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勛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原則
在小學這樣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設置應立足于基本素養,進行創新性的作業設計。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應將重點聚焦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而作業也是提高老師課授內容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作業還應立足于語文基礎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創新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實踐
(一)設計分層作業,激發作業興趣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狀態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新課改后,隨著教育觀念的逐步轉變,“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一要求也愈發受到教師的關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融入分層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以便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提升整體教學質量這一總目標,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幫助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找到適宜且有效的學習方法”采取“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積極態度。同樣,作業作為課堂的延伸,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業中融入分層設計,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分層作業設計無論是對小學生作業興趣的激發,還是對小學語文作業模式的改革優化,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為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文中涉及的生字有艷、影、讀、靜等。在學習文章內容前,一定要先讓學生們對每一個生字都有所了解,并且在此基礎上了解每一個生字所表達的內涵,這樣才能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所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設計了分層作業,并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學習層次設計相應的作業內容:對語文基礎好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課前預習時不僅要能讀出生字的正確讀音,理解字義,同時要完成生字組詞、造句;對語文學習基礎不佳的學生,只要求他們能把生字的拼音標注出來,理解字義即可。
(二)設計基礎性作業,讓作業更有效率
語文作業設計需要創新,但“創新”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基礎作業是學生學習活動以及教師作業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承載著教學環節中對課堂教學目標、重難點強化記憶、內化理解和活化運用等功能,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評價指標。抓好了基礎性作業,就可以收到以簡馭繁、以少總多、觸類旁通的效果。而基礎作業的設計思路也同樣要引起重視。在設計基礎作業時,首先要立足于整個單元,在掌握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人文要素等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單元教學目標這一依據,關注每篇課文的課后習題,同時還要對各單元不同課時的作業內容和要求進行統籌,以明確單元的作業目標,從而使課時作業的完整性、關聯性和遞進性得到更好的實現。此外,圍繞單元作業目標細化單篇課時作業時,既要落實字詞積累,又要關注語言運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設計觀察作業,培養良好習慣
兒童的成長應如樹,扎根土壤,深入生活,而語文教學正是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體悟生活的窗口。縱觀現在的語文教學,學生語文基礎能力需要同步提高,語文素材搜集能力也要不斷提升。的確,放眼人們的實際生活,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存在,但有些人卻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圍繞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進行教學,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進一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能采用科學、合理且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文元素,在生活的各個角落、生命的時時刻刻學語文,這無論是對學生語文素材的積累、語文素養的提升,抑或是對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樣,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也要融入“觀察作業”,激發學生探究語文知識的好奇心的同時,通過觀察作業的設計,為學生營造活躍、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比如,在研讀《蟋蟀的住宅》一文后,為了培養學生的洞察力,筆者設計了觀察作業。讓學生圍繞《蟋蟀的住宅》一文作者觀察蟋蟀住宅的方法,去觀察實際生活中其他小動物的住宅情況和生活習慣,如螞蟻的生活規律。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業布置以后,部分學生為了更方便地觀察螞蟻的生活規律,特意將螞蟻裝在了透明的玻璃杯中,并在杯子里面放進了土。這樣一來,不僅能看到螞蟻打洞筑巢的現象,也能透過玻璃杯觀察螞蟻每天的生活規律。另外,一些學生家里養了諸如小貓、小狗之類的寵物,因此,他們每天都會觀察小貓、小狗的生活習慣,包括它們開心時的表現、生氣時的表現等。
(四)設計跨學科類作業
語文學科的跨學科類作業,實質上是以語文特性為基礎的,體現了語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融,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更好地理解語言。
如五年級的《四季之美》,就是一篇有意境的隨筆。本單元教材首次采用單元編排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們想象并朗誦優美的詩句。但就文學品評而言,若能讓學生在課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所想象的圖畫,這樣會有更好的效果。文章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學生們在繪畫中再現了文本的環境,并能體會到語文的美麗。如五年級的《長相思》,作者以樸素的文字描述了遠征的士兵,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下課后,教師通常要求學生背誦,但若改為朗讀,他們將會對此產生更大的興趣。通過網絡,學生可以找到相關視頻來學習,一方面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對“詞”這一文學類型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擴展環節。老師要布置好課后作業,使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更好。對作業的優化要堅持遵循創新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原則。同時,要做到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讓知識拓展,讓情感體驗和實踐升華,以真正實現對小學語文作業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