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6%。統計數據顯示,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工業生產較快增長,服務業增勢較好。一季度,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市場銷售穩定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升。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327億元,同比增長4.7%。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個百分點;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3%。貨物進出口穩定增長,貿易結構持續優化。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出口5.74萬億元,同比增長4.9%;進口4.43萬億元,同比增長5%。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總的來看,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良好,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較好基礎。
4月12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3月我國進出口金額為5008億美元,同比減少5.1%。其中,出口2796.8億美元,同比增長-7.5%;進口2211.3億美元,同比增長-1.9%。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分析指出:第一,高基數下出口增速回落,產品和目的地結構性轉換。去年3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0.9%,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較高。受此影響,今年3月我國對東盟、美國、歐盟、俄羅斯出口增速回落至-6.3%、-15.9%、-15%、-15.7%。2023年以來,我國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速始終弱于東盟等新興經濟體。從產品結構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增速全面回落。汽車等機電產品增勢較好反映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升級趨勢加強。第二,未來我國外貿有望保持在增長通道。當前,國際環境仍然復雜多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保護主義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新興經濟體對我國出口的替代效應有所顯現,給我國外貿帶來一定挑戰。但也要看到外貿發展的有利因素。一是全球貿易正呈現出趨穩改善跡象。二是我國外貿企業新訂單獲取有所改善。三是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出口目的地呈多元化態勢。同時,國內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有望支撐進口增長。

4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上調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2%,較1月預測值高出0.1個百分點。報告顯示,世界經濟在2024年和2025年將以3.2%的速度增長。具體來看,發達經濟體今年預計將增長1.7%,明年預計將增長1.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預計將增長4.2%,明年也將增長4.2%。
具體來看,IMF預計,美國2024年經濟增速達2.7%,2025年放緩至1.9%。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將有所提速。IMF預計,歐元區2024年經濟增速為0.8%,在2025年回升至1.5%。英國2024年經濟增速為0.5%,并在明年上升至1.5%。IMF維持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預計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4.6%和4.1%。
4月11日,歐洲中央銀行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決定繼續維持三大關鍵利率不變。歐洲央行當天發布公告說,主要再融資利率、邊際借貸利率和存款機制利率將分別維持在4.50%、4.75%和4.00%不變。這是歐洲央行自去年10月以來連續第五次維持利率不變。公告指出,歐元區關鍵利率在必要時間內保持足夠的限制性,將有助于實現2%的中期通脹目標。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4月17日發布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自2月底以來,美國經濟略有增長,物價保持溫和漲勢。報告顯示,自上次“褐皮書”發布以來,美聯儲下屬12個轄區整體經濟活動略有擴張,但有兩個轄區的經濟活動沒有變化。同時,消費者支出總體幾乎沒有增長;制造業活動略有下降,僅有三個轄區的制造業實現增長;住宅建設略有增加,多數轄區房屋銷售有所增長。就業方面,多數轄區就業水平略有上升,勞動力供應有所增加,求職者質量有所提升。物價方面,各轄區物價保持溫和上漲,其中六個轄區能源價格出現溫和上漲。美聯儲每年發布八次“褐皮書”,其是美聯儲貨幣政策例會的重要參考資料。
就在此份“褐皮書”發布前一天,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放棄了之前關于何時可能降息的表態,而是表示由于一系列強于預期的通脹數據,貨幣政策需要更長時間保持緊縮。
據美國媒體4月19日報道,過去一周來,受國內股民持續追捧以及企業財報更新的推動,印度的基準股票指數屢創新高,凸顯了印度經濟強勁發展的勢頭。但與此同時,外國對印直接投資卻沒有像外界預期的那樣大幅增加。
數據顯示,印度2022~2023財年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凈額為280億美元,同比減少27%。2023~2024財年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凈額同比也大幅下降。根據印度科塔克機構股權公司發布的數據,印度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所占份額僅略高于2%,且已降至2019年之前的水平。

印度專家分析指出,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普遍放緩。另外,印度市場監管方面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再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小,這些都使得外國投資者對印度裹足不前。而相對堅挺的印度盧比也降低了印度作為采購中心的吸引力。
4月11日,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公布一項計劃,將借鑒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吸引可再生能源投資的經驗,制定《澳大利亞未來制造法案》(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Act),將向制造業和清潔能源產業投入公共資金,以確保澳在全球清潔能源競賽中的地位。該法案旨在對抗美國2022年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根據《通脹削減法案》,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公司可獲得3700億美元的補貼,這引起了國際恐慌,尤其是在歐洲。
阿爾巴尼斯表示,除了美國和歐盟外,日本、韓國和加拿大同樣在“投資工業基礎、制造能力和經濟主權”,“這不是老式的保護主義或孤立主義——這是新的競爭”。從生產力、政策水平和激勵措施力度來看,澳絕對可以同國際投資展開競爭。
據悉,這項法案的具體內容將在5月公布。雖然阿爾巴尼斯沒有透露具體投資額度,但媒體猜測至少達到180億澳元,支持對象包括可再生氫能、太陽能等。
據美國媒體4月15日報道,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致員工的內部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公司將裁減超過10%的全球員工,以削減成本并提高生產率。
馬斯克在電子郵件中稱,特斯拉的“快速增長”導致了某些領域的角色和工作職能的重復,審視公司的各個方面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率是極其重要的。
根據特斯拉全球員工數量計算,此次裁員影響的員工超過1.4萬人。特斯拉公司電動車今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9%,為近四年來首次季度同比交付量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