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宇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媒體陣地不斷拓展,傳統媒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學校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環節不能緊跟融媒體發展,人才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1]。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隨著節目量的減少,對主持人的需求也在減少,因此學習播音主持的學生應該掌握文案寫作、新媒體策劃、現場直播等技能,如此才能有更強的競爭力。同時,新媒體時代也給播音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比如電競解說、體育解說、短視頻博主等。但是,由于新媒體發展太快,很多教師缺少對新技術的了解,沒有對教學內容作出及時的調整[2]。目前,很多播音主持專業的課程還是圍繞專業基本課展開,包括科學發聲、朗誦技巧、廣播播音主持、電視播音主持等,對于學生短視頻拍攝、直播帶貨、視頻博客拍攝等能力的訓練較少。
最近幾年,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人數還在增長,而各地新聞媒體的數量基本上是穩定的,甚至很多廣播電視臺的節目量在縮減,對播音員和主持人實習生需求量不大,因此學生很難找到去媒體實習的機會。即使去實習,傳統媒體一般也不會讓學生直接上手。以電視臺新聞節目為例,攝像機、非編軟件等硬件設施很貴重,不會輕易讓學生去操作,實習生大都是以見習的方式,每天跟著老師出去采訪,扛攝像機、聽同期聲、上字幕,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另外,新聞節目時效性強,壓力大,政治把關嚴格,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導學生如何做報道、如何出鏡,所以很多學生雖然去電視臺實習過,但是基本上沒有實質性參與過新聞報道。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實踐能力不足。
很多開設播音專業的高校都提出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采用的是“理論+實踐”教學模式,但是往往存在學生人數多、學校實驗室場地有限等客觀問題,很多實踐課程還是在教室上,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3]。
實踐課的內容大都是課堂模擬實踐,比如布置一個采訪作業,學生往往會進行擺拍,但這種采訪多是流于形式,而且這種作業對時效性要求不高,難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再比如,實踐內容是參與報道學校的活動,這些活動是以錄播為主,因為沒有播出平臺,所以學生多當成普通作業來做,從文稿寫作、鏡頭拍攝到剪輯制作都不能認真對待,很難出現精品。
再者,由于學校的上課時間是固定的,但是新聞是隨時發生的,比如西安市舉辦一些大型賽事或者活動時,學生正好要上課,教師就不能及時帶領學生去現場進行采訪訓練,所以學校的訓練有滯后性。
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師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畢業之后直接進行教學工作的,并沒有從業經驗,這類教師自身實踐經驗少,在教育模式、教學設備、實踐課程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對媒體的采編流程不熟悉,對演播室的燈光、導播臺、錄制設備使用不熟練,對現場報道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不能進行很好的示范[4]。另一種是有過主持人從業經驗,重新擇業后到高校任教的媒體人。但隨著時間推移,媒體領域發展迅速,加上教學任務繁重,這類教師難以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教學內容偏陳舊。比如,隨著全民直播的不斷發展,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領域,若仍沿用傳統的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跟不上全民直播的潮流,跟不上這個產業的發展[5]。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播音系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堅持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實踐,讓學生深入真實的新聞場景,鍛煉學生全媒體采、編、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學院專業學科建設。
2021年,在第27屆楊凌農高會中,筆者有幸作為主持人主持“鑒寶農高會”大型媒體活動。基于此契機,筆者帶領學生參與了農高會全媒體實習,也達到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又連續組織大學生實踐團赴楊凌開展農高會全媒體報道實踐活動,增強了傳媒學子腳力、眼力、筆力和腦力。這種參與真實的新聞現場報道的實踐方式具有以下優勢和作用:
播音專業學生實習的模式主要有模擬性的校內實習和實戰性的媒體實習兩種,而實戰性實習的機會是很難得的[6]。中國楊凌農高會是由科技部等17個部委主辦,陜西省人民政府承辦的農業展會,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四大科技展會之一,創辦于1994年,被譽為中國農業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如此高的規格是校內活動和課堂模擬訓練無法比的。
平時在課堂上做出鏡訓練時,大部分時候是教師指定選題,學生進行模擬訓練,因為沒有現場的氛圍,所以學生很難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但是,在農高會現場,精心布置的展區、豐富多樣的產品都吸引著學生的眼球,能夠激發他們發現“新奇特”的動力。比如:在智能裝備展區,各式各樣的智慧裝備齊齊亮相,有智能石榴采摘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智能剪刀機器人等,學生可以現場進行體驗式報道;在航天育種展區,有經太空“旅行”后選育的茄子、體重超過成年人的巨型南瓜,將近2米的超長絲瓜,學生可根據眼前的實物進行真實的現場描述;在各地市的展區里,種類豐富、質量上乘的特色農產品一一亮相,有延安蘋果、臨潼大石榴、韓城花椒鍋巴、安康的富硒茶等,學生在現場報道的時候可以品嘗,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的采訪報道會更加生動。
平時在課堂上做采訪訓練時,同學之間會搭檔進行模擬提問與回答,但在農高會現場,學生會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嘉賓,他們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比如“您第幾次參加農高會?”“這個產品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在農高會上有什么收獲?”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有些人的回答甚至會超出自己的預期,還會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可以說,農高會全媒體實習是一次沉浸式的實踐,非常考驗學生的現場報道能力。
