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晨 吳恒超
肥胖癥臨床可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單純性肥胖為只有肥胖而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占兒童肥胖癥的95%~97%[1];繼發性肥胖具有明確病因,常出現在其他疾病的過程中,作為伴隨癥狀出現。兒童單純性肥胖的發生率不但在發達國家持續上升,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及農村也有增加趨勢,在中國部分城市學齡期兒童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已高達10%以上[2]。肥胖兒童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易被排擠,導致心理負擔較重,易出現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于神經心理發育[3]。肥胖易致兒童患睡眠呼吸障礙[4]、心血管疾病、糖尿病[5]、內分泌紊亂[6],還會增加感染的風險[7]、給骨骼過大的壓力[8]。
《禮記》曰:“膚革充盈,人之肥也”。漢代許慎之《說文解字》釋:“肥,多肉也”[9]。《醫學實在易》亦云:“素稟之盛,由于先天……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濕痰頗多”。劉蓉[10]認為小兒肥胖的病因與脾虛有關,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脾胃的運化功能尚未健旺,或恣食肥甘,或喜靜惡動,或久居濕地,致使脾氣虛弱,健運失司,可致水濕停聚,聚而成痰,濕阻中焦,而致肥胖。張雪榮主任認為痰濕是小兒肥胖的主要病理基礎,與肺、脾、肝、腎、三焦的功能失常有關[11]。向希雄教授認為此病的病機為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主要病理因素為痰濕,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腎[12]。王妙豐等[13]認為兒童單純性肥胖病位在脾、肝二臟,病理機制與痰濁瘀阻有關。董勤主任認為此病的病機為痰濕瘀滯,病因與先天稟賦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坐臥少動、飲食、環境因素等有關[14]。趙真真等[15]認為兒童肥胖的病機關鍵在于脾失健運、痰濁濕邪內生。葉薇[16]認為此病與脾虛、濕熱有關,病位在肝、脾。
2.1 內治法
2.1.1 溫膽湯葉薇[16]對符合其納入標準的76例肥胖患兒,采用加味溫膽湯治療,并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其中,2組患兒均采取飲食、運動、心理指導等常規干預方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加味溫膽湯口服治療。加味溫膽湯的組成為:清半夏10 g,枳實10 g,竹茹10 g,澤瀉10 g,陳皮10 g,石菖蒲10 g,茯苓15 g,遠志10 g,甘草6 g,大棗3 g,生姜5片。4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經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P<0.05。
2.1.2 小兒消脂方劉應科等[17]對符合納入標準的68例脾虛濕盛型患兒,采用小兒消脂方(由北京首兒藥廠按照工藝加工制備的制劑,每瓶100 ml)治療,并將68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和治療組35例。對照組患兒采取飲食、運動干預療法,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小兒消脂方口服,小兒消脂方的組成:太子參、黃芪、紫丹參、生山楂、干荷葉、玉米須等,經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P<0.05。
2.1.3 和中健脾湯劉蓉[10]將符合納入標準的86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僅采用飲食運動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和中健脾湯。和中健脾湯的組成為:白術12 g,薏苡仁12 g,當歸12 g,陳皮6 g,白扁豆6 g,茯苓6 g,焦神曲6 g,白芍6 g,生甘草3 g。2組均治療12周,經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P<0.05。
2.1.4 荷苓瘦兒方王妙豐等[13]將符合其納入標準的80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僅采用飲食、運動、心理指導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荷苓瘦兒方治療。荷苓瘦兒方的組成:荷葉、蒼術、黃芪、陳皮、清半夏、生山楂、大腹皮各9 g,茯苓、山藥、白術各12 g,甘草3 g。其中:大便秘結加決明子15 g,麩炒枳實9 g;口干渴加桂枝6 g,葛根15 g;腸鳴便溏者加木香9 g,黃連3 g。8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經治療后,2組療效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脾常不足為兒童的生理特點之一,脾不足易致濕、痰。葉薇[16]以清熱化痰、降濁除瘀為治療原則,使用加味溫膽湯治療肝脾不和型肥胖患兒,臨床療效顯著,并且可以降低患兒血脂水平,安全性高;劉應科等[17]以益氣活血、健脾祛濕、消脂化濁為治療原則,自擬小兒消脂方治療脾虛濕盛型肥胖患兒,臨床療效顯著,且可降低體重指數(BMI),恢復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劉蓉[10]以健脾益氣、滲濕化痰為治療原則,運用和中健脾湯治療脾虛濕阻型肥胖患兒,臨床療效顯著,還可改善血清脂肪因子的水平,且不良反應少;王妙豐等[13]以健脾祛痰、化濁逐瘀為治療原則,使用荷苓瘦兒方治療痰濕內阻型肥胖患兒,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以上研究還有幾處不足,比如樣本數量少,還可以擴大,相關作用機制不明確,觀察指標的選擇還可以優化等。
