得也很明顯,在務川仡佬族日常生活中制作食品喜用丹砂染紅,紅肉丸子要用紅米包裹,潔白如玉的甜泡粑上要點幾點紅,猶如白團團的俏臉上點上美人痣,滾團粑尖尖的頭頂上要拈一小撮染紅的糯米又叫“紅帽子粑”。當地婚宴也被稱為“紅飯”。民居建筑也普遍“尚紅”,即在建筑正面把柱子、木仿、穿仿涂黑,裝扮涂成紅色,形成黑紅相間的色彩對比。
務川地方風俗都要在墓地或者棺中放一點兒朱砂,后來朱砂稀缺,仍沿襲舊俗要在棺材底鋪一塊紅布。這樣做的用意是希望死者肉身不腐,從而引導亡靈走向長生不老的仙界。務川仡佬族忌鬼信巫,古時面對一些自然災難現象,總認為是魑魅魍魎在作怪,致使民風習俗喜用丹砂碾制成細粉,然后以油質或膠質調成紅色顏料,涂于法器、獵具、門柱等生活用具,作為驅鬼降魔的法物,同時也增強自己的膽識和勇氣。這種相信“紅能驅邪,給人福佑”的理念,廣泛滲透在生活的其他領域,成為務川地域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
從秦漢到現代,采砂煉汞是仡佬族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經濟活動,不僅憑借開采朱砂積累了財富,而且豐富了仡佬民族文化。務川仡佬族這一樸素而厚重的丹砂文化是貴州礦業史寶貴的開篇,極具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務川丹砂文化保護,對于我們傳承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更好地走向未來,都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注釋
①李飛.務川大坪漢墓的新發現與新認識[M]//貴州省文物局,貴州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文博與發展:貴州文化遺產保護文集(一).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
②鄒愿松.仡佬族文化述略[M]//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局. 務川仡佬族.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96.
③[佚名].嘉靖思南府志:卷三[M].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④吳芳梅.以丹為業:龍潭仡佬族的歷史、生計與認同[D].廈門:廈門大學,2018.
⑤賀云翱.文化遺產中“傳統技藝”之思考[J].長江文化論叢,2006(00):196-201.
⑥覃義平.務川仡佬族民間故事[M]//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局.務川仡佬族.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226.
⑦政協務川自治縣宣教文史委.務川歷史古籍文獻資料輯錄[M].[內部資料],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