楊凌農高會展區多,總展覽面積達20萬平方米。實習期間,學生化身記者,聚焦陜西省內的西安、漢中、榆林、寶雞、安康等地市展區,以及山東、廣東、海南等各省區的特色農產品進行現場報道。
由于新聞的時效性強,當天的新聞當天就要播出,所以學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但也能激發出學生的潛能,鍛煉他們的腦力。學生提交作品后,電視臺老師會按照播出標準提出修改要求,讓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拍攝規范、新聞采編流程。
楊凌農高會每年持續5天時間,雖然只有5天,但是學生收獲非常大。除了電視新聞,學生還可以參與農高會開幕式文藝演出的出鏡報道,可以走進“強農直播間”對各參展商進行訪談,可以拍攝視頻博客,可以進行抖音直播,充分發揮在學校所學的航拍、攝像、出鏡、剪輯等技能。2023年農高會報道中,由采訪團采制的節目《西安:科技創新推動都市農業建設》《安康:好山好水出好茶》《延安蘋果“走紅”農高會》《銅川紅桃俏銷農高會》等均通過審核并在楊凌農科傳媒集團官方多平臺發布,擴大了實踐成果的影響力。
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注重課程思政的融入,平時教師在講新聞現場報道的時候也會告訴學生要深入一線,采訪鮮活的新聞;在講電視新聞的時候告訴學生要用鏡頭記錄時代發展,用影像講好中國故事。這次專業實踐就是一場生動的“思政課堂”。
為保證實踐效果,筆者依托電視播音主持課程對學生進行前期培訓,主要讓學生了解農高會的背景,了解媒體的拍攝要求和農高會記者跑會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教學目標就更加明確,更加有針對性。培訓后,重點選拔出寫作能力突出、語言表達力強、擅長電視出鏡、有良好拍攝技能和后期制作基礎的學生組成采訪團。在到達楊凌后,筆者帶領學生參觀楊凌農科傳媒集團、農業科技報社、楊凌融媒體中心,學生直觀真切地了解了媒體人的工作狀態和融媒體制作生產流程,感受幕后技術人員的工作狀態。在實習開始后,學生會佩戴楊凌農高會組委會印發的記者證開始采訪,由于每天展覽時間是有限的,展館面積大,學生跑一天下來,總體勞動強度非常大,但這也鍛煉了他們的腳力,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媒體人工作的高強度與快節奏。
同時,學生在采訪中可以親自感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了解脫貧攻堅的故事,通過文字和鏡頭再傳播出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通過自己專業所學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 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26億,占網民整體的95.2%。
楊凌農科傳媒集團每年也都在創新農高會報道,大學生采訪團因為視角新、青春活力、善用新媒體,可以在農高會宣傳中發揮自己的力量,拍攝短視頻和視頻博客,創新宣傳方式。媒體的需求也倒逼教師熟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主動融入新媒體,然后再帶領學生一起制作短視頻。而教師走進基層電視臺,了解媒體融合經驗,了解融媒體新聞采編流程,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堅定應用型定位,實現學校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7]。通過和楊凌農科傳媒集團合作,既能豐富學校教學內容,全方位練就學生硬技能,又能為企業輸送人才,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筆者所在學院在實踐教學中采取“走出去”的模式,定期組織學生到真正的新聞一線去實踐,讓學生獨自完成現場出鏡報道、配音、采訪、制作等具體業務。這樣不僅實現了課堂理論與行業實踐的無縫對接,還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院專業學科的轉型與發展。
“走出去”是指播音主持教學不能拘泥于教室和校園,可以走進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的演播室、錄音棚去參觀學習。也可以走進電影節、運動會、博物館等進行實地采訪學習,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拓寬視野。在實踐教學中,可將教學任務轉換為生產一個個融媒體產品,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選擇任務,配合做好采編播工作。教師指導時,可以按照融媒體中心播出要求和產品的點擊量去評價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豐富教學內容。
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除了要苦練播音基本功,還要積極掌握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思想和能力都要做到與時俱進。為此,教師就需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雙師型”隊伍是播音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心,也是提高學生實踐教學的關鍵[8]。學校應該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加快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交流,讓專業教師在主觀思想上積極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
對于校內指導教師的實訓,學校要提供時間保障。另外,實訓指導教師需緊跟一線人才需求,不能閉門造車[9]。教師可以親自帶領學生去媒體實習,通過“走出去”將學到的技能、方式和方法“引進來”,將新媒體形式和傳播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通過自媒體發布有聲書、配音作品及短視頻,然后將實戰經驗更好地分享和傳達給學生。
播音主持實踐教學應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與媒體之間的合作。改善實踐條件,優化實訓內容,從而真正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提升[10]。一方面,媒體為學生提供出鏡主持、現場直播、新聞配音等多個實習機會;另一方面,學校為媒體輸送創意短視頻策劃、網絡視頻主播等核心專業崗位優秀人才。
除了媒體之外,高校播音系要加強與各地文旅局、博物館、企事業單位展廳的合作,培養專業講解人才。總之,要利用媒體和企業平臺,使學生擁有更強的融媒體實踐能力。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在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要積極適應融媒體發展大勢,發現課程設置中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善,切實增強課程的實用性,積極推進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根據行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通過在真實的新聞現場實習,可以幫助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提高實戰技能水平,使播音與主持教學實踐與社會需求有機接軌,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融媒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