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楊 濤
鶴壁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利用煤炭的地區之一,東漢《后漢書》中就有關于鶴壁一帶開礦采煤的記載。豐富的煤炭資源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并未帶來光明的生活。直到1952年,“煤”與“電”首次碰撞,近代電力工業文明曙光終于照進鶴城大地,為鶴壁點亮了第一盞燈。
歷史上鶴壁地區開窯挖煤成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鶴壁地區煤礦慘遭破壞,煤炭開采陷入癱瘓。1940年,日軍推行“以戰養戰”政策,在鶴壁集西南開辦“湯陰炭礦”,恢復煤炭開采。1945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接管“湯陰炭礦”,改名為“鶴壁煤礦”。1949年,平原省政府接管“鶴壁煤礦”,成立鶴壁煤礦籌備處,開掘新井。
1952年6月,參照國外標準設計的鶴壁第一對現代化礦井——陳家莊礦井(后更名鶴壁礦務局一礦)開工興建。為改變井下油火明燈布光的照明條件,負責建設任務的礦工自力更生修復了一臺8.25千瓦的直流發電機,供井下照明使用,為黑暗的礦井帶來第一縷光明,同時也亮起了鶴壁第一盞電燈。
1955年,經國家燃料工業部批準,在鶴壁中山附近的孫圣溝村建成投運一座35千伏孫圣溝變電站,并架設一條35千伏安鶴線,將河北省峰峰電廠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鶴壁,最大負荷達到500~700千瓦,成為當時鶴壁地區主要電力來源,讓部分居民和工商戶用上了電。
此時,鶴壁地區已經擁有第一座變電站、第一條輸電線路,形成鶴壁電網雛形,電力使用已從煤炭行業擴展到其他行業。
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背景下,浚縣、淇縣的電光星火也在快速生長。
1951年,浚縣人民政府購置1臺2.5千瓦伏特式發電機,供廣播和機關照明使用,這是黎陽人民第一次接觸到“電”這個新鮮事物,為日后浚縣發展電力埋下了伏筆。
1958年6月,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加快糧食生產,浚縣縣委開辦了浚縣第一座火電廠——地方國營浚縣電廠,年發電量4.32萬千瓦時,供縣城街道、縣直機關和部分工廠照明用電。同時,各公社在浚縣政府大力支持下,組織能工巧匠,開始模仿制造小型發電機、電動機等用電設備,一批批小型發電機和小型水電站相繼建成,掀起浚縣全民辦電熱潮。

35千伏紅旗變電站舊址。
與浚縣轟轟烈烈的全民辦電不同,淇縣辦電過程則是幾經波折。1958年3月,湯陰縣政府在原淇縣城隍廟處,開辦了以“朝歌”命名的小型火力發電廠,主要供鎮政府和路燈照明,成為淇縣第一座發電廠。1961年,因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原因電廠倒閉廢棄,淇縣再次陷入“黑暗”之中。
1962年8月,中共安陽地委恢復淇縣建制,由于當時沒有電,直接影響淇縣工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等發展。淇縣縣委、縣政府多次向省委、地委請示,要求批準從鶴壁市向淇縣架設一條35千伏輸電線路。在等待省委正式批復期間,淇縣縣委、縣政府決定積極行動,多方渠道籌措資金100萬元,并購買線桿、高壓鋁線、變壓器等設備。
1963年4月,省委將淇縣辦電項目列入計劃。同年8月,淇縣建成并投運35千伏廟口變電站、35千伏鶴廟線,解決了廟口煤礦和附近居民用電,年轉供電量約70萬千瓦時,成為淇縣第一座變電站、第一條線路。至此,淇縣電網發展站穩了腳跟,也為朝歌古城增添了一縷明亮的底色。
自鶴壁煤礦結束了煤油燈時代之后,電力管理體制不斷演變,開啟了鶴壁電力發展的新時代,照亮了鶴壁電力從篳路藍縷到蝶變躍升的發展道路。
1964年,鶴壁作為一個新興城市,一直沒有專職供電機構,由鶴壁礦務局(前身為鶴壁煤礦籌備處)管理,礦務局既是企業用戶,又承擔鶴壁市轉供電任務。為了發揮電力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鶴壁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市屬專職供電管理機構——鶴壁市電力管理籌備處(后更名為鶴壁市電力管理所),與礦務局劃分了管轄范圍。

國網鶴壁供電公司調度大樓。
鶴壁市電力管理所成立之初,基本是白手起家,只有從市財政籌借的2000元和王家嶺煤礦預支的部分電費,全部供電設施是由礦務局及市水利局移交的9條6千伏配電線路和10臺公用配電變壓器。1964年至1985年,鶴壁市電管所對移交大部分線路進行更新改造,通過自籌資金、自主設計、自行施工,建成35千伏變電站2座、主變壓器5臺、35千伏線路4條、6千伏~10千伏線路29條、公用配電變壓器36臺,拉開了鶴壁電網統一建設的序幕。
當時,鶴壁電力一直未納入全省電力系統管理,因資金和物資渠道不暢、技術人才短缺等原因,鶴壁電網發展比較緩慢,鶴壁市委、市政府多次請示省政府改變鶴壁現有供電管理體制。1985年,經國家經濟委員會批準,將鶴壁市電力管理所劃歸河南省電力局管理,并成立安陽供電局鶴壁分局。供電管理體制的改變,初步理順了鶴壁市電力管理所與礦務局倒掛的供電關系,在省電力局統一資金、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的幫助指導下,解決了阻礙鶴壁電力發展的實際困難。1990年,鶴壁供電區內售電量達到4.1億千瓦時,是1985年售電量的3.4倍。
1991年,河南省電力工業局決定將安陽供電局鶴壁分局升格為鶴壁供電局,直屬電力工業局管理,實現了鶴壁電力管理體制與行政區劃相一致,鶴壁有了獨立、完整的地市級供電機構。
鶴壁電力管理機構的變化印證了鶴壁電力在不同時期、不同體制下走過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從此鶴壁電力發展進入“快車道”,勢如破竹,勢不可擋,電網由單一輻射向環網過渡,實現與新鄉、安陽、濮陽地區電網聯絡。
發展至今,鶴壁電網已形成以東部500千伏朝歌變電站和西部黎陽電廠、同力電廠為電源點,220千伏骨干網東西互供、南北互通、網架堅強、安全可靠,市區110千伏電網雙環網供電,所轄縣實現110千伏雙電源供電的網架結構。
七十年一路走來,鶴壁電力人依靠勤奮和智慧,矢志不渝、前赴后繼探索發展之路,讓鶴壁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閃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