2.2 外治法
2.2.1 推拿手法朱國禮[18]隨機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70例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各35例。其中,對照組患兒僅給予耳穴貼壓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全身調理結合局部消脂推拿法治療,經治療后有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2 穴位貼敷療法王秋莉等[19]運用小兒消脂貼治療兒童單純性肥胖癥,選取符合其納入標準的患兒3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12例和治療組18例。對照組采用運動、飲食、行為管理等干預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小兒消脂貼治療。小兒消脂貼組成:蒼術、澤瀉、決明子等,打成細粉過篩后用清水調成糊狀;貼敷方法:選取神闕,用酒精清潔臍部,每日1次,每次2 h,共治療3個療程,3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治療后休息2 d。經治療后,2組療效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外治法相比于內治法來說,毒副作用少。其中朱國禮[18]采用推拿治療肥胖患兒,具有健脾益氣、化濁消脂的功效,操作簡便,直接作用于局部,減少局部脂肪堆積,具有針對性,還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且易為患兒所接受,可長期堅持;王秋莉等[19]使用小兒消脂貼治療肥胖患兒,有健脾化濁、調暢三焦之功,且穴位貼敷操作簡便,無明顯毒副作用,易為患兒所接受,可長期堅持,依從性好,還可調節血脂血壓。
2.3 綜合治法于曼等[20]采用體內埋針聯合耳穴壓豆療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20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1、對照組2和對照組3,各30例。其中,觀察組給予基礎飲食運動、體內埋針及耳穴壓豆治療;對照組1僅給予基礎飲食運動療法;對照組2給予基礎飲食運動及體內埋針治療;對照組3給予基礎飲食運動及耳穴壓豆治療。均治療12周。體內埋針:選取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豐隆為主穴,方法:用一次性針灸針快針直刺15 mm,淺刺不留針,再用撳針于針刺穴位埋針治療,每隔3 d治療1次。耳穴壓豆:選取饑點、渴點、三焦、內分泌、丘腦、皮質下、口、食道、脾、胃、直腸下段、十二指腸、便秘點、耳背脾為主穴。經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2、對照組3患兒的體質量、腰臀比及BMI、腰圍、臀圍均低于治療前,且都低于對照組1。其中,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增強運動和控制飲食的基礎上采用體內埋針聯合耳穴壓豆治療有效且效果最佳。
劉麗曉等[21]采用推拿、耳穴壓豆及五行音樂療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0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39例)、治療組(61例)。其中,對照組僅提供飲食指導,治療組在對照的基礎上給予推拿、耳穴壓豆、五行音樂進行治療。5 d為1個療程,每個月治療2個療程,共治療3個月。推拿包括:推脊法5~7遍,揉按兩側腎俞、脾俞各50次;摩腹法順時針100次,自患兒劍突處沿兩肋下用兩手拇指分推50次,推按后承山100次。耳穴壓豆選穴:取單側耳穴,脾胃俱旺者選取饑點、大腸、小腸、胃、心、交感;肝郁氣滯者選取口、肝、膽、神門、皮質下、內分泌;脾虛濕盛者選取脾、饑點、胃、膀胱、腎、三焦、肺、皮質下,每次選穴4~5個,每天按壓3~5次,每次約5 min,3 d更換1次,雙側耳穴交替使用。五行音樂為:在推拿治療過程中循環播放《秋湖月夜》《閑居吟》《鳥投林》等曲目。經治療后有效,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于曼等[20]采用體內埋針、耳穴壓豆結合療法,有健脾化痰、調節脂代謝之功,通過降低食欲,加快脂肪消耗來達到減肥的目的,具有較好的依從性、配合性;劉麗曉等[21]使用推拿、耳穴壓豆、五行音樂結合療法,能治療三焦樞機不調,濕濁蓄積之證,具有健脾化濕瀉胃之功,可有效減輕體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醫治療小兒單純性肥胖通過口服中藥、針灸、推拿、穴位貼敷等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指導下,配合飲食控制療法、運動療法,使得治療具有針對性,對比使用西藥治療具有不良反應小、不良作用少的優勢。但中藥口服治療口感不好,針刺有痛感,可能不易被患兒接受,推拿、穴位貼敷等治療時間長,都是目前中醫治療的不足之處,且以上研究還有樣本量小,追蹤時間短等局限性,在治療上可能還存在辨證的差異、療效標準判定的不同等不足,所以在此基礎上,還要繼續深入研究,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