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20 世紀80 年代初,我國學術界開始關注鄉村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從探索實踐階段進入到多元化發展階段,繼而進入到數字融合協調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學術界對鄉村旅游的研究成果數量逐漸增加,研究內容、研究學科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為后期促進鄉村振興及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但通過整理文獻綜述發現,現有的綜述較多是從研究內容、研究學科、研究特征對我國鄉村旅游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而針對我國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價值取向的相關文獻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站在數字融合協調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我國鄉村旅游相關的學術研究相對比較少?;诖?,本文從不同階段總結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歷程,分析我國鄉村旅游各階段發展特征以及價值取向。同時結合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數字融合協調高質量發展等相關政策背景,對我國鄉村旅游未來研究趨向以及學術進一步深化研究進行闡述,為促進我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為清晰地反映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歷程,首先,本文通過中國知網(CNKI)進行學術期刊收集,搜索國內學術水平較高的期刊文獻,提高相關文獻代表性和可信度。其次,本次文獻收集主要以鄉村旅游、旅游農業、休閑農業以及觀光農業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設置為1992—2023 年,從1992—2023 年檢索到相關論文共88 891 篇。對檢索結果按照不同時間階段進行分類、歸集,手動刪除重復性文章及與鄉村旅游不相關的文獻。最后,對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揭示我國鄉村旅游研究不同發展路程,從整體上分析我國鄉村旅游每個階段的研究進展和主要特征,以期為深入研究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趨勢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文按照時間段梳理相關文獻、整理關鍵詞,可將我國鄉村旅游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3.1.1 研究背景
我國教育理論界開始關注“鄉村旅游”這一現象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初,開創我國鄉村旅游的先河,國內學者開始對“休閑農業”“農家樂”進行初步探究;1992 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促進了我國思想的大解放,為鄉村旅游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1992 年6 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992 年10 月,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市場經濟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在1995 年、2000 年開始實施雙休日、“黃金周”休假制度,周末閑暇時間增多,人們逐漸向往農村自然、悠閑的生活,鄉村旅游市場需求暴增,促進了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1998—2002 年我國旅游局都以鄉村旅游為主題,把鄉村旅游推向了新的高潮。2005 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3.1.2 研究內容
在關鍵詞搜索上,本研究主要通過關鍵詞搜索1992—2005 年與“鄉村旅游”相關的詞語。發現在鄉村旅游開發內容上,以“休閑農業”“農家樂”為主,本階段以“農家樂”為研究內容的代表性文章是何景明以成都市“農家樂”演變進行的案例研究,分析我國郊區鄉村旅游的發展[1];部分學者開始嘗試挖掘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進一步探索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對鄉村文化特征以及概念開始進行界定。在開發模式上,有學者對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發展路徑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研究。從關鍵詞出現頻率分析可知,我國對鄉村旅游正處于初步認識與探索階段,主要是通過借鑒國外經驗對鄉村旅游相關概念進行初步界定,尚未形成統一概念,研究內容理論性偏多,量化分析以及對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因素尚未進行研究。在研究學科上,以旅游管理、資源科學為主,僅少部分涉及農業經濟、建筑科學與工程、經濟體制改革、服務業經濟以及社會學與統計學等??梢?,在第一階段,關于“鄉村旅游”學科的研究較為狹窄,尚未形成多元化、多角度、系統性的研究。
3.1.3 研究特點
1992—2005 年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第一階段,本階段我國鄉村旅游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對于鄉村旅游的分析主要是以理論性為主,系統性的量化實證研究尚未開展;二是在研究內容上,通過關鍵詞搜索可知,我國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對“休閑農業”“農家樂”的初步探究,停留在對鄉村旅游的初步開發、開發模式的探索;三是在研究學科方面,本階段各學科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較為狹窄,主要研究的學科是旅游管理,鄉村旅游無論是在管理還是開發方面缺乏系統性的分析,研究角度比較狹隘,但其他學科領域正在逐漸加入到鄉村旅游的研究中,如民族學、新聞與傳媒以及園藝等學科開始關注鄉村旅游的發展;四是在研究成果上,由于相關政策的支持,本階段的學術成果有所增加,但增長速度緩慢,說明本階段我國開始重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但從關鍵詞搜索1992—2005 年,共搜到2 401 篇文章,占全部有效文獻的2.7%,可見本階段學術研究有所增長但發展緩慢且僅停留在初始探索階段。
3.2.1 研究背景
第二階段是鄉村旅游多元化快速發展階段,2006—2015 年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基本圍繞著“三農”問題展開重要部署,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重大的政策支持。首先是2006 年中央一號文件率先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重點關注“三農”問題,全面推動農村經濟改革、提高農民收入以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之后我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基本圍繞著“三農”問題重點展開部署。2008 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強農業基礎,促城鄉統籌”為主題,文件提出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201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文件重點提出要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改善鄉村治理機制。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依然圍繞著農村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的部署。
