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戰和
癌癥是怎么得的?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眾所周知,大多數癌癥的發病原因還沒有明確,但一個基本共識是,癌癥發病不是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謂多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內因)、環境因素(外因),而環境因素泛指各種外因,又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等。
癌癥與飲食有著怎樣的關系?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致癌物的等級劃分情況。
1類致癌物:對人確定致癌。
2A類致癌物:對人很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2B類致癌物:對人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并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但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怎樣的吃法最容易致癌?
1.吸煙喝酒,錯上加錯
煙、酒均為1類致癌物。煙草中含有上千種有害化學物質,其中能直接引起癌癥的就有幾十種。吸煙是肺癌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這已經被大量的研究和事實所證明。吸煙還會增加患口腔咽喉癌、食管癌、胃癌等多種癌癥的風險。二手煙的危害同樣不能忽視。研究顯示,吸煙者的家人得癌癥的概率更高,其中受害最大的是兒童。
喝酒同樣增加患癌癥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癌癥監控報告,指出“要重視飲食,關注酒精在致癌中的作用”,告誡人們酒可能會致癌。研究表明,長期酗酒主要與肝癌、食管癌、胃癌、口腔癌及咽喉癌等有很大的關系。
2.無肉不歡,“歡”出癌癥
紅肉(攝入)為2A類致癌物;加工肉類(攝入)為1類致癌物。
紅肉是營養學上的一個名詞,是從肉的顏色上來說的,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出紅色的肉,具體來說有牛肉、羊肉等,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肉是紅肉,含有很高的飽和脂肪。與之相對應的是白肉,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做熟之前呈現出來的顏色通常是淺色(白色)的肉類,比如雞、鴨、鵝肉,魚、蝦、貝、蟹等非哺乳動物的肉。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癌癥研究機構將紅肉歸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嗜食紅肉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但這并不是說不能吃紅肉,紅肉富含礦物質尤其是鐵元素,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12等。紅肉可以吃,但要控制攝入量,不要嗜食。
什么是加工肉?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指的是經過加工的肉,具體來說就是經過鹽腌、風干、發酵、煙熏或其他處理,用以提升口感或延長保存時間的肉類,比如香腸、火腿、臘肉等。
在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中,加工肉類(攝入)被歸在1類致癌物清單中。食用加工肉制品可能導致大腸癌,明顯增加患癌風險,建議盡量吃新鮮肉。偶爾吃一點加工肉,通常問題也不會太大,但要知道,致癌沒有所謂安全劑量,只是概率大小不同罷了,能少吃盡量少吃。
3.炸烤腌咸,“香”出癌癥
燒烤熏制食品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化學物質如苯并芘為1類致癌物;咸魚 為1類致癌物;油炸、高溫排放為2A類致癌物;腌菜為2B類致癌物。
烤食很流行,滿大街都是烤魚店、烤肉店,香味誘人;以油條為代表的油炸類食品是早餐的標配之一;腌制食物更是受到很多人的青睞。這些食物偶爾吃一下也許問題不大,但建議能不吃盡量不吃、能少吃盡量少吃、不要經常吃。
吃得太咸不只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高鹽飲食還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4.過期霉變,“毒”出癌癥
黃曲霉毒素為1類致癌物。
食物儲存不當或過期,就容易發生霉變,這類霉變過期食物中含某些真菌及其代謝物,如黃曲霉毒素,能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并促進亞硝胺的合成,增加患癌風險,如肝癌。
5.燙飲燙食,“燙”出癌癥
燙飲,即65℃以上的熱飲(飲用),為2A類致癌物。燙食。燙飲燙食即超過65℃以上的食物,容易燙傷食管黏膜,一旦形成習慣,食管黏膜反復受損傷刺激,易導致慢性食管炎,最終會增加患食管癌等疾病的風險。
6.喜食檳榔,“嚼”出癌癥
檳榔果(含煙草或含煙草的檳榔嚼塊)為1類致癌物。
有些地方的居民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將檳榔列為1類致癌物。檳榔為什么會致癌?由于檳榔較硬,咀嚼過程中可能會機械性地損傷口腔黏膜,這種損傷累積下來,時間一長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這是一種癌前病變,有可能轉變為口腔癌;同時,檳榔里的某些化學物質經咀嚼后,可能會形成亞硝基(一種明確的致癌化合物)。
7.不良飲食習慣,“慣”出癌癥
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重要的致癌危險因素。
有的人吃東西狼吞虎咽、暴飲暴食,不細嚼慢咽,有可能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癥增生病變,而且消化吸收不良,長期吃得過飽也增加胃腸負擔,腸胃功能容易失調。加上飲食不規律,三餐不定時,餓一餐飽一餐或吃得過飽,食管和胃長期飽受摧殘,同樣有更高的患癌概率。
“民以食為天。”吃得正確,可能防癌;吃得不對,可能致癌。從今天開始,大家一起來注意飲食習慣吧。防癌從細節著手,盡管科學飲食不能保證肯定不得癌,但可以幫助我們降低患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