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江
(克拉瑪依市融媒體中心,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電視專題節目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集中性,其主要是指以多種題材為表現中心的電視節目,包含文化、藝術、科學、教育、人物等內容。同時,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報道、評論、訪問、綜合等。在內容上,電視專題節目具有真實性,一般以某種中心主題為核心內容。在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電視專題節目受到了廣泛關注,應在內容選擇和深度上進一步提升。因此,應加強電視專題節目的編輯與策劃,充分發揮效能,推動電視專題節目高質量、可持續化發展。
對目前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專題節目本身已經形成了固有的特征,專題節目更多的是采用直線傳播的方式來傳遞節目信息,與傳統的媒體報紙、期刊進行對比,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的受眾而言,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選擇自己喜愛的專題節目,而且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電視專題節目在制作和播放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科學技術的支持,這樣就可以進一步增強專題節目的時效性,滿足人們對于節目內容和節目呈現形式的多樣化需求,提高節目的質量和播放效率。
電視專題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會需要各種各樣的節目素材,但是基本上都是新聞評論和調查等相關內容。評論性的電視專題節目主要是利用點評各類新聞的形式來提高節目的關注度,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評論性電視專題節目一般都是從事情發生的實際角度出發,提高事件本身在受眾心中的影響力,而調查類型的電視專題節目,則是利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從而讓傳播的內容更加真實合理,保障新聞內容的準確性。
電視專題節目在進行編輯制作的時候,會針對內容等有明確的限制要求,這些限制要求對于專題節目而言,也給予了充分的科學指導。如果從節目形式進行分析會發現,電視專題節目與新聞節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電視專題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與新聞節目一樣,要保證內容的真實可靠,并且在講述新聞內容的時候要保持一定的客觀性,節目制作更要從事實出發,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同時,電視專題節目對于節目內容中出現的人物、事件等也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在制作節目的時候要具備正確的制作觀念,這才是提高節目制作成功率的關鍵,還需要具備專業的職業素養,不斷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制作人員也要清楚整個新聞事件的要點,這樣才能呈現更好的節目效果。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電視專題節目在制作手段以及制作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如今,電視編輯數字化制作系統已經在電視專題節目編輯的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一些新開發出來的編輯軟件以及非編輯板卡技術等也為節目制作人員的工作帶來了便利,但是在應用這些軟件的時候,也對制作人員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電視專題節目的制作人員要不斷積累節目的制作經驗,定期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尤其是計算機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職業競爭力,增強軟件編輯的能力,從而提升電視專題節目編輯水平,滿足人們對專題節目質量的要求。
在進行電視專題節目編輯工作中,文字編輯至關重要。一般來說,電視專題節目文字編輯內容應與視頻、圖片相結合,并且內容應與其呼應,相比傳統文字稿而言,更具專業性和完整性。同時,在電視專題節目所呈現的圖片或視頻內容已經包含了大量信息內容,而文字編輯則是對其進一步補充、說明、解說,使電視專題節目內容更加專業化和完善[1]。此外,電視專題節目的文字內容大多數篇幅較短,要想充分發揮作用,并且達到良好效果,在文字編輯工作時,需要使文字內容干練精簡、通順流暢,且需要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聯想能力、感染能力、共情能力等。