3.2.2 研究內容
從知網上搜索2006—2015 年與“鄉村旅游”相關的關鍵詞,整理分析可見,由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鄉村旅游的政策,導致學術界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進入新高潮,學者開始從鄉村旅游純理論的個案描述性研究進入到區域性甚至是全國性的實證量化研究。在關鍵詞搜索上,整理相關文獻發現在鄉村旅游開發內容上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依然是“休閑農業”“農家樂”,但通過與第一階段對比發現,第二階段對“休閑農業”“農家樂”的研究從傳統的理論描述性分析轉變為從多方利益相關者角度進行的系統性實證分析。其次,出現頻率相對較多的關鍵詞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對策”研究,對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分析由原來借鑒國外模式轉為根據我國本土鄉村實際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國慶在分析我國鄉村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提出要促進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需做到政府干預與市場培育相結合,找出影響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并進行實證研究。在研究學科上,由于我國重視“三農”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本階段相較于第一階段各學科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體育、金融、人才學與勞動科學、工業經濟、考古、數學、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行政法及地方法制等學科也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的研究中,各學科研究呈現出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特征。
3.2.3 研究特點
2006—2015 年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第二階段,本階段特征主要是多元化發展,主要體現以下四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階段對“休閑農業”“農家樂”的研究方法從傳統的理論描述性分析轉變為從多方利益相關者角度進行系統性的量化實證分析,研究方法由原來簡單的統計學科逐漸擴大至數學模型的構建,量化實證的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二是在研究內容方面,本階段除了對“休閑農業”“農家樂”進行研究外,大部分學者對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旅游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對策進行系統研究,并從原來單一的政府支持轉為多方利益相關者協調促進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呈現多角度研究;三是在研究學科方面,體育、數學、考古、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金融等基礎性學科也逐漸融入到鄉村旅游的研究,從不同學科角度為我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學科研究呈現出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特征;四是在研究成果方面,由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本階段的文獻研究成果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以“鄉村旅游”等為關鍵詞搜索2006—2015年的有效文獻共29 389 篇,占總文獻的33.06%,可見,在這一階段鄉村旅游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增多,研究隊伍逐漸擴大。
3.3.1 研究背景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旅游+互聯網”協調融合發展模式逐漸興起,鄉村旅游在這一階段得到質的突破。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了“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同年,國家發改委等14 部門聯合印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7 年)》,提出促進“旅游+農業+互聯網”融合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 年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促進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協調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數字中國。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由此可見,由于鄉村振興政策的系列頒布,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得到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將成為新的發展業態。
3.3.2 研究內容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等相關政策影響下,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再次進入新的一輪高潮。在關鍵詞搜索上,逐漸涌現出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旅游扶貧、美麗鄉村建設;逐漸關注傳統村落、鄉村民宿、田園綜合體、鄉村景觀的研究;逐漸開拓文旅融合發展、產業融合以及高質量發展等創新模式。在這一階段,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逐漸實現融合協調發展,學者借助數字信息化技術深入研究鄉村旅游的空間分布與游客消費行為,試圖從多學科、多角度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在研究學科上,信息經濟與郵政經濟逐漸加入鄉村旅游產業的研究,金融學科以及各行業經濟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逐漸深入,各學科的理論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
3.3.3 研究特點
2016—2023 年是鄉村旅游數字融合協調高質量發展階段,本階段特征主要是數字經濟與鄉村文旅協調耦合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研究成果增長速度快,重視學術成果質量。本階段關于鄉村旅游的論文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到57 101 篇,占全部文獻的64.24%,每年學術產量達7 000 篇以上,研究成果增長速度快且研究趨向于定量實證研究。二是研究成果緊跟國家政策,凸顯本土化創新。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等相關政策影響下,本階段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成果基本從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等高質量發展路徑進行深入研究,從不同學術角度、不同學科領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建言獻策,進一步推動我國關于鄉村旅游的學術創新與本土化理論的創新。三是學科交叉融合,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本階段融合各學科理論知識,比如生態學理論、空間生產理論、文化記憶理論等,結合互聯網、大數據、網絡數據、數理統計等技術手段分析消費者對鄉村旅游的需求并進行較為深入的量化實證研究,推動了鄉村旅游理論創新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鄉村旅游的概念進行界定,由于鄉村旅游的復雜性與綜合性,概念界定尚未統一。