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松

2024年3月31日,土耳其地方選舉初步結果出來后,成功連任的伊斯坦布爾市長伊馬姆奧盧向其支持者揮手致意。
3月31日,土耳其舉行五年一度的地方選舉,包括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正發黨)、主要反對黨共和人民黨在內的34個政黨參選。該選舉通過直選產生全國各市、縣(區)、鎮(街道)的行政長官,其中,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等30個大城市的市長職位歸屬最受關注。4月1日,土耳其最高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計票結果顯示,共和人民黨得票率為37.74%,共贏得全國81個省中的35省;正發黨得票率為35.49%,共贏得24省,遠不如上屆地方選舉時的40省及2014年的53省。這也是自2004年正發黨參加地方選舉以來,總票數首次落后于共和人民黨。此外,反對黨還在安卡拉、伊斯坦布爾、伊茲密爾、布爾薩和安塔利亞這五個土耳其最大城市的市長選舉中擊敗執政黨。正因如此,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選后稱將“深刻自我檢討”,并表示“這對我們來說不是結束,而是一個轉折點”。此次選舉結果被輿論普遍視為埃爾多安及正發黨執掌土耳其20余年來的“最慘重失敗”。
事實上,正發黨在本屆地方選舉中的失利早已有跡可循,近些年土耳其持續的經濟衰退與高企的通貨膨脹恐怕是造成如今局面的根本原因。
與總統選舉更關注“宏大敘事”相比,地方選舉關注的議題更為“接地氣”,經濟與民生往往是民眾投票時的主要考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解釋為何正發黨能在經濟下行背景下贏得2023年總統選舉,卻在僅十個月之后的地方選舉中直面如此窘境。2018年8月,土陷入貨幣危機,其誘因是美國提高土鋼鐵和鋁產品的進口關稅,這導致土本幣里拉對美元匯率暴跌,進而造成該國日常消費品和能源價格大漲,當年土經濟增長率僅為2.6%。土政府近些年為消除通脹、提振經濟作出諸多努力,但效果不彰。2022年以來,土通脹率一直在高位運行,當年10月其通脹率高達85.51%,至2023年8月該數據仍接近60%,這導致普通家庭愈發難以維持生計,“消費降級”成為新常態,民眾不滿情緒日益累積。因此,有大量輿論認為土選民試圖通過此次地方選舉來“懲罰”正發黨。
與此同時,共和人民黨與正發黨在土耳其政治版圖重構過程中日益勢均力敵。在2019年的地方選舉中,共和人民黨不斷“攻城略地”,斬獲土最主要的十座大城市中七座的市長之職,甚至將正發黨連續掌權25年的伊斯坦布爾收入囊中。此后,土政黨政治博弈與央地關系產生交織并形成錯位競爭的格局。自埃爾多安在2023年再度贏得總統選舉以來,這種錯位競爭不斷加劇。近些年,土在事實上已形成正發黨執掌中央政權、共和人民黨在地方與之分庭抗禮的復合博弈態勢,這也進一步推動共和人民黨在本屆地方選舉中越戰越勇,不僅守住了“基本盤”,甚至奪走正發黨在黑海沿岸和安納托利亞中部等地的諸多傳統據點。
“總統寶座”的有力挑戰者
從正發黨在上屆地方選舉中面臨共和人民黨的來勢洶洶,到在本屆地方選舉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敗局,已可勾勒出共和人民黨在地方政權上穩打穩扎,從容謀劃以贏得2028年總統選舉的選戰“路線圖”。本屆地方選舉一方面令伊斯坦布爾市長伊馬姆奧盧成為共和人民黨的“明日之星”,另一方面則使埃爾多安的政治布局及其個人政治前途走向充滿懸念。
埃爾多安曾稱:“誰贏得伊斯坦布爾,誰就贏得了土耳其。”這一判斷既來自他與伊斯坦布爾的特殊情感,更來自該城市在土耳其的特殊地位。埃爾多安出生于伊斯坦布爾,上世紀90年代還曾出任該市市長。伊斯坦布爾曾是奧斯曼帝國都城,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后,它仍在該國政治與經濟版圖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此,伊馬姆奧盧早在五年前競選伊斯坦布爾市長并與前總理耶爾德勒姆對壘時,便令正發黨嚴陣以待。在得知兩人票數僅差距約2.5萬票時,土政府表示需“重新計票”,結果兩者仍相差1.4萬余票,于是土政府又表示需“重新選舉”,但伊馬姆奧盧仍舊當選。在本屆地方選舉中,伊馬姆奧盧以超過半數的得票率成功連任。
埃爾多安曾公開表示本屆地方選舉是他的“最后一次選舉”。按照土現行憲法規定,埃爾多安的本屆總統任期將至2028年結束且無法再度連任。正發黨在本屆地方選舉中,特別是在具有關鍵地位的伊斯坦布爾的慘敗,打亂了埃爾多安的政治布局。勝選的伊馬姆奧盧被視為共和人民黨“下一屆總統選舉反對黨陣營的自然候選人”,而正發黨能否推出與之匹敵的候選人仍有待觀察。本屆地方選舉使共和人民黨與正發黨以不同心態擘畫著“后埃爾多安時代”的政治圖景。
自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來,國父凱末爾便高舉世俗主義旗幟,對宗教在共和國中扮演的角色采取審慎態度。共和人民黨秉持凱末爾的立國理想,在土政治中被視為中左翼和世俗主義的代表。正發黨則脫胎于被取締的繁榮黨、美德黨等伊斯蘭主義政黨,在土政治中被視為保守宗教政治勢力的代表。作為土地方選舉中一對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正發黨與共和人民黨勢力的此消彼長,引發人們對土宗教與世俗之爭的結構性反思。
自2002年起,正發黨長期處于土耳其執政黨地位。經過多年深耕,正發黨重塑了土政黨制度和政治生態。它不僅深度改變了長期以來土文官政府和軍人政府輪流執政的局面——甚至以平息2016年7月的未遂政變為契機對被稱為“捍衛世俗主義的最后堡壘”的土軍隊進行改造,而且還在2017年將國家政體由內閣制改為總統制,從而確保了正發黨的主導地位。正發黨的“埃爾多安主義”強調實踐傳統價值觀和新奧斯曼主義,但近些年土經濟的巨大困境對正發黨政府的內外行為形成巨大牽制。
然而,本屆地方選舉共和人民黨的歷史性勝績與正發黨的歷史性敗績,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土宗教與世俗的對決,也不能被稱為是世俗主義的勝利。共和人民黨之所以能在本屆地方選舉中獲勝,既有此前五年其在地方執政的良好成效打下的基礎,又有部分選民基于經濟原因“懲罰”正發黨因而改投共和人民黨的“助攻”。由此可見,不論是何種政治力量,能否較好調適政黨意識形態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土至關重要。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