在電視專題節目編輯工作中,解說應用也至關重要。電視解說可以對節目中呈現的畫面或視頻內容解釋說明,一般來說,觀眾在觀看節目時,雖然可以從中獲得相應的信息,但并不會對所呈現的內容深入理解并形成情感共鳴,而解說能夠對所呈現的節目內容進一步補充與輔助,使觀眾充分了解電視節目所要傳達的內容與思想感情。例如,在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電視專題節目中,解說環節尤為重要,通過解說可以使觀眾更加充分了解專業性電視專題節目中所表達的內容。在實際解說環節中,解說內容需要精準、簡明、符合實際,同時在解說過程中,還應避免視頻或圖像內容表達過度重復等問題。除了解說工作,還需要注重邏輯性和連貫性,確保觀眾在觀看節目時思路清晰、理清內容[2]。此外,專題節目的解說環節還可以收取現場同期聲,達到更加同步、真實的解說效果,做到解說內容與展示內容的完全呼應。從電視解說現狀來看,當今觀眾更傾向于同期聲解說,此方式更能打動觀眾,實現情感共鳴。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期聲解說時,應選擇專業人士解說,達到更加良好的電視專題節目效果。
畫面是電視專題節目中最主要、最直觀的內容呈現方式,是電視專題節目編輯工作的核心內容。從某種角度來說,電視專題節目畫面編輯工作能夠直接影響節目的質量、效果及收視率[3]。例如,在以美食類為專題的電視節目中,所呈現的畫面應具一定的藝術性、觀賞性,并且通過不同角度呈現食材的特點和魅力,使觀眾通過畫面感受到菜品的色、香、味,令人食指大動,并且通過畫面感受到菜品呈現所帶來的煙火氣和生活氣。又如公益類專題節目中,通過畫面將捐助對象的處境、環境一一呈現出來,并通過細節特寫,進一步引發人們的共情與共鳴,感同身受,使觀眾獻出愛心或投入到公益事業中。這樣一來能夠充分達到專題節目所要實現或表達的節目效果,進一步提升專題節目的影響力。
在電視專題節目編輯工作中,由于拍攝內容、要求、素材情況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不同題材節目的編輯工作也有所不同。結構編輯一般有時間線索、空間線索、主題表現式、集納式、平行對照式,以及傳統故事類的結構變異形式。時間線索方式,主要是從時間角度對節目內容加以闡述,并且該方式簡潔明了;空間線索方式,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對空間順序進行合理排列、規劃并與節目內容保持一致;主題表現形式,是在進行結構編輯時,應先確立主題,再根據主題內容確定節目內容,該表達方式具有主題突出、邏輯,清晰等特點,能夠確保觀眾更加深入了解節目內容,同時便于節目整體編輯,達到良好節目效果;集納表現形式一般將電視專題節目劃分成不同內容的模塊,從多角度對節目內容加以闡述,并通過明確主題對各部分內容加以串聯,并從不同角度再次對節目主題加以闡述;平行對照式主要是利用兩個對立且具有關聯的事件做出相關闡述,并對兩個事件中的矛盾點和關聯點進行對比分析,最后明確主題內容;傳統故事則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增強節目內容的可觀賞性,并且通過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提升節目效果,使節目整體呈現得更加生動、形象。
在電視專題節目整體編輯工作中,背景音樂編輯能夠起到烘托氣氛、遞進節目內容、提升共情感,凸顯主題等作用,使電視專題節目達到良好的節目效果,使觀眾與節目內容產生情感共鳴[4]。例如,在某紀錄專題節目內容中,通過合理編輯及使用背景音樂,能進一步烘托節目氣氛,使內容此起彼伏,情緒遞進明顯,這樣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并起到一定沉浸效果,仿佛觀眾自身置于節目之中。在音樂編輯中還要注意,所選用的音樂素材需要與節目內容保持一致或匹配,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音樂的作用,提升電視專題節目的質量。
在電視專題節目策劃工作中,明確觀眾定位至關重要。從某種角度來說,對節目觀眾進行精準定位能夠直接提升電視專題節目的質量、收視率、節目效果等[5]。在當今融媒體時代,觀眾群體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等特點,這便對電視節目策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各電視專題節目為進一步提升節目收視率和吸引力,增強節目的可觀賞性,逐漸根據觀眾的觀賞需求和偏好設置對應的專題內容,且每個專題內容都可以對應不同的觀眾群體,對其精準定位。從某種角度來說,觀眾的不同需求和喜好是專題節目的設計靈感來源,如果觀眾定位明確,電視專題節目便可根據觀眾的不同需求和喜好設計不同的專題節目內容,增強節目的吸引力,進而達到良好的收視效果。反之,如果電視專題節目觀眾定位不明顯,就會導致專題節目在策劃時缺乏方向和思路,同時所呈現的節目內容也無法滿足觀眾的喜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進而影響節目整體效果。在明確觀眾群體定位工作中,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開展。
第一,在明確觀眾定位時,需要了解觀眾群體的各方面條件,如文化水平、社會經驗、認知能力等,并以此為依據進一步設計節目的風格、內容、深度,確保節目最后呈現的內容符合觀眾口味,與其認知能力、水平等相符合。
