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曄,張 可,吳成慧,雷秀紅,謝辰熙,陳慧媛,譚玲玲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占頭頸部腫瘤的首位[1]。以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是鼻咽癌病人治療的主要方案[2]。治療產生的毒副反應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困擾[3]。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研究者專注于病人患病期間積極改變的探討,這種積極改變被視為疾病獲益感,也稱其為益處發現[4]。疾病獲益感是個體在經歷負性事件中,對個人、社會、心理和精神等益處的感知[5]。疾病獲益感能讓病人積極應對疾病,促進身心健康[6]。我國研究者對鼻咽癌病人的疾病獲益感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調查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疾病獲益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幫助醫護人員了解鼻咽癌放療病人的心理狀況,為后續臨床干預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2年5月—12月在湖南省衡陽市某3所三甲醫院放療科住院的鼻咽癌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病理和臨床診斷為鼻咽癌;2)目前正在接受放療;3)年齡≥18歲,能使用普通話溝通;4)心肺等器官功能良好,無其他惡性腫瘤史;5)近3個月未發生重大負面事件;6)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精神心理疾病或調查前1個月服用大劑量抗抑郁藥、鎮靜劑者;2)鼻咽癌病人復發或轉移者;3)同時參與其他研究項目者。本研究已獲得南華大學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病人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治療方式、已放療次數(調查時)、病理組織類型、病程。
1.2.2 疾病獲益感量表(Benefit Finding Scale,BFS)
由Weaver等[7]改編、劉諄諄等[8]漢化,包括接受、家庭關系、世界觀、個人成長、社會關系及健康行為6個維度,共22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計1~5分,總分22~110分,總分越高表示疾病獲益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6。
1.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ionnaire,SCSQ)
該量表由解亞寧[9]自制,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共2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不采用”到“經常采用”計0~3分。某一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個體采取此應對方式的傾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78。
1.2.4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該量表由Zimet等[10]于1990年編制、由姜乾金等漢化修訂[11],用于評估個體自我感知多方來源的社會支持程度,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等3個維度,共12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極不同意”到“極同意”計1~7分,總分為12~84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領悟社會支持狀況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0.911。
1.2.5 疾病感知問卷(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
該問卷由Broadbent等[12]于2005年編制、梅雅琪等[13]漢化,該問卷包括認知表征、情緒表征、疾病理解能力3個維度,共9個條目,第9個條目為開放性問題,其余條目采用Likert 11級評分法(0~10分),條目3、條目4、條目7反向計分,總分為0~80分,分值越高表示個體的負性感知越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6。
1.2.6 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
由Herth[14]于1992年編制、趙海平等[15]漢化。該量表包括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采取積極的行動和與他人保持密切的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1~4分),條目3、條目6反向計分??偡譃?2~48分,分數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3。
采用統一指導語,和病人有效溝通此次科研調查目的、內容和原則,現場指導病人填寫問卷,問卷現場發放并檢查收回。樣本量為研究變量總數的5~10倍[16],本研究共30個變量,考慮20%的無效問卷,樣本量為180~360例。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回收率97.2%。

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得分為(60.65±9.64)分,疾病感知得分為(38.64±8.95)分,領悟社會支持得分為(62.40±7.31)分,希望水平得分為(29.54±5.59)分,應對方式得分為(31.35±4.66)分。疾病獲益感中得分最高的維度為社會關系[(10.88±1.92)分],最低的維度為接受[(6.95±1.62)分]。
243例鼻咽癌放療病人,年齡27~77(54.11±10.73)歲,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居住地、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治療方式的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鼻咽癌放療病人一般資料及疾病獲益感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得分與疾病感知得分呈負相關(r=-0.658,P<0.01);與領悟社會支持得分呈正相關(r=0.467,P<0.01);與希望水平得分呈正相關(r=0.453,P<0.01);與積極應對方式得分呈正相關(r=0.513,P<0.01);與消極應對方式得分無相關性(r=-0.09,P>0.05)。
