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一輩子從事氣象衛星工作,始終心懷報國之志。從風云一號到風云四號,從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到風云二號和風云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張志清參與并見證了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全過程。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以此為座右銘,張志清把對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的愛寫在人生坐標上。
夢想起航——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1986年,張志清從東北大學(原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無線電專業畢業后,來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當時恰逢我國風云一號氣象衛星工程啟動建設,“能參與其中,別說有多自豪了”。在同學和朋友看來,他的這份工作還帶著幾分神秘。
剛開始,張志清被分配從事氣象衛星數據接收方面的工作。當時機房剛建起來,一切從零開始,很多籌備工作非常繁瑣。測量接地電阻、夜晚在樓頂的天線安裝基座上利用北極星測定真北、安裝操作控制臺……作為新人的他,做什么都充滿熱情,就連固定在槽架里的電纜都被他綁得整整齊齊,被大家作為觀摩學習的榜樣。
地面接收設備進場后,大量技術工作亟待開展。氣象衛星、航天器測控、紅外遙感、自動控制……面對本領恐慌,張志清深感在學校學的知識不夠用了。有不足那就去補齊,他成了資料室借書的常客,常常廢寢忘食地學習各方面知識。被分配具體工作任務時,他總說“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干什么都行”,于是,他一次次承擔了在別人看來頗有些難度的工作。
但往往越難做的事情,越能做出成績。負責衛星軌道期間,他弄懂了軌道測量和預報原理,把原來老版本BASIC語言寫的預報軟件更新為新的匯編語言,單軌道計算時間由30分鐘縮短至2分鐘;負責天線控制系統時,他發現原來采用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存在缺陷,便自主研發了硬件和軟件并移植到新的機型,大大提高了運行成功率;此外,他還把原來由人工操作的接收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替代為由計算機控制,在國內首次實現該類設備全自動化運行,成果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每份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組織有需要就要去把它干好。”回憶起曾經的工作細節,張志清仍歷歷在目。
曲折探索——
“堅守就是希望”
工作30多年來,張志清前后參與了風云一號、風云二號、風云三號和風云四號全系列的氣象衛星工程。這是他一生的榮耀,但也親身經歷了所有早期發展的曲折。
“風云氣象衛星一路的發展并非總是坦途,早期十分艱難,用屢屢受挫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張志清回憶。
1994年4月2日,凝聚了科研人員心血和汗水的第一顆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在發射基地出現事故,這一次的失利對張志清所在的靜止氣象衛星地面系統團隊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沒有了靜止氣象衛星,專門研制的地面設備就派不上用場,許多工作無法開展,再加上衛星地面站位置偏遠、條件艱苦,一時間,不少人離開了工作崗位。
面對付出多年青春的地方,看著一點一滴建起來的系統,張志清決定留下來,“人在事業就在,堅守就是希望。當時只有一個念頭,不想就這樣放棄了。”他笑著說。
留下來后,不僅自己堅定信心,他還盡一切努力說服團隊人員留下,帶領大家繼續攻堅克難。他想出了多種辦法對設備進行模擬測試,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和優化,為下一顆衛星的發射做好準備。
2004年10月19日,風云二號C星發射成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也翻開風云氣象衛星歷史上嶄新的一頁,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穩定的業務系統被建立起來。從此,影響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臺風無處遁形、盡收眼底。
初心不移——
“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把事情做得更好”
2010年,張志清被同時任命為風云二號和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兩個工程的總設計師。“組織這樣安排,就是要在我們手中實現從風云二號到風云四號的升級換代。”張志清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同時負責兩個工程,壓力非常大。但我們的團隊沒有退縮,既然干就要干好。”
2016年12月11日,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首發星”風云四號A星成功發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靜止軌道高光譜紅外大氣探測,在國內首次實現在衛星上進行閃電監測。為實現這些突破,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張志清帶領設計團隊大膽探索、潛心鉆研,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術,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方案,使風云四號走在世界前列。
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經過多次測試、調整、優化,全新技術體制的靜止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建成,實現了我國靜止氣象衛星跨越式發展。按照慣例,風云四號A星作為科研試驗衛星,只需承擔試驗、試用任務,一旦投入業務運行,就要保證連續、穩定、可靠運行,需按照嚴格的業務標準和規范進行考核。
在衛星發射后,張志清對地面系統研制的細節全程把關,對這顆星的性能有著準確把握。當被問及是否可以業務化時,他自信滿滿,“完全可以,希望它早點發揮效益。”
經過廣大氣象、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已建成包括高、低多種軌道的氣象衛星觀測體系,在強對流、暴雨、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多個行業提供精細化服務。
2018年6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提出:“中方愿利用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風云氣象衛星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閃亮名片。
回想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為何能取得成功,張志清認為,“恰恰是因為我們堅持了正確的發展道路。面對高科技封鎖,我們要有世界眼光和遠大胸懷,超前謀劃、提前布局、久久為功。”
(楊樂摘自2024年1月19日《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