第二,為確保節目更具針對性,在進行專題節目策劃時,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觀眾的生活節奏、作息時間等,一般來說,節目播出的時間段、內容、風格由觀眾的作息時間決定。例如,針對普通受眾群體的電視專題節目,需要具備較強的親近力和感染力,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氣息和煙火氣,這樣才能進一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強節目的吸引力,使節目播出取得較高的收視率和節目效果。對于其他群體,則可根據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節目內容,并選擇在不同時間段播出。但是就目前來看,網絡電視發展迅速,節目內容已經不受時間段影響,觀眾可以隨時根據自己喜好選擇相關專題節目內容,因此專題節目在策劃時應把重心放在節目內容、結構上。
第三,專題節目除了要符合觀眾的需求和偏好外,還需要進一步滿足觀眾的不同訴求。專題節目應對受眾群體所具備的知識面以及社會經驗、生活經驗進行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例如,對于面向受眾的專題節目,應為其提供更多的社會現實;針對女性群體則需要更加傾向于情感共鳴;針對學生群體則應為其提供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科學知識。通過對觀眾群體的精準定位,并為其提供合適的內容,進一步提升節目收視率和社會影響力。
在電視專題節目策劃工作中,節目題材策劃工作至關重要,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題材策劃時,策劃者要緊跟時代腳步,具有敏感的信息洞察能力,充分挖掘時代熱點。二是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對于社會熱點、輿論輿情,觀眾可在各自媒體平臺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電視專題節目與影視媒體平臺之間具有統一性和對立性[6]。一般來說,不同類型的媒體平臺在策劃節目內容時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在編輯或選擇節目內容時,電視專題節目與媒體平臺,一般都會選擇社會影響力較高或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內容,但是二者之間具有不同的側重點,電視專題節目一般側重于熱點內容的社會影響力、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而對于人物的背景故事、內容情況、輿論情況則通過自媒體平臺加強傳播和發酵。此外,電視專題節目與各自媒體平臺對同一事物所呈現的方式、角度、立場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電視專題節目更傾向于對人物、事件的分析,并通過報道、記錄等方式為觀眾呈現更加真實、有效的內容,觀眾可以通過專題節目了解事件的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而網絡媒體平臺雖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但所呈現的熱點內容并非完全真實,可能存在造謠、傳謠導致事件發酵的情況。不同類型的電視主題所呈現的題材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省級及以上的電視臺所呈現的內容大多以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典型事例內容為主,而地方電視臺一般傾向于地方傳統文化,地方故事、人物的傳播,充分體現地方文化特色。
在電視專題節目策劃過程中,應注重節目內容和方向的創新。相比其他電視節目或媒體平臺,電視專題節目具有一定的底氣和資本,但是隨著自媒體平臺的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在信息時代下,電視逐漸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取代,電視節目因而呈現衰退趨勢。因此,電視專題節目應根據人們的瀏覽習慣、使用習慣進行創新,例如,電視專題節目可在移動終端上開發不同的軟件,或與自媒體平臺有機融合,確保人們能夠通過任何方式或平臺瀏覽電視專題節目內容。目前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以老年群體為主,因此可針對老年群體創新節目內容,根據老年人的觀看偏好設計相應的節目內容[7]。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下,電視專題節目編輯與策劃,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完善和創新。在節目內容編輯工作時,具體可從文字、畫面、解說、結構、音樂等方面進行編輯,使內容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引發共鳴。在節目策劃過程中,應明確觀眾定位,根據觀眾群體類型策劃不同的節目內容、播放時段,并進一步滿足觀眾的需求。同時,節目策劃要保持創新思路,融會貫通,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節目效果,推動電視專題節目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