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仿佛氣球一樣,“嗖”的一下沒影啦。這兩天身邊充斥著“不想上班啊啊啊”
“好累好困”等呼聲。假期后上班似乎格外容易疲倦、失眠、昏昏欲睡、胃口欠佳、難以集中精神工作,以至于感到焦慮、空虛甚至容易發怒。如果你有以上感覺的話,那你可能在經歷“假期后綜合征”。
假期后綜合征,又名假期綜合征,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通常在長時間的假期后出現,特別是在春節、寒暑假、五一或十一等長假后,通常人們會產生以下癥狀:
◆ 疲勞和無精打采
◆ 對工作或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
◆ 焦慮和抑郁
◆ 頭痛或其他身體不適
◆ 睡眠問題,如失眠或過度睡眠
在長假過后復工的幾天內有這些癥狀是很正常的,但是也會讓我們困擾。而通過一些自我調節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你度過這段時間。要找到調節方法,我們先得了解一下為什么會有假期后綜合征。
我們在假日里都做什么呢?會做讓我們開心的事情:睡懶覺、吃各種好吃的、和朋友出去玩等等。所以我們總是盼望著放假,充滿了期待。
紐約市倫諾克斯山醫院臨床心理學家納奧米·托雷斯·麥基博士解釋,在像節日這樣令人興奮的活動之后,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失望或沮喪的感覺。憧憬假期這樣的事情會讓人感到興奮,但當事情過去后,失去這種興奮的感覺會很糟糕,幾乎會有一種從節日歡樂中抽離的情緒感。這種感覺類似于有煙癮的人戒煙,快樂突然結束了,身體從而產生戒斷反應,引發一系列不適。
條件反射最早由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比如看到床我們就會困,進入辦公室就下意識進入工作狀態。很多人在假期里會睡懶覺,晚睡晚起。這打破了原有工作日時緊張、規律的作息習慣。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進行的行為,大腦神經系統都會有意識地記住,并在重復中被強化,直至形成下意識的生理反應。假期時我們的大腦一直接收與休息和娛樂有關的外界刺激,日常行為懶散,這些在大腦中形成了短暫的條件反射。
所以,當我們開始上班時,生活節奏再次被打亂,導致身體短暫形成的條件反射再次被打破,從而產生相應的負面情緒,以及由此引發的身體癥狀。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心理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復工后的前幾天里,很多人都沒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會更傾向于捕捉消極的信號,會容易比平時出現更多意外,比如鬧鐘響了但起晚了,然后因此自責,這種反饋會進一步加強“我不行”的暗示,從而更難調整過來。
另外,在春節里我們通常睡得晚,作息不規律,大吃大喝,身體通常都負擔較重,比較懶散,這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狀態。
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認為,我們的身體會不斷綜合肌肉和骨骼的狀態,獲取全身運動能力的信息,這些信息會構成我們對自己能做什么的內在認知。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會影響大腦對自身能力的認知。身體越健康,自我認知越強大,面對工作便越自信。而反之也亦然。因此,一個得不到規律睡眠和合理飲食的身體,也難以支撐我們智慧的大腦和高效的工作。
嚴格來說,假期后綜合征不是一種疾病,只是由于度過了一個開心的節假日,經歷緊張到松弛,松弛到緊張的過程,身體和心理出現的暫時的紊亂,通過積極地自我調節就可以恢復。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
給自己更多的緩沖時間。現在我們已經理解了這幾天為什么你如此疲倦、焦慮,給自己多點時間適應一下吧。開始制訂新的工作計劃時,給自己額外留一兩天,利用這段時間來緩沖,然后再回到正常的日程安排中。記得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不要太著急,慢慢來。
尋找值得期待的事情。可以安排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與其昏昏沉沉地度過2月,不如開始新的期待,和朋友們約好時間一起運動、參觀博物館展覽或一起吃飯,都是很好的選擇。
吃好睡好,開始運動。前面我們說到身體會影響大腦,所以做好身體的調整也很重要。適當地清淡飲食,早睡早起,減少對手機的使用。開始運動,減掉春節吃胖的三斤肉肉,就從多走走路開始吧。運動同時也會促進飲食和睡眠,一舉多得。
希望大家可以順利度過假期后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