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娟
作業是教師依據一定目的布置并由學生利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王月芬 2021)。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 2022)。同時,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圍繞單元主題,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充分挖掘育人價值,通過深入解讀和分析單元內各語篇及相關教學資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生活經驗,進行單元內容的整合或重組,同時對各個課時的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引導他們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形成圍繞單元主題的深層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促進其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的達成(教育部2022)。做作業是學生的基本任務。然而,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既達不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又占用了學生正常的鍛煉、休息、娛樂時間。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提出“雙減”政策。結合“雙減”政策,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實例,立足單元整體教學,主要探討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整合單元課時作業,及時做好作業評價,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全面提升英語學科教學質量和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于2021 年5 月21 日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2021 年7 月24 日,為持續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單元作業設計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單元作業設計指教師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以單元目標為基礎,以選擇、重組、改編、完善或自主開發等形式形成作業的過程。單元作業是體現課程視域作業觀的具體操作載體。
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以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是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教育部 2022)。
“雙減”政策著眼有效作業,使有效作業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教師要以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為基礎,以單元話題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發展其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結合其興趣點、關注點,找到課時之間的連通處,設計出系統性、關聯性、遞進性和多樣性的作業。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結合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系列單元主題活動,借助科學的方法,將學習情境整合成一個整體并設計相應的特色作業,使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作業功能都得到有效發揮。通過作業的創新設計,教師努力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間,充分激發他們的思維,引發其深入思考。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各種自主探究活動,如體驗、表達、歸納、總結,投入情感,親力親為。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可以有效減少機械性、無意義的作業,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塑造健全的人格。
要想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作業是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應加強作業設計研究,創新作業形式,提升作業設計水平,深化學科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1.借用層次性作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2019 年12 月,以“實施深度學習,推動課堂革命”為主題的第六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召開,讓深度學習成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劉月霞、郭華 2019)。“以學生發展為本”,要求教師更關注學生深層次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如因努力學習獲得的成就感、價值感。教師要深入理解作業的內涵、具體步驟等,并嘗試設計能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前置性、基礎性和能力性作業。其中,設置前置性作業是為了給學生預習新知識提供參照,幫助他們為新課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以及提高其學習興趣;基礎性作業重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教師要設計不同難度的基礎性作業,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能力性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自己的作用,得到應有的鍛煉。
在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單元教學總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使他們在語言能力方面得到鍛煉。例如,滬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第二課時Reading 板塊的能力性作業:從下面三道題中任選一道,進行課前發言一分鐘的準備。
題目 1:If Mary likes history,where can she go?Why?
題目 2:If Lucy likes enjoying natural beauty,where can she go?Why?
題目 3:If Ben wants to visit Shanghai at night,where can he go?Why?
該作業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問題,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作準備。學生在準備過程中不僅要搜集資料,還要注意自己的語言運用。為在演講時更出色,學生在家提前預演,很好地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2.善用拓展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教育部 2022)。文化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源泉。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教師應根據單元話題,圍繞主題語境,設計一些拓展性作業。
例如,滬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第一課時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板塊的前置性作業:上網搜集資料,分小組準備三個亞洲城市(中國北京、泰國曼谷和日本東京)的城市名片,可包含特色景點、美食小卡片(提示:北京故宮、烤鴨,曼谷大象等);拓展性作業:搜集“我”最喜歡的旅游城市的相關資料,并用完整的句子表達。這兩個作業目的是使學生對亞洲的三個城市和旅游城市(上海)的背景知識有一定了解,培養其積極與他人合作的學習能力,發展其借助不同的數字資源或平臺學習、認識不同文化的能力,同時為Reading 板塊作鋪墊。在Reading和More practice 板塊,教師設計了一系列作業,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國的城市和文化特征,培養熱愛祖國的文化意識;在Writing 板塊,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挖掘廣州之美,培養熱愛家鄉的文化意識。
