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極愛觀鵝,能從鵝頸的曲線及其靈動的姿態中得到啟發,應用于書法創作。此事曾被歷代畫家描繪與表達,例如馬遠《王羲之玩鵝圖》、錢選《王羲之觀鵝圖》、陳洪綬《羲之籠鵝圖》等。其中,《王羲之觀鵝圖》以古拙的小青綠畫法,細致地描繪了王羲之觀看白鵝戲水的場景。畫中,竹林水榭之間,王羲之身著寬袍大袖,頭戴黑色方巾,靜靜地憑欄而立,觀看湖中白鵝悠游嬉戲。
錢選(公元1239年—公元1299年),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霅(音同乍)川翁,博學多藝,精音律,工詩,善書畫。南宋末年,他帶著亡國之痛和亂世之悲,歸隱山林,以繪事自遣。
這幅《王羲之觀鵝圖》便是他借畫抒情的例證之一。此圖源于《晉書·王羲之傳》中記載的一則逸事:山陰有一道士養鵝,羲之往觀甚悅,為寫《道德經》畢,籠鵝而歸。王羲之是大書法家,他變漢魏質樸書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曾官至右軍將軍,后來稱病去職定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心藝事。
錢選本人的命途與王羲之從政、歸隱的經歷十分相似。南宋時,他是鄉貢進士,宋亡后隱居不仕,以詩畫終身。《王羲之觀鵝圖》顯然對“書圣”超越現實政治,沉潛于大自然,追求藝術創造上的樂趣這一做法十分認同,畫家和畫中主人翁同樣有向往林泉之致、與溪山為伴的隱逸之樂。因此,《觀鵝圖》表面以“王羲之觀鵝”為題旨,實際上也蘊含著畫家自己為形勢所迫,從而選擇寄情山水、謝絕人事的心境。從此畫中錢選的自題詩中我們也可一窺畫家心思:修竹林間爽致多,閑亭坦腹意如何!為書《道德》遺方士,留得風流一愛鵝。
《王羲之觀鵝圖》被看作是錢選青綠山水的代表作,于清乾隆時期進入內府收藏。關于之前的遞藏情況,未見有關記載,多數人認為藏于民間。
乾隆皇帝對其特別鐘愛,他不僅下令對這幅畫作進行精心重裱,還親自揮毫題寫詩贊,以此表達他對畫中意境與技法的高度贊賞。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的正月初七日,乾隆帝召來七位詞臣一同觀賞《王羲之觀鵝圖》,傳為清宮收藏的一段佳話。這次內廷雅集由東閣大學士梁詩正領銜,他在拖尾上起筆:“乾隆丙寅人日敕示內廷諸臣同觀并題句。”隨班同觀并和韻的有汪由敦、勵宗萬、張若靄、裴曰修、陳邦彥和董邦達。
丙寅人日君臣雅集之后,乾隆帝對此幅畫卷難以忘懷。不久,他觀看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時,又想起《王羲之觀鵝圖》,并于帖后重新題寫詩文:“誓墓高風有足多,獨推書圣卻云何。行云流水參神韻,筆陣傳來祗白鵝。”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在七十壽辰前后,乾隆帝再次展觀《王羲之觀鵝圖》,并在后隔水花綾上題“養心殿寶”璽,表明它已被移置于養心殿內。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在傳位給嘉慶后,他再次展卷,此時離他第一次組織詞臣觀賞題跋此卷恰好50年。他在畫上留下了多枚印鑒,如引首紙左側下方與畫心中央分別鈐有“八徵耄念之寶”,后隔水花綾下方有“太上皇帝之寶”。由此可見,在乾隆帝的視野中,《王羲之觀鵝圖》不僅僅是一幅用以美化宮墻的裝飾品,更是承載著皇權審美的重要媒介。這幅畫在他的贊賞與推崇下,于藝術價值之外,又增添了文化與政治層面的歷史價值。而乾隆帝本人留下的題詩及臨摹畫作,不只是對畫作本身的贊美,更彰顯了乾隆皇帝作為文化守護者與推廣者的雙重身份。


《王羲之觀鵝圖》在溥儀時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命運波折,它隨著溥儀匆忙離開紫禁城。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具體記載:
溥杰比我小一歲,對外面的社會知識比我豐富得多,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外面活動,只要借口進宮,就可以騙過家里了。我們的第一步是籌辦經費,方法是把宮里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以我賞賜溥杰為名,運出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于是溥杰每天下學回家,必帶走一個大包袱。這樣的盜運活動,幾乎一天不斷地干了半年多的時間。運出的字畫、古籍,都是出類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因為那時正值內務府大臣和師傅們清點字畫,我就從他們選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運出的總數大約總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畫,二百多種掛軸和冊頁,二百種上下的宋版書。
據《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著錄“十一月初八日賞溥杰 錢選《觀鵝圖》真跡一卷(一百二十六號)”可知,此件書畫是1922年12月25日由溥杰帶出故宮的。
1925年2月23日,從皇帝寶座上被趕下臺的溥儀逃往天津,那幾十箱古物也轉運到天津。溥儀想起《王羲之觀鵝圖》,陸續約請幕僚鑒賞品題。此時的《王羲之觀鵝圖》,不僅僅是皇家收藏品,更是維系溥儀小朝廷的文化資本。面對祖宗的題跋印鑒和王公舊臣的和韻,溥儀不免感慨。對此,《鄭孝胥日記》中有具體的記錄:
宣統乙丑十二月初三日,詣行在。召對,賜觀錢選《觀鵝圖》卷,題者已滿,命付工重裝。至秀華齋,以圖卷付之。
1945年8月11日,溥儀在日本關東軍挾持下乘火車去通化后,位于長春的偽皇宮小白樓成為日軍洗劫的場所,他們發現了從天津運來的木箱里裝的珍貴寶物,便大肆搶奪一空。自此,《王義之觀鵝圖》便流入民間,輾轉為收藏家王季遷所得。為了提高知名度,這幅畫作還曾作為盧芹齋、懷云樓的收藏公開展覽,并出現在各種圖錄之中。1973年,旅居美國的王季遷將《王義之觀鵝圖》連同其他大量宋元名畫陸續出售給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憑一己之收藏成就了后者中國古字畫收藏的世界級地位。
如今,《王羲之觀鵝圖》身處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縱然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但一幅畫作為何得到皇帝與群臣垂青?一代名家王羲之為何偏愛白鵝?一個簡單的觀鵝場景又何以成為歷代畫家描摹的主題?金發碧眼的人來人往中,有誰真正知曉這些畫中的意趣呢?從錢選的靜謐畫室,到乾隆的繁華宮廷,再到異國他鄉的遷徙,《觀鵝圖》遠走,徒留一代“書圣”寂寞無言。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