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悅 李林蓉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鄉村治理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建設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而民俗文化恰恰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本研究以民俗文化、文化振興為重要抓手,聚焦民俗文化傳播何以賦能鄉村治理,發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治理新動能,探索具備普適性、可推廣性的鄉村治理道路,以期為中國鄉村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考。
課題組走訪粵北地區70 余個村鎮,面向市民、民俗文化從業者、文化管理人員等發放問卷770 份,回收有效問卷762 份,回收率95.2%。對民俗文化名人、民間傳承群體46人進行深度訪談,并對30 項民俗開展口述史研究。
1.深挖底蘊,民俗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場域
民俗文化具有精神濡化的內在功能。在內容上,民俗文化的語言多使用本地方言,調查數據中81%認同民俗文化傳播使用地方方言這一現象;64%認同民俗文化多是傳播地方故事。民俗文化傳遞的價值觀多為誠信、善良等恒久的公共價值,以及夫妻和睦、勤勞耕種等鄉村樸素價值觀,高度契合本土婚喪嫁娶等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能在平常生活中對居民思想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通過親切、軟性的教育推進主流意識形態整合。85%認為民俗文化具有非常明顯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見,民俗文化將政治話語與公眾日常生活、情感體驗以及人生意義相連接,建構家國想象共同體。
在物理空間的呈現上,粵北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在本地文化廣場、學校、監獄、工廠扎根,如樂昌監獄便設有花鼓戲非遺活動中心。此外,還在諸多村落、眾多少數民族間進行演出,奠定了各村村民間的情感基礎。
2.增智賦能,強化本土文化社會支持網絡
民俗文化活動的長期開展不能僅依托村民自發的力量,更需要各類行政組織、文化人才的參與,從而聚合本土人才。因此,民俗活動與新鄉賢等文化精英的參與密不可分,民俗活動既離不開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又要扎根于鄉村社會的“文化網絡”,“村長大戲臺”“鄉賢戲臺說”就是典型的例證。杜贊奇指出,鄉村文化精英權威或權力主要來自鄉村社會的“文化網絡”,民俗為治理儲備了大量的文化精英[1]。
此外,以樂昌文化館為代表的政府單位還設立了諸多文化志愿者崗位,志愿者參與文化傳播、思政教育、秩序維穩等工作,從非正式運作角度為政府治理提供強有力的幫助。而本地村民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優勢,在民俗文化活動中往往親切感、歸屬感較強,參與感、自我認同感較高,在與其他村民的互動中創造出以價值情感為紐帶的象征秩序空間。
3.提供精神動力,本土弱勢群體汲取文化力量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紛繁復雜,手機等傳播媒介迅速發展。但部分鄉村老人因自身觀念封閉、社會觀念陳舊,逐漸成為數字弱勢群體。相比之下,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傳播與時俱進的時代信息,是一種易于接近和理解的文化傳播媒介。78%的調查對象認為民俗文化傳播風格很符合老年人偏好(如喜慶、懷舊、有年代感等),51%的人認為民俗文化傳播經常給老年人科普時事熱點、社會現狀,更有78%的人認為老年人非常喜歡民俗文化,在參與民俗文化活動后會感覺心情愉悅,這些貼近老年人的傳播風格,方便本土弱勢群體打破傳播屏障,汲取文化力量。
民俗活動多采用傳統線下參與的形式,民眾可隨時隨地觀看或參與演出,在集體活動氛圍中體悟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此過程中了解文化隨著時代發展,內涵不斷豐富延伸的生動過程,彌補了數字弱勢群體不能通過新興媒介了解新時代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不足,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持。
