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電影《熱辣滾燙》,無論影片內容還是賈玲本人,都讓人們感到了勵志的力量。一年減重100斤,賈玲瘦身的背后經歷了多少煎熬和挫折,想必每位想過減重的人士自知。特別是一些胖女孩們,她們很多因為肥胖而苦惱、不愿社交,以致產生抑郁情緒,經常把“我抑郁了”掛在嘴上,而不是真正去為了目標付諸行動。其實每一個志向確立后若有成效,無一不要經歷“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抵抗各種挫折和誘惑的艱辛過程。
面對當下中小學生中出現抑郁障礙人數比例越來越高,我們想首先從“家”出發,在關心孩子學業的同時,強壯一下他們的“志”,而不是讓我們的青少年輕易把“抑郁”帶在嘴上。
在臨床中發現,有的青少年發現自己的抑郁癥狀后,主動要求父母(一般是母親)帶領自己來就醫,介紹自己高興不起來,持續時間已有兩周甚至更長。他們的主訴一般是這樣的:
我感覺學習沒有興趣;我和同學玩不到一起,就有一個朋友,其他人都不想接觸;我失眠,沒有精神;我甚至曾經想過要自殺,但是還覺得這樣對不起我的媽媽,放不下一直惦記我的女朋友;等等。在應診的人群中,中小學生特別是初一、高一剛剛到新環境的學生和初三、高三要面對大考壓力的學生占7成。
前幾年因新冠疫情校園封閉期間,中小學生不良心理狀況得到“暴露”,他們幾次委托班主任向精神科醫生要求開具抗抑郁藥物。這些藥物對抑郁癥狀有緩解和治療的作用。資料顯示中小學生因抑郁障礙服藥率竟達20%,甚至更多。
看來抑郁等心理衛生問題在青少年中已有很高的知曉率和就醫依從性。這是醫學的進步,科普的可喜之處;從另一個角度看,有很多青少年是在日常的認知當中認定了自己的“抑郁”,從而也可能導致后續抗挫折能力日漸薄弱,導致最終形成抑郁障礙,也要引起社會的重視。
古代“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和“兩個秀才趕考遇棺材”的故事,也在生動地警示著青少年要培養積極的認知,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學習,而不是輕易就給自己貼上“我患抑郁癥了”的標簽,做出負性的自我評價。
歸因思考: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影響
自我評價反映著一個人對自己價值與能力的基本認識。一個自我評價高的個體,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當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更加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困難,并積極地采取行動。相反,那些自我評價低的個體,沒有足夠的自信與勇氣面對挫折,往往采取較為消極的方式進行應對,容易被挫折擊敗。
研究發現,成長于溫暖家庭環境的孩子,父母往往采用積極的方式教養子女,經常會表達出對孩子的喜愛、贊美與肯定。父母的認可會使孩子在自我評價時更加積極,并相信自己是一個優秀、有能力的人。在面對挫折時,往往不會把問題的發生歸結為情境或者運氣這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而是會更多地考慮是否是自己不夠努力才導致了挫折事件的發生。
反之,如果父母很苛責,經常采取打擊、謾罵、過分批評等消極方式教養子女,會使子女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更加自卑、不自信,從而導致較低水平的核心自我評價。
同時調查結果發現,母親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與努力歸因方式成顯著正相關。母親情感溫暖比父親情感溫暖特別是對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會有更大的影響。一旦有了挫折,溫暖的親情有助于使他們更快地從挫折的打擊中恢復,擁有更加積極的心態,往往都會采取內控型的歸因方式,認為自身努力程度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并再次對未來充滿希望,從而具備較高的挫折承受力。
而一旦父母親采取的是拒絕的教養方式,子女就會發現,偶爾父母對自己態度的好轉,大多是在父母心情較好的情境下,而自己卻沒有辦法左右父母的情緒。因而,經常成長在拒絕、否定、不理睬的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往往都會采取外控型的歸因方式,認為情境與運氣是解釋問題的主要原因。
當挫折來臨的時候,他們大多選擇較為消極的態度進行應對,并產生更多的悲觀情緒與無力感,挫折承受能力也就更低。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父親的拒絕與能力歸因顯著正相關,但是母親的拒絕與能力歸因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也就是孩子對父親的否認、孤立、淡漠更加敏感。

根據抑郁癥狀多少及嚴重程度來區分,一般來說,抑郁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抑郁的癥狀可以分為核心癥狀和附加癥狀。
核心癥狀包括三條:情感低落、興趣缺乏、樂趣喪失。
附加癥狀大概包括八條,分別是自信心不足和自卑;自責或自罪;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效率低下;睡眠障礙;性功能障礙;食欲變化和相應的體重改變;自殺的想法和行為等。
