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孩子進入少年期后,親子沖突在所難免,為了讓親子沖突變得風輕云淡,需要親子雙方的共同努力。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做才好呢?
重在理解孩子
少年正值心理斷乳的初期,也叫第二反抗期。這一時期是孩子由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心理上存在成熟與幼稚、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因而,這一時期是心理發展“多事的季節”,容易出現極端行為。再有,父母對孩子缺乏理解,彼此關系的不平等和價值觀的沖突,往往又會加劇少年的“叛逆”,也會導致極端行為。
因此,對孩子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對少年期孩子的心理特點,父母應該有個基本的了解。即便沒有機會專業學習,也可以通過回想自己的年少時節來理解孩子。有了對孩子的理解,必然有助于避免與孩子硬碰硬,從而化解親子沖突,避免激惹孩子的沖動行為,避免引發惡性事件。
講究互動技巧
一是耐心傾聽。盡管親子沖突難避免,可父母到底是孩子的精神依靠。如果蒙受父母輕率地錯判,孩子會很敏感。所以,孩子出現問題后,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責,而是傾聽,耐心傾聽孩子訴說事情的原委,以免誤判,引起激惹。
二是心理換位。父母應設身處地從孩子所處的位置和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問題,經常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孩子此時此地的心理活動了。
三是平等相處。親子互動中,家長把自己擺在跟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相待,孩子是很歡迎成人這位朋友的。
四是增進溝通。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父母應少一些居高臨下的訓誡,多一些平等相容的溝通,孩子是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導的。
五是選好溝通時機。親子互動要選擇恰當時機。比如,錯過孩子情緒激動的高峰,等孩子情緒平靜時;錯過回家路上或剛進家門等時間,等晚上安靜的時刻;錯過公開的場合和嘈雜的環境,找個僻靜之處,再比如,也是最重要的,錯過自己情緒煩亂的情境,一定要等自己心緒平靜的時候。
最后是加強平時鍛煉。當然,提醒父母講究技巧,絕不是說孩子批評不得,但是,不要平時對孩子寵溺,一旦孩子出了問題就魯莽暴躁。我們應該在家庭教育中,借助恰當的批評等方式,磨煉孩子的承受能力,鍛煉孩子的抗挫折力和抗激惹力,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平時就要注意這方面的鍛煉,孩子才能容易接受規勸和批評,避免發生親子沖突。
作為孩子應該怎么做才好呢?
正確認識自己的叛逆
作為正在長大的孩子,我們不能以叛逆來拒絕父母給我們的人生扶助,更不必以叛逆來追求盲目的獨立。當我們和父母出現沖突時,不要總是把真理劃歸自己,把不是推給父母。父母風雨兼程、坎坷一路的人生歷程,是一部厚厚的書,那里面有我們應汲取的最好的精神營養。什么叫長大?長大就是不再任性妄為,長大就是不再盲目地坐享叛逆的滿足,長大就是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句話,叛逆是成長的必由之路,卻并非目的所在。走過叛逆,我們要走向成熟。成熟的標志,是懂得愛和尊重,愛別人,愛自己,愛自己的生命。
學會理解自己的父母
我們應該理解,父母也難免有不足之處。也許父母的意見沒有建設性,也許父母的看法未必都有道理。但是,對于父母善意的指導我們也應尊重。也許,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一個讓他們惦記的孩子,總要千叮嚀萬囑咐,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的這種心情。也許,我們感到父母的說法或做法傷害了我們的自尊,也要理解這正是父母摯愛的一種表現,只不過表現得不當,我們沒有理由用簡單地回擊來傷害父母。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是克制。當我們注意到沖動將要來臨時,應首先克制情緒激動。可以借助一些手段來克制自己,如默念某一警句等。
二是轉移。激情雖然是爆發式的,也有一個發展過程。當我們已處于激動之中,就應及早轉移。比如,家里的事使我們惱火,就趕快上學,轉移了環境,也就轉換了心境,也就避免了和父母發生沖突。
三是宣泄。可以理智性宣泄,比如,對好朋友訴說心中的痛苦,心理壓力宣泄出來了,親子沖突也就風輕云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