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
4月10日,韓國第22屆國會議員選舉落幕,45個政黨爭奪共計300個議席,計票結果顯示執政黨陣營共獲得108個議席,而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及其衛星黨獲得175個議席,如果再加上祖國革新黨、進步黨、新未來等進步左派勢力14個議席,以及由國民力量黨退黨人士組成的改革新黨的議席,在野黨共獲得192個席位,這是韓國1987年引進總統直選制以來,朝野議席差距最大的一次選舉。盡管執政黨這次的慘敗并不會危及總統尹錫悅的政治生命,但是標志著其前兩年執政的失敗,而且對于接下來三年的執政也形成掣肘,對于執政黨在2027年的總統選舉更是不利信號。
韓國國會選舉不僅決定接下來四年韓國國會的主導權歸屬,影響相關政治議程制定,而且通常還是對現任政府的“中期考核”,同時,還會影響接下來的韓國總統選舉。除此之外,本次選舉還有兩個明顯特點。其一,這次選舉是在韓國國內空前分裂狀態下進行的。2022年總統選舉,尹錫悅僅以0.73%的微弱優勢險勝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自那時起,韓國國內的分裂就愈加嚴峻。多次民調顯示,尹錫悅政府的支持率與反對黨的支持率都無法過半,尹錫悅執政近兩年來不僅從未與最大在野黨領導人共商國是,而且頻頻指責后者為“罪犯”,而在野黨也不甘示弱,對于政府提出的議案及人事任命基本全盤否定。
其二,這次選舉還罕見地牽扯了朝野政黨大量個人恩怨與政治斗爭。執政黨一心要把最大在野黨領導人李在明緝拿歸案,在野黨則推動國會通過針對“第一夫人”的特檢法,意欲對其操縱股價等行為展開調查,后被尹錫悅行使否決權推翻。另外,前法務部長曹國此次創建祖國革新黨殺入戰局,有意翻身再起,報復尹錫悅此前因司法體系改革分歧對自己和家人的打壓。
在這種背景下,盡管執政黨使出渾身解數,但是仍然沒能取勝。實際上,執政黨的失敗早在選舉前就露出端倪。數次民調顯示,國民力量黨落后于共同民主黨近10個百分點。45個政黨蜂起競逐席位,以及“事前投票”率史無前例首超30%,均反映出選民對韓國政治現狀和尹錫悅政府執政的不滿。
說到底,執政黨的慘敗不是選舉策略的失敗,而是尹錫悅政府執政沒有得到民眾的認可。選民首先關注的是自身的收入以及生活質量,尹錫悅政府上臺后,韓國經濟低迷,物價高漲,民眾甚至連水果蔬菜都舍不得買。同時,醫療體系改革自今年2月推出后,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反映出政府的無能,更反映出政府不聽取不同意見與一意孤行的執政特點。另外,尹錫悅政府上臺后大搞反共麥卡錫主義,推行檢察高壓政治,打壓在野黨及反對勢力,被韓國民眾批評為“檢察專制體制”,也令民眾的不安全感增加。尹錫悅身邊的人也丑聞不斷,盡管“第一夫人”金建希已經隱身四個月,但是“迪奧包事件”并沒有被民眾遺忘,呼吁對其進行調查的輿論依然高漲。
受選舉結果鼓勵,反對黨與輿論必然加大對尹錫悅政府的批評。同時,尹錫悅政府與執政黨內部也勢必掀起追究責任的大討論,相關保守陣營高層也會刻意與尹錫悅保持距離。此外,尹錫悅迄今已行使了數十次否決權,是歷任韓國總統里行使否決權最多的。按照規定,總統否決后的相關提案再送回國會只要獲得三分之二的投票仍能獲得通過,此次反對黨陣營贏得192席,如果再加上執政黨內極少數“反叛者”,將會使得尹錫悅以后的否決權失去意義。尹錫悅政府接下來三年的執政更難有起色,除非反對黨內部出現重大問題,否則反對黨贏得下屆總統選舉的概率大為上升。

2024年4月11日,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韓東勛發表講話,針對國會換屆選舉中執政黨慘敗深深道歉,并宣布辭去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一職。
此次選舉給尹錫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敲響了警鐘,但是期望其對外政策進行較大調整并不現實。其一,國會對總統外交政策議程的影響微乎其微,尹錫悅政府通過《印太戰略》以及《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等,其對外戰略與政策已經確定,不大可能因為一次選舉而改變。其二,美國拜登政府對華打壓的戰略不會改變,織密關鍵盟友與伙伴關系的網格化是其對華打壓的重要手段,其中,韓國無論是地緣位置還是經濟和科技實力都是拜登政府拉攏的重要對象,而這又契合了尹錫悅政府所謂的“全球樞紐國家”地位的目標。
按照慣例,國會選舉之后必然會對相關人事進行調整,尤其是執政黨領導層高層以及負責經濟與安全的相關高官。4月11日韓國國務總理、總統府秘書室長、政策室長以及首席秘書等多人請辭。尹錫悅政府在外交上尤其是對華政策上也會進行一定的調整。一方面,尹錫悅政府對華政策遲遲沒有突破,受到在野黨與輿論批評;另一方面,尹錫悅政府在已經強化與美西方關系的背景下,也希望一定程度上緩和與中國的關系。最近韓國外交部表示,今年5月將在韓國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尹錫悅政府試圖借屆時中國領導人出席之際改善對華關系。
當前,制約中韓關系發展主要有兩大障礙。其一,尹錫悅政府從2022年5月執政起,肆無忌憚地介入臺灣問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共計12次談及臺灣問題,其中尹錫悅本人就有七次,包括訪美訪歐期間、美日韓三方會晤時,以及接受專訪時。其二,主動推動美日韓合作加強對中國的施壓。2023年8月17日美日韓舉行專門的戴維營峰會是三邊合作在機制建設上逐漸成熟的重要標志。雖然表面上三方主要針對朝鮮核導問題,推進軍事情報共享和加強聯合軍演等,但針對中國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峰會發布的“戴維營精神”聯合聲明開頭先講中國南海與臺灣,然后才講朝鮮半島。此外,還對涉疆、涉港等問題指手畫腳,操縱媒體妖魔化中國。
雖然期待尹錫悅政府在國會選舉后從根本上改變對華政策不太可能,但這畢竟也是一個推動其改善對華關系的契機,只是能否改善還要取決于尹錫悅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釋放誠意。如果一方面緊跟美國對華打壓,另一方面又幻想僅僅通過展現姿態就能改善對華關系,當然難以實現。中韓關系持續走低,損害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韓國的利益,勢必遭到韓國反對黨與韓國民眾的反對。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