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勇,徐蔣輝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影像科,江蘇南通 226100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早期確診對于治療及延長患者生命均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1]。肺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近些年其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2]。臟層胸膜侵犯為腫瘤侵犯累及臟層胸膜彈力層,是肺癌的重要分期指標及預后因素[3]。CT檢查是常用的肺癌評估手段,具有操作簡便和無創的特點[4]。肺腺癌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CT形態學征象,而針對臟層胸膜侵犯患者的CT形態學征象研究仍并不明確[5-7]。因此本研究選取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研究CT形態學征象診斷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的臨床價值?,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8例肺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病理學檢查結果分為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組(侵犯組)27例和肺腺癌臟層胸膜未侵犯組(未侵犯組)41例。侵犯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41~72歲,平均(57.58±5.47)歲;未侵犯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1~72歲,平均(56.47±5.3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均符合《肺癌診斷與治療》[8]中肺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2)入院前未接受相關治療;(3)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1)影像圖像不佳;(2)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3)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號:203-YJKY001)。
1.2方法
1.2.1臟層胸膜侵犯定義及分組 在光鏡下觀察蘇木精-伊紅染色后的病理組織,當無法判斷時則以彈力纖維染色法對腫瘤突破彈力纖維層進行評估。臟層胸膜侵犯程度參考肺癌TNM分期標準,具體分為3個等級,PL0:腫瘤伴有肺實質內或者侵犯至胸膜彈力纖維層下結締組織;PL1:腫瘤侵犯已經突破彈力纖維層;PL2:腫瘤侵犯至壁層胸膜或者胸壁。其中PL1和PL2列入侵犯組,PL0則列入未侵犯組。
1.2.2CT檢查 兩組患者均接受增強CT和高分辨CT檢查。(1)高分辨CT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64排螺旋CT進行檢查,患者呈仰臥位,雙手上舉,頭先進。FOV為250.00 mm,矩陣為512×512,采取吸氣末單次屏氣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81 mAs,旋轉時間0.33 s,重建厚度為1.00 mm,以濾波反向投影(FBP)算法重建肺窗,重建視野為140.00~205.00 mm,重建厚度為0.67 mm,間隔為0.30 mm。掃描范圍:將病灶作為中心點,上下3 cm。圖像傳輸到配套的工作站內進行,以多平面重建技術重建,將胸膜作為參照物進行三維正交。(2)增強CT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雙源CT進行增強掃描,患者仰臥,腳先進,從肺尖到肺底進行掃描。在肘靜脈注射350 mgI/mL碘比醇注射液(法國Guerbet,國藥準字HJ20160377)和20 mL生理鹽水,以3.0 mL/s的速度通過高壓注射器進行推注。在推注對比劑后25.00 s、60.00 s進行動脈期和靜脈期掃描。掃描條件為90 kV、86 mAs,掃描層厚為5.0 mm,層間距為5.0 mm。由10年以上經驗的2名醫師進行閱片,高分辨CT表現包括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腫瘤實性比例、交界面長度、實性部分接觸胸膜、胸膜增厚、胸膜回縮。增強CT形態學征象包括病灶的定位(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右肺下葉)、病灶形態(規則和不規則)、腫瘤邊緣征象(毛刺征和分葉征)、腫瘤內部征象(有空洞和無空洞)、腫瘤鄰近組織征象(胸膜凹陷征和淋巴結腫大)。
1.3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CT形態學征象;(2)兩組患者高分辨率CT表現。

