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美和小林是大學同學,十九年前他們在大學的迎新活動中一見鐘情,相戀六年后在家人的祝福下如愿結婚。婚后他們像很多年輕人一樣一邊打拼事業,一邊經營自己的小家、養育可愛的孩子。
可最近這幾年,不知道是工作太忙壓力太大,能用在關注彼此的時間變少了,還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太久太熟悉,抑或是生活的瑣碎會讓感情變得平淡,小美發現面對曾經無話不談的愛人,現在除了與孩子相關的事情兩個人幾乎無話可說,每天微信上發給彼此最多的信息不是取件碼,就是當天是否加班是否按時回家吃飯……
他們幾乎不爭吵,生活有序而平靜,在別人眼里他們是讓人羨慕的神仙伴侶,可在很多輾轉難眠的深夜里,小美感覺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讓她不再確信小林是否依然愛自己。
過節放假期間,難得有點兒時間過二人世界,兩人喝了點小酒,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這幾年的生活,聊起這些年對彼此的情誼。
氣氛太好,小美不禁問小林道:“你還記不記得今年我生日那天,我們開車出去玩,本來好好的,可是后來我們兩個卻一句話都不說。”小林說:“當然記得,那天你怎么了,怎么突然就不說話了,我應該沒做錯什么事惹你生氣呀?”或許酒精會讓人放下一些防備,小美忍不住說出了心底一直想說的話:“每次你說‘跟你有啥關系’,我心里都特別難受,多一個字都不想再和你說。”小林聽完一頭霧水,想了好一陣之后說:“那天你跟我說你閨蜜妹妹還是誰結婚,那本來就和你沒關系啊!”盡管小林抬頭的時候看到了小美滿臉的失望和淚水,但他還是心想“多大點事兒,別人妹妹結婚和你就是沒關系啊,我又沒說錯,生這么大氣干嘛!”
小美在這段談話后陷入了很多不好的回憶里:高速路上她好心提醒小林注意車距,小林卻說:“你行你來開”;加班好幾天設計的宣傳圖被領導否了,小林看著她電腦上的圖說:“早就跟你說簡潔才是最高級的審美,這個圖你現在這樣處理”……
點點滴滴的往事一幕幕劃過,小美意識到,生活中一段親密關系是溫暖幸福還是悲傷痛苦,往往并不是由某個突如其來的“大事件”決定的,而是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構建的。小林說過的那些話,不知道為什么就像一個個釘子深深扎進了小美心里,讓她每每想起都隱隱作痛。
生活中很多伴侶可能都會發生類似小美和小林之間的故事。“跟你有啥關系”“早就跟你說”“你行你來”等這樣的表達,往往會讓另一半瞬間喪失分享的欲望,陷入情感隔離的冷漠狀態,進而影響伴侶之間的親密關系。很多人可能不禁會問,這些話為什么有如此大的殺傷力?
小美向小林分享閨蜜妹妹結婚的事情,很可能不僅僅是在傳達信息,而是想通過這件事表達某些情緒或者情感。
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女性在人際關系特別是親密關系中,往往更注重情感交流和情感支持,會期待伴侶能夠關注她們的感受和需求。但小林的回應會讓小美覺得自己還未充分表達情緒就被忽視和否定了。
小美后來回憶起的其他小事兒,其實也都圍繞著“被否定”這一議題,比如否定自己對小林開車安全的關心,否定自己工作的能力。
“被否定”是啟動小美不安全依戀的開關,一旦被否定,會激發她內心很多不好的情緒,比如失落、沮喪、憤怒、悲傷等等。這些情緒會讓她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珍視,逐漸侵蝕她的自信和自我價值感,導致她對小林的信任和依賴降低,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不愿再多說一個字”。
一方面男性在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且較為理性的思維方式,他們更傾向于分析事實、找出解決方案,并期望對方能夠同樣關注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小美說閨蜜妹妹結婚這件事情的時候,小林會更容易從理性的方式回應小美,閨蜜妹妹結婚和小美確實沒有關系。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仔細感受小林的表達,他其實是在用強勢的方式、指責的口吻掩飾自己內心對“被信任”的渴望,即“你為什么不能相信我是可以控制好車距的”“我希望你能相信我在審美方面的能力”。“被信任”恰恰是大部分男性最重要的情感需求,也是觸發他們不安全依戀的開關。
當面對親密關系中的不安和傷痛時,我們不能單純從對錯的角度去指責關系中的某一方,因為男女兩性在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溝通風格和情感需求,有各自的立場和感受。
一段好的關系,是關系雙方能夠良性互動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要求某一方去改變。良性互動意味著雙方都能夠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和需求,同時也尊重、理解對方的觀點、感受和需求。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中寫道:“了解的層次有很多種,作為愛的一個要素,了解是要洞察事物的核心,而不是皮毛。要想達到這種了解程度,我只能超越自己的關注點,而完全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
親密關系里,愛意的流動往往開始于我們超越表面的交流,這意味著我們有時候要放下自己的觀點、立場和自動化反應,從對方的角度重新看日常的瑣事。
我們要嘗試從對方的言語和行為中,去理解其真正的情緒、需求、期待與渴望,并積極主動地回應對方。真正做到“聽話聽音”,或許小美和小林之間的愛情會重新綻放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