4.以文啟智,助力本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民俗文化作為鄉村形象的載體、文化輸出的渠道,在社會、經濟等方面深度嵌入鄉村治理體系,其呈現形式、表達形式也更關照當地群體,因此能夠有效喚醒村民認同,奠定鄉村治理的情感基礎。內含的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基因,為鄉村的文化產業興旺提供智識資源、為生態宜居提供地方經驗、為有效治理提供貼近民心的策略。韶關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丁瑞玲在訪談中提出,樂昌市會定期舉行黃金奈李的推銷活動及推廣茶文化,八月份又推出紅色旅游路線,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元素開展紅色旅游和摘水果活動。
鄉村振興背景下文旅融合也帶動了經濟持續發展,各種本土文化品牌相繼亮相,為鄉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城鄉經濟與文化發展差距,以文啟智、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1.筑基搭臺,協助公共政策與政治觀念傳播
民俗文化發展至今,蘊含豐富的時代文化與時代精神,優秀民俗文化以節目為載體、以活動為渠道、以儀式為空間,傳播象征性政治符號、喚醒政治記憶、設置政治議題并建構媒介情境,具備輸出時政文化、解讀新近政策的重要功能。樂昌花鼓戲女主角介紹,樂昌在“送戲下鄉”民俗活動中用都昌鼓書傳播文藝經典、健康觀念等。
民俗通俗化的語言表達和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能夠解構宏大的政治傳播話語,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情境化、情感化的語言體系構建能打破傳統“硬宣傳”模式,借助滲透性傳播輸出易于接受的政治話語。民俗還協助政府落實相關舉措,在政府認同的基礎上推動治理實踐,如“非遺校園游”滿足了“雙減”政策下的課外活動需求[2]。
2.價值規訓,塑造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價值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在民俗相關活動中得以情境化、直觀化、豐富化地表達和傳播。其中,以紅色故事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傳遞嚴肅、正統的價值觀,以本土民間信仰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則以真善美為尺度,引導價值判斷,以尊崇和禁忌來約束或鼓勵村民行為。
3.建構形象,推動決策優化與自我監督
民俗有利于推動政府決策優化。一是民俗作為法律制定的依據。從歷時性角度而言,“法律是對民俗傳統文化的提煉和升華,扎根于傳統文化而高于傳統文化。”(F1,女,35歲)。二是民俗能促進政府做出有利于民的決策。民眾自發演繹的民俗節目往往反映了最真實的民情、最真切的底層需要。三是民俗具有協調鄉村矛盾的隱性特征。包括提升村民文化水平以協調城鄉素質差距、聯結多方少數民族以減少文化沖突、規避或糾正部分村民對政府的不當認知等等,紓解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
民俗更是政府實行自我監督、維系群眾關系的重要工具。它的創作和表達或隱或顯地批評不作為、貪污腐敗等行為,推動輿論監督,推進廉政建設,暢通“官與民”之間的溝通渠道,推進政治認同構建。
4.情感補償,喚醒紅色記憶,增強社交歸屬
民俗活動以風趣幽默、簡單易學的特性得到了老年群體的青睞,有利于老年人實現認同構建與情感補償,在傳承紅色文化與精神的同時實現人本關懷。如花鼓戲的創作、展演過程中較大程度地融入長者生活,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體驗,有助于滿足其健康需求,并以滲透性的方式喚醒、激活了長者心中的紅色記憶。
參與民俗日常性活動能加強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滿足長者的正向情緒需求與基本社交需求。老一輩隨著年齡增長、記憶衰退,孤獨感、脫離感增強,而在民俗文化參與過程中重溫親切的回憶,在熟悉的“主場”中嘗試進行話語表達,獲得了歷史使命感、社會參與感、地域歸屬感。如花鼓戲紅色劇目《老兩口讀毛選》復現了一段老年村民共同享有的紅色記憶,在鄉村舞臺中頗受歡迎。
推動優秀民俗文化既向內扎根,又向外延伸,通過雙向傳播推動鄉村文化治理,以“文化治理”推動“鄉村現代化之治”。
1.通過完善文化設施、鼓勵身體傳播等措施,牢固村民對民俗文化的在場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6年R22產量分別為49.22、44.96、40.62、40.73萬t,產能利用率60%。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制冷劑市場供給大于需求,希望減少制冷劑使用量,提高產能利用率的同時保護環境。
