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制并發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新時代,五育融合成為我國教育變革的基本趨勢,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指導,為語言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五育融合視角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迎來了改革機遇。因此,探究五育融合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前提下提出的育人實踐理念,以實踐落實為重點,致力于貫通融合德、智、體、美、勞(徐榮嶸 2023)。由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可知,五育融合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加強勞動教育、增強美育熏陶”。五育融合本質上是一種育人假設,將人的成長、發展看作是融合發展,每一種教育教學行為均會對其成長產生綜合效應。
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高度發展的時期,對新奇事物較為感興趣。五育融合視角下,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激發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興趣(蘭春壽 2022)。同時,可以集中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注意力,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完成教學任務。
在五育融合視角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內容較豐富,將其融入高中英語課堂,可以豐富英語知識點展現形式,打造完善的英語教學資源庫。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各方面的反饋,可以進一步拓展教育內容,為學生理解英語語言及文化提供充足支持。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五育融合實踐理念,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胸襟、氣質、情感、精神,促使其心靈得到溫潤,促進素質教育目標順利達成。
在五育融合視角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主要涉及學會做人(德育)、學會求知(智育)、學會健體(體育)、學會審美(美育)、學會生活(勞動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吳翠娟、孫建梅 2023)。在德育維度,教師應設定教學目標為:高中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緣由,正確認識我國傳統語言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積極學習英語語言文化,尊重中西方文化,主動運用英語語言與他人進行信息交互,并樹立中華語言文化自信,避免盲目跟風。在智育維度,教師應設定教學目標為:高中生形成聽、說、讀、寫基本語言能力,樹立英語語言思維。在體育維度,教師應設定教學目標為:通過英語課堂教學中體育運動(或運動明星)主題活動的開展,引入學校運動會、國際奧運會等現實素材,激發高中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督促其自覺開展體育鍛煉。在美育維度,教師應設定教學目標為:利用自制單詞卡片、簡筆畫、思維導圖等趣味工具,初步培養高中生的審美意識。同時借助旅游、野餐、欣賞世界名勝古跡等英語閱讀語篇,延伸閱讀話題,插入精美圖畫或視頻,培養高中生發現美、品味美、創造美的主動性。在勞動教育維度,教師應設定教學目標為:通過學習相關主題,培養高中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及勤勞的良好品質。
在新教材、新高考、新課程背景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備受關注。文化意識是價值觀念的風向標,也是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束縛下,教師偏重語言知識教學,停留在單詞、短語、句式、語法等層面,潛意識忽略英語語篇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加之高中生過度依賴教師,缺乏自主探究意識,導致智育與德育融合受阻。因此,教師可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著手,探明德育與智育的融合路徑。語言是日常信息交互工具,語言語法結構、話語組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發言者的思考方式、表達習慣。此時,文化就成為個體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的前提,個體只有了解目的語文化,才能更好地進行目的語學習。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育,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指導其探究不同語言文化的特點,促使其更好地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并將其靈活應用到溝通、交流中。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視作鼓勵學生主動習得知識的過程,結合閱讀語篇,展現文化背景,刺激他們主動提取其中的文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轉變為個人文化素養,為其綜合道德水平提升提供依據。同時,考慮到英語語言產生于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的習俗、文化、價值觀念均具有一定差異,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究語言、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語言與價值觀念之間的關系,加深學生對不同英語語言國家的認識,從而為健康學習觀念的形成提供依據。
英語并非自我封閉的文化載體,背景是英語文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學生主動適應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文化體驗與情感差異,教師應深入挖掘英語文化背景,從文化娛樂、歷史地理、科學技術、新聞媒體、宗教等維度,拓展文化背景知識(徐曉娟 2023)。例如,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的單元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單元閱讀部分引用了葉芝的一首詩。在課前,教師圍繞文章主題,利用視頻創設情境,簡單講述葉芝的生平,引入葉芝的家鄉愛爾蘭。隨后,教師展示愛爾蘭的圖片,要求學生總結愛爾蘭建筑的特點,促使其了解愛爾蘭的多元文化,初步感受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此基礎上,借助信息展示與“頭腦風暴”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比中國文化與愛爾蘭文化,促使其對愛爾蘭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將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作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總體目標。語言思維是語言綜合應用的前提,也是學生英語語言智力發育的重要內容。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及不同詞匯的概念意義、情感意義、風格意義、外語主題意義、搭配意義、內涵意義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可以將詞匯鏈與語篇分析相結合,促進學生的語言思維發展,即引導他們立足詞匯主題語義場梳理、串聯詞匯,建構主題語料庫。隨后,以主旨、話題、過渡、線索為“支架”,進行語篇主題、內容的分解重構,沿著話題、詞匯邏輯鏈理解篇章內涵。