期間,也有不少國內學者提出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視為一個整體,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城市游客為目標、以休閑為目的、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但由于“數字技術+鄉村旅游”逐漸興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數字化運營模式、主體的數字脫貧問題亟需引起重視,對數字鄉村旅游的相關概念應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數字融合協調高質量發展階段,王安逸、萬小妹等提出數字鄉村旅游是以數字技術助推產業多渠道融合,以互聯網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易活動,以線上線下模式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引領鄉村旅游產業結構的重塑[2-3]。但目前數字經濟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有關研究涉及較少,留給學者思考的空間,結合數字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各學科理論與鄉村旅游學融合創新發展,以期對鄉村旅游的相關概念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根據文獻研究發現,為促進數字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鄉村旅游進行路徑研究。一是從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角度。陳月娜、朱有慧、劉云東等均從鄉村建設、鄉村振興角度,以區域為例,探索區域旅游特色,分析鄉村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指出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4-6]。二是從數字普惠金融角度。在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不少學者從數字普惠金融角度出發,分析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陳葉玲、郭慧萍等提出數字普惠金融與鄉村旅游之間的影響,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勢和鄉村旅游發展的不足,并從游客的角度對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旅游發展進行路徑分析[7-8]。三是從數字足跡角度。不少學者借助數字足跡對鄉村旅游進行研究,主要利用攜程旅行、高德地圖、百度地圖以及大眾點評等數字信息化平臺對鄉村旅游的空間結構、游客時空行為進行研究。王朝輝、袁婉懿等以區域為例,基于數字足跡分析鄉村旅游的空間結構特征、游客時空行為特征,找出影響因素以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9-10]。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鄉村旅游迎來較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數字技術來挖掘數據,是構建鄉村旅游信息化服務平臺的重要基礎;通過大數據帶來的信息來洞察與分析游客的消費行為特征及價值取向,是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結合互聯網大數據開展游客對旅游產品的偏好分析,優化鄉村旅游營銷體系,是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新路徑的重要前提,也為后續研究數字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研究方法的應用與創新,由于各學科理論交叉融合創新,鄉村旅游研究方法出現綜合集成化特征,數理統計、數學模型、空間模型分析、情景化模擬等技術應用于鄉村旅游研究,并對特定旅游地進行科學的量化實證分析。趙耀武等基于旅游數字足跡分析得出游客對鄉村旅游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在產品、服務以及設施上仍存在不足,并針對相應問題進一步探索促進我國優質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以滿足游客需求[11]。王琴等運用工具變量法對數字普惠金融與鄉村旅游之間的影響關系進行實證調查研究,提出政府應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12]。李佳丹等以寧波市為例,通過高德地圖POI 和大眾點評網的數字足跡技術對寧波市的鄉村旅游熱點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推進寧波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13]。由此可見,互聯網技術下,重視大數據研究范式創新,將數字技術應用于鄉村旅游,更加客觀、精確地反映旅游事件與影響旅游各要素之間的時空聯系,是進一步深入探索鄉村旅游科學問題與發展規律的重要研究方法。
數字信息技術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旅游資源信息化發展。張明明提出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應打造“吃、住、游、購、娛”一體化旅游平臺,通過線上數據分析,發現旅游管理及服務問題[14]。王朝輝等通過數字信息化技術收集游客足跡,分析游客流時間與空間特征,通過數字信息技術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9]。可見,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鄉村旅游,能夠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能夠進一步改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游客體驗,以技術促服務,形成智慧化、信息化、個性化的服務平臺是信息旅游產業的全新模式,也是實現鄉村富裕、農民增收、生態改善的發展之路。
由于數字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對鄉村旅游經營者信息化技能的要求將會逐漸提高。王安逸等提出應注重本土數字化人才培養,加大專業人才技術人才的引入,轉變經營管理者數字化觀念,培養經營管理者以及線上營銷、直播帶貨人才[2]。張霞分析數字金融在促進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強調培養高質量互聯網人才,為鄉村旅游產業提供人才保障[15]。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鄉村旅游經營者應主動提升個人學習能力,接受繼續教育,掌握新興科學技術運用的能力,學會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旅游管理,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旅游產品宣傳渠道。同時,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完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農業經營人員受教育水平,拓寬數字技術繼續教育渠道,讓更多農民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經營者數字化能力。
民族富強,鄉村振興,是全面促進我國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在新時代下,鄉村旅游在未來的發展中有著重大的潛力,鄉村旅游研究成果應緊跟國家政策,凸顯本土化創新,將各學科理論交叉融合,并將數理統計、數學模型、空間模型分析、情景化模擬等技術應用于鄉村旅游研究,揭示鄉村旅游發展規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滿足鄉村旅游需求,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以期為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應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