2.1兩組患者CT形態學征象對比 兩組在病灶定位、病灶形態、分葉征腫瘤邊緣及腫瘤鄰近組織淋巴結腫大患者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侵犯組腫瘤邊緣毛刺征、腫瘤內部有空洞及腫瘤鄰近組織胸膜凹陷征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未侵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T形態學征象對比[n(%)]
2.2兩組患者高分辨CT表現對比 兩組不同交界面長度、不同胸膜增厚及是否竄在胸膜回縮患者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侵犯組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10.00 mm、腫瘤實性比例>50%和存在實性部分接觸胸膜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未侵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高分辨CT表現對比[n(%)]
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的危險因素 以是否發生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為因變量(賦值:發生=1,未發生=0),以表1和表2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各自變量賦值見表3。結果顯示,患者腫瘤邊緣毛刺征、腫瘤內部有空洞、腫瘤臨近組織胸膜凹陷征、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10 mm、腫瘤實性比例>50%和存在實性部分接觸胸膜是肺腺癌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的危險因素
2.4風險評分模型 根據肺腺癌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的獨立危險因素β值構建風險評分模型,以腫瘤邊緣毛刺征、腫瘤內部空洞癥、腫瘤臨近組織胸膜凹陷征、腫盤實性部分最大經 >11 mm、腫瘤實性比例>50%和存在實性部分接觸胸膜6項指標對應風險分值分別為0.699、0639、0.786、0.901、0579、 0.793。該模型預測臟層胸膜侵犯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916,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6.3%和75.6%。見表5、圖1。

圖1 風險評分模型預測臟層胸膜侵犯的ROC曲線

表5 風險評分模型預測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結果
肺腺癌是一種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癌癥[9]。臟層胸膜侵犯是肺腺癌預后的影響因素,但該類患者難以在術前或者術中明確診斷,現階段仍然以病理學檢查進行確診[10-11]。因此尋找有效的臟層胸膜侵犯評估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采用CT形態學征象檢查方法診斷肺腺癌的相關研究較多[12],但其用于診斷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的相關研究較少[13],基于此,本研究展開討論以期為臨床上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的評估提供可靠依據。
CT是早期肺腺癌的重要篩查方法,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4]。CT形態學征象是肺腺癌的重要影像學表現,包括毛刺征、腫瘤內部空洞征以及胸膜凹陷征等[15]。腫瘤組織周圍的支氣管血管鞘和淋巴管向鄰近結構的浸潤也就是毛刺征[16],且存在炎癥反應和結締組織的增生,其在CT肺窗上以瘤周圍放射狀排列細短小刺為主[17]。本研究結果顯示,侵犯組毛刺征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未侵犯組(P<0.05),是肺腺癌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一致[18]??斩凑鲃t是由于肺腺癌輸送營養物質動脈發生閉塞,病灶中心無法得到養分浸潤而出現壞死[19]。凹陷征則是病灶中心壞死和癌細胞擴散,導致周圍組織出現牽拉而引起[20]。本研究結果顯示,侵犯組空洞征和凹陷征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未侵犯組,且其是肺腺癌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提示空洞征和凹陷征患者更易出現胸臟層胸膜侵犯。這是因為凹陷征和空洞征的患者更易腫瘤浸潤胸膜或者胸膜播散[21],也更易牽拉瘤周肺組織以及胸膜[22]。高分辨率CT是基于常規CT的影像學技術,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豐富的影像學參數[23]。李魯等[24]的研究發現,肺腺癌患者實性成分接觸胸膜提示可能存在胸膜層轉移,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10 mm和實性比例>50%則提示臟層胸膜侵犯。本研究結果顯示,侵犯組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10 mm、腫瘤實性比例>50%和存在實性部分接觸胸膜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未侵犯組(P<0.05),這與李魯等[24]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10 mm、腫瘤實性比例>50%和存在實性部分接觸胸膜均是肺腺癌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這是因為,實性接觸胸膜以及腫瘤最大徑較大的病灶侵襲和轉移的概率也會更大[25]。另外本研究創建風險評分模型并對預測效能進行評估和驗證發現,該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但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特別是分型后樣本數量相對不足,創建的模型數據有待進一步確認。因此今后應當開展多中心和大樣本量的研究,以彌補此次研究的不足。
綜上所述,CT形態學征象腫瘤邊緣毛刺征、腫瘤內部有空洞、胸膜凹陷征、腫瘤實性部分最大徑>10 mm、腫瘤實性比例>50%以及實性部分接觸胸膜聯合創建的模型能夠作為肺腺癌患者臟層胸膜侵犯的預測因子,為臨床診斷肺腺癌臟層胸膜侵犯提供可靠依據,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突飛猛進,相信未來有更先進的影像技術應用于肺腺癌的評估與治療,再通過開展多學科合作以及深入研究病理生理特點等措施,可以為患者帶來更有效的治療策略和更高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