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百年來,中國的絲綢與其他商品從西安出發運往世界。作為西方人的我覺得,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西安一直是人們在匆匆旅途中最值得停留的游覽地。
我至今記得在中國的第一次長途旅行,目的地就是西安。
那是"2005 年,碰巧我的一位澳大利亞朋友來中國,他的行程中有西安,我們便約好在西安碰面。那時我才剛來中國幾個月,一直生活在中山市,對出行、購票一無所知。在一位熱心同事的幫助下,我買到了一張火車硬臥票,這位同事后來也成了我的好朋友。那時還沒有高鐵,只有綠皮火車。綠皮火車速度很慢,從廣州到西安需要25個小時。
臨行當天,我搭乘公共汽車,花了兩個小時才從中山趕到廣州。到火車站后,一進候車室我就驚呆了——之前我從未見過如此擁擠的人群!小小的候車室里擠滿了人,場面不亞于我觀看過的任何一場足球比賽!
如果你不相信中國的美食能有那么多的品類,到西安走一圈,幾個小時就能改變這種看法。這里許多餐廳的員工并不一直待在后廚,而是常在街上。
在人群的簇擁下,我緊張了起來。這里和中山太不一樣了。中山是一座相對小的城市,很安靜,人們不緊不慢地生活著。在中國,來到廣州這樣繁華熱鬧的大城市,我還是頭一回。
當檢票口的閘門終于打開,剛剛還摩肩接踵的人群突然流動起來,如決堤的洪流一般瘋狂地涌進車廂。在推推搡搡間,我又不禁有些納悶,人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后來我才知道,他們中許多人買的是火車硬座票,如果不早點上車,就會沒座!至少對于我來說,在25個小時車程的旅途中沒有座位是無法想象的。
幸運的是,我手里有一張硬臥票。車票上寫著明確的車廂號、包廂號和鋪位號,即便是當時對中文一無所知的我也能輕松理解這些信息。大概是因為我看起來就是個茫然的外國人,站臺上的一位工作人員提出看看我的車票,并向我指明了我的鋪位所在。
這是我在中國內地的首次旅行,我很興奮。而我在此行中感受到的熱情與善意更讓這趟旅行意義非凡。
我在英國長大,在我過去的認知里,長途旅行最多也就5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就算我在澳大利亞生活,那里的長途旅行通常也就是坐幾個小時的飛機。因此,對于這趟25小時的火車,我沒做好充分的準備,感到很不習慣。我沒考慮過在火車上該吃些什么,我知道火車里有餐車,但我不知道的是,火車上幾乎每個人都會自帶食物。剛坐下沒一會,就有人給我遞了一個煮雞蛋,不一會我又收到了一包泡面,后來還收到了一個橙子和幾顆糖。周圍沒有人會說英語,我也不會說中文,但大家都面帶微笑地跟我分享他們的食物,我也微笑著接受并表示感謝。
同時,車上的人們對我感到好奇,有許多想問我的問題,但由于語言障礙,我沒法很好地答復,場面一度有些尷尬,讓我也有點緊張。直到一個小女孩走進我們的車廂,用她出色的中學英語當起了我的翻譯,并幫助我回答了車內大多數人對我的提問。
她的鋪位并不在我們車廂,但車里所有人都在閑逛,于是她便自然地加入了我們的談話。她替我回答了我從哪里來、是做什么的、多大了、有中國女朋友嗎、為什么坐火車而不是飛機、去西安干什么等問題。她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幫我回答了所有問題,這才讓我的心情放松下來。于是大家的話題首先圍繞我展開,聊著聊著,話題又從我身上延伸到其他方面。正是在這趟綠皮火車上,我決定留在中國。此后,我喜歡上了坐火車旅行。
遺憾的是,那個女孩下車后,我就再也沒有見過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現在應該已經30多歲了,希望她生活美好,一切順利。如果她能讀到這篇文章,希望她知道我一直很感謝她,感謝她當時優秀的翻譯,以及她話里話外的幽默感,讓我第一次獨自出行時的緊張不安緩解了許多。我也衷心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再相見。
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世界而言,西安也是各種民族與文化交流貫通的集合點。