以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為例,單元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之自然災害與防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概括、歸納、整合所獲取信息,并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應對災難。根據文章描述順序,教師指導學生以“自然災害”為主題,以龍卷風、洪水、干旱、滑坡、地震、火山噴發為分支,設置詞匯鏈,并從詞匯屬性意義著手,進行詞匯鏈的延伸。在地震詞匯分支可以延伸為破壞類詞匯(destroy、crack 等)、情緒類詞匯(surprised、calm 等)、專業詞匯(rescue、magnitude 等),促使學生掌握全部詞匯鏈。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地震發生前、地震發生中、地震發生后的敘述邏輯,從整體層面分析語篇,加深對語篇主旨、話題、過渡、線索的認識,為語言思維的生成提供依據。
以體習英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內容,從英語教學整體出發,將英語課堂與體育運動知識巧妙融合,營造靈活多樣且富有趣味的語言氛圍,可以讓高中生的行動力、感知力、表達力碰撞出火花。在英語體育融合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聚焦英語語言交際背景,展示高頻詞句,并以實際運動情境為載體,帶領學生開展“看—復述—做”等活動,使其真正感受英語的功能和作用。同時,借鑒全身反應法,以“做中學”為指導思想,挖掘、整合、延伸教學素材(唐春吾 2022)。在全身反應法指導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借助英語發出活動指令,并根據所聽到的英語單詞做動作。學生反應得快慢、正確與否可以作為他們能否理解新的英語語言知識的依據。教師通過多次開展類似的活動,可以幫助大部分學生聽懂英語指令,甚至主動發出英語指令。需要注意的是,全身反應法指導的教育活動開展時長由教師控制,活動結束的標志并非一定是勝負雙方已明,也可將大部分學生可以聽懂英語指令并作出正確反應作為活動結束的標志。
以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 為例,單元主題是“人與自我、人與社會”,教師將閱讀課程主題細化為“選擇你最喜歡的運動員”,策劃活動場景:某雜志社線上邀請讀者選出自己心目中的體育傳奇,并給出推薦理由。從語篇選材內容來看,文本利用舉例子、擺事實的寫作手法,借助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了郎平和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在體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據體育部分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閱讀語篇,模仿郎平、邁克爾·喬丹的經典動作,并在單詞soccer、badminton 等基礎上增設back row player、service zone 等專業詞匯,激活他們的知識儲備。隨后,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語篇,利用work as sth.、work on sb./sth. 等介紹自己最喜歡的運動員,并模仿相關運動,實現以體習英。
1.應用多媒體工具
美育與智育融合離不開趣味教學工具的應用,多媒體是其中之一。作為集電影、電視、錄音、幻燈片、錄像、攝影等功能于一體的工具,多媒體可以多維呈現圖像、動畫、視頻、音樂、圖形等信息,刺激學生的審美器官,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促使其直觀感受英語語言的美。人教版(2019)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的單元主題是“人與自然”,講述了幾位年輕人的旅行計劃,教師根據相關內容,借助圖片+文字+視頻的方式,展示世界知名景觀,如法國比薩斜塔、中國麗江、德國新天鵝堡,促使學生直觀感受英語語言文字所描述景色的美好(謝 珊 2023)。隨后,教師以情境導入的方式,鼓勵學生從游客視角出發,跟隨導游(教師)的引導,結合導游手冊(英語課本),參觀幾個地點,調動他們的自學積極性,促使其對英語語言美、詞匯美、音韻美產生初步感知。期間,教師聚焦英語語篇的重要句子,帶領學生分析句子的引申義,提示他們生動描寫的方法,并引導其根據每一段的大致含義完成語義結構梳理,加深其對英語語言邏輯美的感知。除此之外,在展示圖片與視頻的基礎上,教師還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相關歌曲,特別是英語歌曲,從而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審美情趣,輔助其提升英語聆聽、表達能力,為美育、智育融合提供依據。
2.應用簡筆畫工具
英語是一門樂感性較強的語言,英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美的因素,充分發掘英語學習語篇中的美的因素,可以讓高中生感受英語中的美無處不在。簡筆畫是一種發掘并表現英語內容美的有效工具。教師可以倡導學生閱讀語篇,尋找已學語篇中蘊含的美的因素,并以簡筆畫的形式記錄,促使他們自行感受、體悟、品味并構筑英語的美好,從而發展成對英語語言的熱愛。隨后,由師生共同選出最佳簡筆畫,粘貼在教室內,并定期開展學生英語簡筆畫作品展、英語繪圖角等活動。在展覽活動中,讓學生介紹自己所運用的英語語言的自然美、和諧美,從而寓語言學習于藝術審美生活中,為其充分感受英語美感提供依據。
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程教學是素質教育開展的主要渠道之一。作為實踐性強、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語言課程,英語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行性較強(王冬霞、賁培云 2022)。因此,教師應從英語語言傳授、傳播視角著手,強化勞動教育,準確把握個人在勞動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在教學過程中縱深挖掘英語語言教學與勞動教育之間的共性,持續改進勞動教育向英語課堂的滲透方法,從源頭規避勞動教育形式化傾向。在日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勞動教育目標,縱深研讀教材中與勞動教育存在聯系的內容,尋找客觀層面勞動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合理聯系,如英語課程中與勞動相關的句子、短語、單詞等,或者在單元話題中融入勞動教育,促進勞動教育與英語教學融會貫通。
五育融合是解決德、智、體、美、勞相互割裂對立問題的重要理念與思維,有利于高中英語課堂重構特色發展方向與發展機制。因此,教師應將五育融合理念和思維作為指導,聚焦德、智、體、美、勞的關聯性,發揮道德、勞動、審美、體育等在語言智力方面的促進作用,同時讓英語語言智力教育貫穿學生道德、勞動、審美、體育活動,打造全方位語言智力育人體系,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提升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