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民俗文化傳播的物質基礎,政府應加強開發和整合實體性文化資源,將其納入政府文化宣傳規劃中,使其轉化為治理資本。提升鄉村文化生活的基礎設施利用率,打造各類紅色文化活動的適地化公共空間,解決場地缺失、場地閑置等問題,為民眾自主創作、自發參與的民俗活動提供資金、技術、場地支持,推動全時全域全民化的紅色民俗文化傳播體系建構。同時,政府可通過推廣“多村落、多民族互嵌式交流活動”,塑造高質量的“鄉村紅色文化論壇”,重視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相互聯結的“身體”傳播要素,使民眾在真實在場的交流和感受中加強情感溝通。
2.以數字化傳播手段讓優秀民俗文化走得更遠,為更多的人認識、熟知和參與
立足鄉村本性,構建本土數字文化一站式平臺,使用數字化展板、“民俗+黨建”、文化產業、數字口述史、影像、微課等多種方式立體地展現和推廣鄉村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鄉村大地上既“站得穩”又“走得遠”。利用網絡平臺、社交媒體開展線上互動,提升民俗文化的理解力。構建鄉村民俗活動品牌,通過直播互動等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培育鄉村文旅發展潛力,可聯合多村落共同舉辦活動,以民俗活動帶動整片村落紅色基因“活”起來,講好鄉村文化故事,構建本土治理特色形象。善于利用宣傳欄、融媒體等渠道,在鄉村文化宣傳中突出地方特色,吸引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治理,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
相關部門既要做好優質傳統民俗文化的傳輸主導工作,做到“導向化傳播”,又要發揮鄉賢、意見領袖、民俗自組織等多方主體協同共建的積極性,構建鄉村文化治理組織體系,通過實現“共識化傳播”完善鄉村治理的文化繁榮機制,構建鄉村文明新體系,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現代化治理格局[3]。
1.推進意見共商,構建精神文明建設新載體
首先,相關管理部門應專注提升民俗節目藝術質量,咨詢多方創作者如民間社會團體、愛好者、文化精英組織的意見,把關民俗文化傳播內容質量,最大化還原并輸出文化內涵,營造積極健康的村落文化氛圍。
其次,擴大傳播范圍,以中華傳統民俗的表演方式和線上線下活動,促進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倡對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針對某一主題鼓勵各群體進行交流與討論,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平臺和載體,促使政治認知多維度涵化。
2.優化治理結構,完善意識形態介入機制
政府應提升民眾的認知和情感水平,從而推動民眾行為涵化。引導民眾關注特定活動與事件,深化民眾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同時,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鼓勵鄉賢等具有號召力的人物參與民俗傳播,激發更多民眾對意見領袖的行為進行模仿,參與到民俗活動演出和傳播中,實現民風教化與精神內化。提升民眾利益和情感認同,鼓勵民俗節目中多元價值的呈現和多方情感的互動,扎根鄉村本土和實踐生活,將民俗文化與公眾日常生活、情感體驗、人生意義與主流文化、主流價值相聯結。
3.激發社會響應,強化本土文化治理自組織建設
培育公共文化體驗,實質上就是激發公眾的公共意識,將民俗文化傳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應始終以公共文化為對象,挖掘民俗文化中所孕育的公共價值、倫理道德、責任意識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深民眾對社會責任和公共精神的情感體驗,從而推動形成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一致的基層文化治理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鄉村之治需不斷深入挖掘新的思路與方法。民俗文化以適地性、工具性媒介特征深度參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具有激發本土文化認同、輔助柔性治理等多種功能。以文化傳播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一是要注重物質基礎建設與數字化傳播手段,二是要聯動多方主體,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現代化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