西安有一個穆斯林聚居區,那里有一座巨大的清真寺,但更出名的是這個地區的集市。集市很大,集市上的食品種類繁多,多到令人難以置信。對于從未感受過中國文化多樣性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如果你不相信中國的美食能有那么多的品類,到西安走一圈,幾個小時就能改變這種看法。這里許多餐廳的員工并不一直待在后廚,而是常在街上。他們的長相都不一樣,其中有外國人,但大多還是中國人。他們來自中國不同的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藏族等。他們也可能來自不同的省份,比如四川、新疆等。所以在這里覓食,就像花一頓午餐的時間游歷了好幾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街道上就像開了一個美食節一樣熱鬧,但其實這就是西安的日常。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吃什么,也不要緊,盡情去嘗試吧,絕不會“踩雷”的。這里的餐廳多是開放式的,幾乎沒有門,好奇你就直接走進去,看看里面的顧客都在吃些什么。如果你不喜歡,直接掉頭走出去就是;如果你對其他顧客在吃的東西感興趣,用手指給店家看,不一會,你面前就會出現一道同樣的美食。不過坐下開吃時要注意,因為一抬頭,就會發現總有那么幾張面孔在注視著我,期待我吃下第一口的反應,好奇這個外國人會怎么看待這道美食。


如果你覺得食物好吃,只要豎起大拇指,回應你的將是點頭、微笑,或是呲牙咧嘴的大笑;就算偶爾吃到不合口味的也不用擔心,這里的一切都很實惠,不會讓你破財。只要換一家店,你一定能找到屬于你的美味。
西安的一道特色美食是被西方人稱為“羅杰·摩爾”的肉夾饃(肉夾饃的發音與Roger Moore相似),另一道讓人難忘的美食要數“biangbiang面”。在各個售賣“biangbiang面”的招牌前,都圍著好幾個人給這個“最復雜的漢字”拍照。比起普通的面條,“biangbiang面”更寬、更扁、更有嚼勁。食客們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決定辣度,從很辣到完全不辣,任君選擇。但大多數人都想要吃點辣,面條確實要配點辣椒才更好吃。
在穆斯林聚居區閑逛了一整天,我也驚嘆于這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對于許多中國游客司空見慣的小玩意,我都充滿好奇。我買了幾塊“玉”,只花了幾個“銅板”。所以后來我發現它們并不是玉,而是一種漂亮的綠色塑料時,也沒有失望。我還淘到了一些非常精美的東西,包括工藝扇子和兵馬俑小雕像。買之前,我有大概的心理價位,但作為游客,我們時不時會被一種氛圍操縱,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支付比實際價值更高的價格。我樂意接受這種氛圍——這才是旅行的樂趣啊。不過,最近我的妻子和一些中國朋友教會了我該如何討價還價,覺得價格不合理時該如何轉身離開,這也是中國人買東西的一門學問。
西安的建筑風格很傳統,在車水馬龍的環形馬路上,一抬眼就能看見巨大的古代塔樓。當時,我去過的中國城市不多,以為西安的景象在中國獨一無二。事實上,中國許多城市都保留了古建筑,就算需要修建新的道路,這些古建筑也不會被拆除或搬遷。于是,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成了一道新的風景。
在西安,每個角落都能看到歷史,有各種古城樓,還有大雁塔。我知道,大部分西方人將這座城市視為古絲綢之路的終點而不是起點。在那座擁有近"1500 年歷史的7層佛塔中,許多與中國古代佛教相關的文物,也讓西安成為中國人文化與信仰的歸宿。
就這樣,我愉快地度過了在西安的第一趟旅程。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與我以往認知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中國,這正是西安最有趣的地方之一。
2014年,我又來到了這座魅力古城。但這次我是騎自行車來的。那次騎行我們花了57天,從澳門與珠海交界的地方一直騎到哈薩克斯坦邊境。到達西安時已經是我們騎行的第二十三天了。與我一同騎行的伙伴為我拍攝穿過西安城南門的短片時問:“感覺如何?”我回答:“太好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即將踏上古絲綢之路的旅程。我站在起點上,整裝待發,期待探索中國的西部大陸。
西安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許多西方人認識中國的起點。在這里,你能觸碰到中國燦爛歷史文明的脈搏,是那樣令人震撼,讓人流連忘返。
(編審"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