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多年再開巡回演唱會,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年一些被視為冷門的歌曲,如今卻擁有了很多“00后”的年輕受眾。比如《蝴蝶》,一首將近5分鐘的歌曲,不算簡單易唱,記憶點也不鮮明,但我每次唱,都會有許多歌迷跟著和。
在這個碎片化的、病毒式歌曲橫行的時代,這種現象讓我有了一些思考。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最后能在時間里被留下?就像我們吃東西,有的食物第一次好吃,第二次就膩了;有的第一次吃平平無奇,可那份余味一直留在嘴里。
經典,就是那一份耐人尋味。
這份味道,不是靠某種形式、某件樂器、某種營銷就能實現的,它需要一個核心,那是創作者的靈魂,是他內心中最純凈、最原始的地方。我也一直在尋找,每天靜坐、看書、深呼吸,讓自己安靜下來,深度思考。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行業同樣如此。我們所做的流行音樂,全部都是來自黑人藍調衍生出來的音樂。若華語流行音樂去復制,是永遠無法超越他們的。其實,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回頭看自己: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我們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故事是我們要自己去說的。
我有一首歌名為《susan說》,算是很早的 “中國風”。它的誕生過程很特別。我是聽京劇長大的,母親是京劇演員,外公是劇校創始人。小時候在家,總能聽見母親非常高分貝地吊嗓子。
那時候對京劇不了解,甚至有些“排斥”。后來,我做了流行音樂,照理說與京劇毫不相關,可那個聲音常常會出現在腦海里。一次創作時,我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媽,京劇里有沒有你特別推薦的段落?”電話那頭,我母親直接唱起了《蘇三起解》。毫不夸張,我拿著聽筒,手臂上滿是雞皮疙瘩——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認真地聽我母親唱京劇。之后就有了這首《susan說》。
后來,“中國風”成為熱門,但我常想:用了一兩個中國樂器,就能叫“中國風”嗎?在我看來,融合歌詞,把中國傳統思想、把中國人的精神和音樂結合,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
回頭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才能創作出真正屬于我們的流行音樂。
(編審 張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