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面對中國在高端制造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取得的成績,西方開始大肆炮制“中國產能過剩”的謊言。最近,隨著美國財長耶倫及國務卿布林肯相繼訪華,西方某些政客和媒體對“中國產能過剩”的鼓吹又出現一波新高潮。
“產能過剩”只不過是“中國威脅論”的一個新版本,其核心目的,無非是繼續打壓中國經濟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本質則是以經濟脅迫的方式,維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霸權利益。
西方這輪炒作跟兩件事有直接關系。一是他們之前叫囂的“中國經濟見頂”又一次被打臉了,為了保住顏面,他們必須想個抹黑中國的新招數。
過去兩年,西方拼命唱衰中國經濟,但去年中國如期實現了GDP增長目標,今年一季度相關數據又取得了超預期表現。尷尬的西方政客不得不暫時放棄“中國崩潰論”,重拾“中國威脅論”。
二是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方面的蓬勃發展,讓西方國家產生了巨大的恐慌感。
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本是造福人類的好事。但在西方設計的劇本里,唯有他們才能擔當新能源產業的主導者,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只配做小跟班——要么承接落后產能,要么扮演邊緣角色??芍袊鴽]按他們的套路出牌,反而“變道換車”,成為一系列先進產業的領跑者。
這讓西方感到非常不適,但要靠公平競爭,他們又追不上中國,在“羨慕嫉妒恨”的復雜情緒中,只能動歪腦筋——從競賽者變成裁判員,以維護規則的名義對中國使絆子。
試問,如果一個國家把大量商品出售到另一個國家就是產能過剩,那么世界主要貿易國豈不都成了產能過剩?澳大利亞把大量葡萄酒出口到外國,德國把大量汽車出口到外國,美國把大量科技產品、牛肉、糧食出口到外國,不都是事實嗎? 如果產品只能在本國銷售,國際貿易又從何談起?
更諷刺的是,克林頓政府時,美國官員們是全球貿易的大力提倡者,認為從全球進口便宜的外國商品是有利于美國的大好事,而現在,他們卻把話反過來說了。
西方擅長顛倒是非、倒打一耙,為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結果損人不利己,顯得既虛偽又短視。西方本來可以學習中國的經驗,造福本國民眾,現在卻為了遏制中國而構筑“小院高墻”。殊不知,中國的發展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西方念再多“咒語”,最終只會反噬到自己身上。
(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