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 卉
從《最慢的是活著》到《寶水》,從“魯迅文學獎”到“茅盾文學獎”,女作家喬葉用她最擅長的方式,飽含著對自身鄉村的成長記憶與精神歸屬的思考,用心描繪出一幅現代鄉村的畫卷,完成了她對故土的回望與致敬。
讀《寶水》,我陸續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從剛開始閱讀的散漫到隨后的漸入佳境,我時常沉浸在書中的情節推進與人物關系中。這是一本鄉土中國現代化的文學書寫力作,也是喬葉的長篇突圍之作。寶水,這個既虛且實的小村落,是作家深入生活后所塑造的文學里的中國鄉村,它反映著新時代鄉村建設的生動進程,呈現著當下中國典型的鄉村狀態,也牽動著無數人心里或濃或淡的鄉村記憶與無法割舍的聯系。
《寶水》以娓娓道來的敘事和細膩生動的語言,書寫了豫北一個叫“寶水”的山村的四時風物與日常生活,小說以一個因長期失眠而提前退休的女記者青萍受老友之托來老家村里開辦民宿為主線,用“外來人”的視角觀察、接觸村里的各種人、事,以豐富而扎實的細節展現傳統風俗中悄然發生的山鄉變遷。
從焦作修武縣的鄉村女教師一路走向茅盾文學獎的喬葉,有著相當長的農村生活記憶,對故鄉帶著深厚的感情。《寶水》正是一部以焦作一帶山村為原型創作的小說,穿插了許多民俗和風土人情,運用了不少土語和方言,讀起來親切樸實。關于新農村建設,人們有很多思考和探索,而喬葉則以文學創作的形式,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村文旅發展畫卷。
喬葉筆下的鄉村,既不是幽靜舒適的田園牧歌,也不是衰落頹敗的荒涼故土。她看到了鄉村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感受到鄉村涌動著的新鮮希望。她以平實生動、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的語言,通過對鄉建專家、基層村鎮干部和普通村民等典型人物的塑造,為中國大地行進中的鄉村振興留下了一時一地的文學記錄。小說沒有概念化的空洞觀念,而是深入生活的底部,去觀察鄉村社會的人和事,每一個情節都寫得細膩、透徹。
在國家大力推進各地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的當下,山村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外界先進文化引領積極開拓發展治理,如何和傳統不良習慣作斗爭、改變落后面貌,如何巧妙而又科學地實現村民自治、如何保持優良傳統、展現新時代農村的良好精神風貌……作家經過長達幾年的踩點、“泡”村,將新農村發展現狀和自己的一些思考,以“大英”“九奶”“小曹”“三梅”等人物群像的形式以及村中幾代人的情感經歷、生活發展的故事呈現出來。
記得喬葉曾在一次讀書會上分享關于寫作的感受:文學創作要學會走小路,用心發現生活中那些有溫度,人性中有深度、熱度的東西,深刻地思考和把握。也許,每一個寫作者都試圖用文字表達生活,記錄歲月,喬葉作為一個70后作家,她在文學的世界里不斷沉淀,從經歷中篩選素材,用細膩筆觸刻畫每一篇作品。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隨帶的避難所。”對于人到中年的我來說,閱讀有時是對一地雞毛生活的治愈。作為一個寫字的人,讀名家名作是一種精神的滋養,雖然我們難以望其項背,但那些經作家構思打磨、排列組合的文字具備某種特別的吸引力,潛移默化地影響、慰藉著讀者,讓我們對文學懷有同樣的虔誠與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