3.活用創新型作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若要實現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了解他們的特點,突破課本的有限資源,延伸到課外,與生活連接起來。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考慮作業的實際性作用和場景,即作業不能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并將作業的呈現方式和評價方式從單一的機械式訓練向自主研究創造的過程過渡,由傳統的鞏固型作業向創新型作業過渡。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生活狀態等,給他們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其將自己對英語的感悟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例如,滬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Writing 板塊的作業:Tina loves Guangzhou best.Can you introduce Guangzhou to her?假定外國友人蒂娜(Tina)要到你的家鄉游玩,你該如何帶領國外友人領略家鄉特色呢?該作業需要學生進行緊密相關、層層遞進的思考,琢磨家鄉的特點,用學過的語言知識介紹家鄉,并在課堂上呈現。教師提供了圖片、思維導圖,給學生搭建了“腳手架”。在批改并聽取反饋意見時發現,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的思考比較深入。教師給出的題目是Visiting Guangzhou,很多學生模仿More practice 的模式:Guangzhou—a beautiful city to visit,有些學生使用了A great place to go,等等。同時,教師拓展了七年級(下)Unit 2 France is calling 的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和選擇。
涵蓋聽、說、讀、寫的創新型作業讓學生既豐富了英語語言的積累,又在查找資料、思考探究、復習運用已學表達的過程中體會了課本之外的精彩世界,鍛煉了思維的條理性,學會了在生活中描繪自己的故鄉。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僅識記了重點句型,積累了日常語句,還培養了英語思維判斷能力,提升了思維品質。
4.巧用綜合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完成作業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和搜集第一手資料,體會各種疑難情境,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學生習得的知識會更牢固,運用起來會更得心應手。教師設計多樣化題目和綜合性作業,讓學生個人或小組共同完成,掌握知識,鍛煉思維,培養合作學習能力,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例如,滬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Writing 板塊的綜合性作業:分組搜集家鄉的景點,制作成旅游手冊(可以是畫冊,可以是PPT,也可以錄制視頻等)。這雖然是一個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別強的作業,但是學生依然很主動、很樂意地完成。學生需要上網搜集材料,然后整合材料,在前面幾個課時的知識支撐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Travel guide。這是作業的難點,也是學生完成作業的原動力。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很顯然,學生在展開想象,設計各種形式的Travel guide,與班級同學分享的同時,鍛煉了思維,提升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習能力。
作業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深入理解作業評價的育人功能,堅持能力為重、素養導向。教師應通過作業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水平,為檢驗教學效果、發現和診斷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首先,在作業評價內容方面,既要包括英語知識與技能,又要包括學生學習興趣、態度與情感、策略與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其次,教師要重視對學生作業完成過程的評價,包括對作業過程精力投入,作業過程自主性、創造性、個性化等方面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促進其積極學習英語,認真、高效地完成英語作業。最后,在作業評價方式方面,除了單一的學生完成作業,教師進行批改評價外,教師還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對合作中自己的表現及同伴的表現作出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發現別人的優點,自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
例如,在滬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6 Ancient stories 的單元復習課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小組合作完成的綜合性作業: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一個古代的故事。同時,教師明確了作業要求:1.寫一個完整的故事(包含when、where、who、what 等);2. 注意文章的結構完整;3. 用正確的語言描述故事的過程和細節;4. 發揮小組成員的長處,合作完成作業;5. ……這是要求,也是本次作業的評價參考標準。在具體、明確的要求導向下,學生積極地完成作業。在作業展評時,每個小組都能按要求完成作業。小組成員首先陳述了自己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所作的貢獻,肯定了組員的付出,小組長對自己小組的作業作了總結,有些小組還邀請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評價。有的小組甚至在教師的留白第5 點要求處,提出小組生動地表演故事情節作為作業的加分項。學生通過合作完成作業,主動參與作業評價,甚至對作業要求和評價標準提出自己的見解的方式,進行深度學習,從而把握單元的主題意義。
此外,教師還要通過評價加強對學生作業的反饋。作業是教師與學生互動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教師往往能夠在作業中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缺漏。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教師不能簡單地給學生打分,也不能簡單地評價相關等級,而應逐一指出其目前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就其學習問題給出一定的建議,讓作業真正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促使其進一步深入地進行英語學習。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評在育人過程中的不同功能,樹立“教—學—評”的整體育人觀念。注重作業評價,落實“教—學—評”一體化,還要求教師對學生作業進行跟蹤評價,不僅關注他們改正作業中的錯誤,還要關注其成長、進步的過程,以及良好習慣和態度的養成。
作業設計和實施的質量不僅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領域,還是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關鍵尺度,更是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王月芬 2021)。因此,為了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應不斷完善教師的作業觀念,提高其作業設計能力,并健全學校、科組、備課組的作業管理機制,把作業設計納入督導考核評價,把作業改革作為教學改革和質量提升的突破口,通過優化作業設計撬動課堂、課程等全方位的教學改革。
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深入研究是初中英語教學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體現。在教學中,作業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有助于學生在課后鞏固和內化課堂教學內容,夯實和強化知識與技能。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將課堂所學進行自我內化的過程。“雙減”政策對學校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新的挑戰。一線初中英語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單元作業設計為主線,展開一系列研究,努力探索單元整體設計導向下的單元作業設計框架和路徑,并付諸實踐,讓“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英語單元作業設計與管理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切實落實“減負”“增效”“提質”,提升英語學科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