在就診的學生中,針對抑郁情緒的來源,男學生更傾向于受對專業的興趣和戀愛與否的影響,表現出情感日漸低落、興趣喪失,自責選擇的專業不好或戀愛時不夠優秀等;而女學生則更傾向于對未來前景的預測和人際關系的困擾,表現出興趣不足、樂趣喪失和對自身外貌的否定、不滿意等。
總體來說無論男女生、初高中生,都有對現在學習的無力感和對未來的渺茫,自信心不足、自卑,從而產生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低、睡眠障礙等問題。
通過積極疏導和多次心理治療,治療師能夠幫助他們分析找到抑郁障礙的原因,除了不能恢復的童年期創傷、不能改變的家族遺傳基因外,學生面臨的挫折源更細探究有七大類,采用積極和消極方式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人際關系因素、家庭因素、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學業狀況因素、感情因素、競爭因素、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新環境適應能力)。
正如社會文化理論界專家沙利文和羅杰斯提出,個體都有自我實現的愿望,當個體積極向上的追求和進取受到了外界的壓抑和干擾,而不能達成“自我實現” 的需求時就會產生挫折。而這些挫折因素又是可以從日常加以注意的,抗挫折能力要從一點一滴中加以積累形成。研究發現,尤其對于非獨生子女,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合理歸因,建立孩子的積極信念,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和安全環境。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我呈現的形象往往就是:(1)堅強隱忍的追光者;(2)敏感善良的妥協者;(3)苦苦掙扎的求生者。
我國從國家層面啟動的《健康中國行動方案(2019)》提到,到2030 年需要在15個方面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和預期健康壽命,其中在心理健康和重點人群等方面的工作,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會同教育等部門,倡導實施“心理滋養1000天”行動,共同營造心理健康從娃娃抓起的社會環境,心理健康環境中營造行動。
所以對于青少年來講,他們不僅僅是努力學習的個體,更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每個家庭的希望。從家庭做起,培養他們更高的自尊水平,更積極的自我評價,這樣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會更強。這樣在前進的過程中,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不至于使行為發生異常,免于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和疾病。
當然,抑郁障礙不能否認是一種疾病,我們在能夠預防的時候,盡量采取樂觀的方式來把陰霾用心靈的陽光驅散;如果一旦產生了抑郁癥狀,及時采取疏導、輔導的辦法盡早讓癥狀好轉,不惡化成更加嚴重的疾病;當抑郁障礙給我們的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時,要積極面對,不諱疾忌醫,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等辦法,也會讓他們逐漸好轉,回歸到正常的人生軌道,收獲美好的前程。

馬文有,開灤精神衛生中心原院長,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首屆認證督導師、常務理事、煤炭分會理事長、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常委、森田療法應用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睡眠研究會睡眠與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委、睡眠生物節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理事會常務理事;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編委;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編委;河北省心理衛生學會副理事長;河北省睡眠醫學學會常務理事;河北省心理衛生學會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師協會行為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
榮獲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優秀醫師提名獎、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優秀工作者、全國煤炭系統心理衛生先進工作者、河北省第三層次“三三三”人才、河北省優秀精神科醫師獎等。發表學術論文130 余篇;譯文10萬字;發表科普文章20篇;獲科技進步獎14 項;出版著作22部。
研究方向:精神科疑難重癥、睡眠障礙、精神康復、員工心理幫助、森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