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手機因其強大的功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得力助手,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誘發近視。
傳統的手機支架幾乎只有擺放手機這一種功能,對自控能力較差的群體起不到實時監控和提醒的作用。因此,我利用所學知識,制作了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以保障用眼安全。
作品結構:
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由樹莓派、超聲波傳感器、紅外傳感器、電風扇、舵機和顯示屏等構成。
超聲波傳感器能夠通過超聲波探測傳感器與前方物體的距離;紅外傳感器可靠性高、響應速度快,能夠較為精準地測量物體是否靠近;舵機能控制部件以一定的角度轉動;OLED顯示屏實時顯示當前時間、屏幕與用戶的距離、使用時長等信息;按鈕用來控制電風扇風力,在天氣炎熱時加快周圍空氣流動,達到降溫的目的。
制作過程:
1.3D建模
我利用三維圖形圖像軟件Blender進行3D建模,設計出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的外觀和內部構造。在模型上開孔,方便連接電源和開關。在模型上加連接柱,用于固定器件。設計加強筋,避免結構變形。
我使用Creality Slicer切片軟件對手機支架模型進行切片,并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手機支架各部件。
2.搭建硬件
確定每個元器件都能正常運行后,我開始組裝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我先將樹莓派、按鈕、OLED顯示屏安裝在模型內部,增加支架總質量。再將超聲波傳感器安裝在模型的外側,更好地節省內部空間,同時提高傳感器靈敏度。將舵機安裝在手機支架上部,用于控制手機支架轉動。最后安裝紅外傳感器、電風扇等電子元器件。至此,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組裝完成。
3.編寫程序
我使用古德微平臺添加控件和圖表,并進行參數設置,實現可視化反饋。
操作方法:
將手機放置在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上,紅外傳感器檢測到物體,向樹莓派發送信息。樹莓派接收到信息后,啟動OLED顯示屏、舵機、超聲波傳感器等電子元器件。同時,可以通過物聯網向手機支架發送使用時長,以控制使用時間。
使用時,如果超聲波傳感器檢測到人臉與手機支架的距離小于45 cm,舵機便帶動手機支架轉動,音響播放“太靠近了,請遠離”。當檢測到人臉與手機支架的距離超過45 cm,過2秒后,手機支架轉回原位。這樣,可以使用戶與手機保持一定的距離,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
在使用時間內,如果移走手機,則各電子元器件關閉。如果達到設定時長,則舵機帶動手機支架轉動,音響播放“時間到了”,以限制使用時間。
使用完畢后,樹莓派向手機端發送使用時長、支架轉動次數等數據,并形成可視化圖表。
創新點:
1.可向手機支架發送“使用時長”指令,實現對手機支架使用時間的控制。
2.通過紅外傳感器的使用,提高手機支架計時的精確度。
3.通過超聲波傳感器測量距離,并使用OLED顯示屏實時顯示用戶與手機支架的距離,同時配合音響播放指令,起到雙重提醒的作用。
4.舵機帶動手機支架轉動,實現強制護眼的目的。
5.使用完畢后,手機支架通過網絡向手機端發送本次使用情況的文字、圖表等數據信息,讓用戶及時了解本次的手機使用情況,以達到糾正錯誤用眼行為的目的。(指導老師:周婷)
專家點評
彭健輝同學的交互型智能護眼手機支架,是一件源于自身興趣的創客作品。這是因為就其相關關鍵詞查新的結果表明,涉及智能護眼的手機支架專利,如“智能手機支架的設計”和“一種電子智能的手機支架”等已分別于2019年、2022年公開。彭健輝同學依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產生了類似的創意,并將其物化與大家分享,充分體現他的創新熱情,以及對3D建模、搭建硬件、程序編寫等相關技術的應用能力。
這里應指出的是,作為青少年學生來說,在以項目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素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題的原創性。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而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因此,我們從小就要注重培養原創能力,以便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厚實的基礎。
(欄目編輯" 陽丹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