以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及相關性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分期、疾病感知、積極應對方式、希望水平、領悟社會支持是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的影響因素(P<0.05),共解釋總變異的67.4%,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總分為(60.65±9.64)分,低于Lassmann等[17]的研究結果。鼻咽癌病人確診時多處于中晚期,復雜的治療方案和高額的經濟支出,讓病人壓力增大,疾病獲益感較低。提示醫護人員應及時發現病人需求并給予解決,緩解病人擔憂。本研究結果顯示,得分最高的維度是社會關系,鼻咽癌病人在確診后家庭、朋友、醫護人員等給予了病人重要的支持力量,增加了病人對疾病的積極感知。得分最低的維度為接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讓病人感到自卑,短時間內難以接受身心功能的改變。此外,本研究中大部分病人病程處于2年內,正是疾病的適應階段。因此,醫護人員要及時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需求,調整病人應對疾病的心態,鼓勵病人以積極方式感知生活。
3.2.1 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分期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分期是影響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的影響因素(P<0.05)。年齡越小的病人,其疾病獲益感水平越高,與瞿海梅等[18]研究結果相似。年齡較小的病人接受能力更強,能較好地應對疾病。此外,年齡小的病人精力更充沛,懂得多渠道獲取有效信息,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文化程度越高的病人,疾病獲益感水平越高,這與桑明等[19]的研究結果相似。高文化水平的病人對學習的方法更高效,能多渠道獲取疾病信息,科學且客觀地認識疾病。同時學歷越高的病人心理彈性更好,能積極地接受疾病[20]。疾病分期為Ⅰ~Ⅲ期的病人疾病獲益感得分高于疾病分期為Ⅳ期的病人,這與Harding[21]研究結果相似。疾病早期病人癥狀少,治療方案相對簡單,經濟壓力小,治療產生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少,病人自我體驗感較好。但隨著疾病的惡化,癥狀困擾會加劇病人的疾病恐懼感,負性情緒較重。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分期的鼻咽癌放療病人,醫護人員應更加重視病人需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疾病相關知識,鼓勵病友之間分享疾病治療體驗,引導病人感知疾病帶來的益處,增強病人治療的信心,促進疾病康復。
3.2.2 疾病感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疾病感知得分與疾病獲益感得分呈負相關(r=-0.658,P<0.01),這與張紅偉[22]的研究結果相似。鼻咽癌放療病人在患病期間軀體癥狀頻繁困擾病人,生活質量備受影響,從而難以產生積極體驗。研究證實,病人信息需求不足時,疾病不確定感會增加,負面情緒會增多[23]。因此,醫護人員應滿足病人的信息需求,提高病人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程度,緩解負性情緒,引導病人發掘疾病期間的積極體驗。
3.2.3 積極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積極應對方式得分與疾病獲益感得分呈正相關(r=0.513,P<0.01),而鼻咽癌放療病人的消極應對方式得分與疾病獲益感得分無相關性(r=-0.09,P>0.05),這與陳園園[24]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調查對象中青年較多,較強的責任感促使他們積極應對疾病。研究表明,病人能在應激事件中發現疾病益處,并會主動尋求幫助應對疾病[25]。積極應對方式能夠提高病人治療的依從性,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26]。因此,醫護人員應評估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疾病應對能力,通過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促進病人的疾病獲益感水平。
3.2.4 希望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的希望水平得分與疾病獲益感得分呈正相關(r=0.453,P<0.01),這與王品等[27]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證實,希望可以使得鼻咽癌病人增加對疾病的積極認知和正向評價,有利于改變病人對疾病和生活方式的態度,從而在疾病中感知積極體驗,比如人際關系的改變、坦然面對和接受不幸等[27]。因此,醫護人員要及時關注病人的心理問題,鼓勵病人多交流,引導病人對疾病進行正向思考,發現疾病帶來的積極改變。
3.2.5 領悟社會支持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的領悟社會支持得分與疾病獲益感得分呈正相關(r=0.467,P<0.01),這與陳寶川等[28]的研究結果一致。當病人感受來自多方人員的關懷與支持時,病人能看到人生的意義,促使病人積極思考和改變。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幫助病人調節心理狀態。研究證明,領悟社會支持可以控制病人個人情緒,提高社會適應能力[29]。因此,醫護人員在幫助病人治療的同時,要及時了解病人的情感需求,為病人提供社會支持,幫助病人建立信心,提升疾病獲益感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疾病獲益感水平處于中等偏下,有待進一步提升,其影響因素主要有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分期、疾病感知、積極應對方式、希望水平、領悟社會支持。隨著研究者對病人心理健康的積極關注,醫護人員未來應該多挖掘鼻咽癌放療病人疾病獲益感的正向心理,給予病人及時的疾病信息和情感溝通,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引導病人感知正向心理的意義,對未來樹立信心,真正感悟到疾病獲益感的意義。本研究不足之處:1)采取橫斷面的調查方式,無法判斷每個階段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疾病獲益感水平,未來可以開展縱向研究,探討鼻咽癌放療病人不同階段疾病獲益感的水平;2)樣本量較小,未來可以擴大樣本量,豐富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