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日發 周潛



[摘 ? 要]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文獻和政策為基礎,通過文本分析與歸納演繹的方法,從階段、特征和路徑等三個維度對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并對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研究發現: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分為發展萌芽期、緩慢發展期、極速發展期和創新發展期四個階段;各階段特征表現為穩固基礎、兼顧平衡、聚焦質量和創新發展;發展路徑呈現為路徑形成、路徑穩定和路徑革新。同時從積極落實“新基建”、技術賦能教學方式變革、數據豐富的數字資源、AI賦能“雙師型”教師隊伍等四個方面對職業教育信息化支撐、保障、夯實和服務人才培養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提出可參考建議。
[關鍵詞] 職業教育信息化; 回顧與展望; 階段; 特征; 路徑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郭日發(1992—),男,山西朔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混合教學、教育信息化、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2271016190@qq.com。
一、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和重視程度的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也正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十三五”期間,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但與支撐、引領、驅動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在對職業教育信息化2.0建設行動各項任務的完成、分解和再落實過程中,《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簡稱《提質培優計劃》)強調的增值賦能、提質培優行動,在推進過程中存在的效果不佳問題[1];《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教育新基建》)強調在新網絡、新平臺、新資源、新校園、新應用和新安全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進展,存在建設成效不明顯的問題[2],以及在其他文件中提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統籌協調不合理[3]、對建設并提升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的重視不足[4]及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過程中區域發展水平顯著不均衡[5]等問題。 “十四五”期間如何通過信息化助力職業教育提升適應性,形成符合信息時代特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本研究一方面試圖以目標為導向,回顧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階段、特征和路徑,厘清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脈絡,便于系統了解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從基礎建設新升級、教與學方式新變革、數字教育資源新發展和提升“雙師型”教師技能與信息素養等方面進行展望,以凸顯職業教育信息化“十四五”時期的服務型業務特征,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推進提供新方向、新思路,開創新局面。
二、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以與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的文獻及政策為分析對象,通過文本分析進而歸納演繹的方式總結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特征和路徑。具體篩選流程、方法及數量如圖1所示。
圖1 ? 文獻與政策的篩選過程
首先,研究基于知網數據庫,以“職業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等為關鍵詞,選擇時間段從1998年至2023年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0136篇與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的文獻,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劃分從數量視角提供初步參考。
其次,輔之以官方機構(國務院、教育部等)權威政策文件749份形成初始資料庫(1998—2023年),將有代表性、具特殊時間節點的通用性政策或專項政策按時間梳理并進行文本分析,為發展階段的劃分作強力支撐和印證,將文獻與政策的內容和數量相結合,使其劃分更加科學、有說服力。
然后,先通過閱讀 政策和文獻的標題,進行第一輪篩選,再通過閱讀文獻的摘要、政策的引言及二級標題,進行第二輪篩選,初步形成3699篇文獻和194份政策文件的資料庫。
最后,通過全文閱讀文獻和政策,并去除與“信息化”無關的內容,形成769篇文獻和71份政策文件的最終資料庫,再通過類比法、歸納法、演繹法和文本分析法進行分析和提煉,試圖描繪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特征和路徑,為未來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方向和趨勢作出解釋說明和展望預測。
三、研究發現與討論
學術發文量走勢圖作為一種學術視角或判斷學術發展歷程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對社會或學術領域發展階段進行解釋說明和預測,如有研究者通過對“教育信息化”的發文量走勢間接揭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階段發展[6]。而具體的政策內容可在其基礎上進行內容充實并加強證據性,也可互相印證形成邏輯鏈。如圖2所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自1998年以論文形式進入大眾視野(且最早的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也始于1998年),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不同時期/階段的數量表現出突變與轉折。隨著時代發展,亦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特征和路徑變革。本研究以文獻和政策數量走勢為依據進行階段劃分;以文獻及政策的主題分析為依據進行特征劃分;基于階段劃分和特征劃分的結果進行路徑劃分。
圖2 ? 職業教育信息化發文和政策發布走勢圖
(一)階段: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劃分為起步、應用、融合和創新階段[7]。有研究者利用Bicomb2.0和Citespace軟件,以發文年限和突現詞進行聚類分析,將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以時間節點分為醞釀起步、穩定發展和繁榮發展階段[8]。本研究基于上述思想及階段劃分方法的指導對文獻、政策進行歸納和分析,根據歷年發布政策的數量,將其典型性和影響力也納入考慮范圍,結合歷年文獻發表數量,構建了以“時期、主要涉及要點和涵蓋層面”組成的文獻梳理框架,將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發展萌芽期(1998—2004年)、緩慢發展期(2005—2010年)、極速發展期(2011—2018年)和創新發展期(2019—2023年)。從不同發展階段揭示在該時期職業教育信息化主要涉及的要點及涵蓋層面,并輔之以關鍵性、典型性政策進行說明和闡釋。
發展萌芽期(1998—2004年):由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剛起步,通用政策和專項政策數量偏少,職業教育發展意識較弱,只有少量邊緣政策零散頒布,致力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以教育部為代表的權威官方機構正式發布推進和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的專項政策,對職業教育發展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發展不足和不均衡問題[9],其中涉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教育部等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見》[10],同年9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11]兩項職業教育專項政策,一是強調推進職業教育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發展,涉及校園層面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緩慢發展期(2005—2010年):權威機構發布政策數量逐漸增多,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意識增強,重點逐漸轉向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等方面。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12],強調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育部2006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 [13]強調逐步建立優質教材網絡平臺,推進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改革,再次體現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地位。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強調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內容;該舉措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14],也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即將進入極速發展期的標志。
極速發展期(2011—2018年):權威機構發布通用政策和專項政策數量激增,范圍拓廣,涉及改革管理、評價創新、教師質量及信息素養等方面。2011年,教育部印發代表性政策《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要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15]。《綱要》在2012年的要點中指出信息化在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14]方面的重要抓手作用。2016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16],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給出目標、指導意見和方向,繼續強調教育改革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同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17],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推進給出明確方向和詳細指導。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形成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18],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進入急速發展期。
創新發展期(2019—2023年):政策種類覆蓋范圍齊全,全方位保障并引領職業教育信息化融合與革新。如定位方面,2019年,教育部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9]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類型不同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首次提出“互聯網+職業教育”模式。師資力量方面,同年8月《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發布[4],指出“雙師型”教師在職業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具體改革方案。目標與措施方面,2020年,《提質培優計劃》提出職業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依托信息化背景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新時代[1],力圖破解職業教育痛點問題。基礎建設方面,2021年,《教育新基建》對于職業教育新時代發展的基礎保障條件提供了升級版支持。創新發展方面,2022年,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為教育的創新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指出:持續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并構建校省國家三級資源庫共建共享體系,以適應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趨勢和變革要求[20]。同年,“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平行論壇以“轉型與重塑: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新生態”為主題,圍繞職業教育領域數字化資源開發與應用、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問題[21]展開討論。
綜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和研究涵蓋了整個職業教育信息化生態:如職業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22],支持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全過程的資源、應用和工具,職業教育信息化課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等全部環節,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23]及信息化素養,職業教育信息化變革和路徑創新等方面。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并形成獨有的發展路徑。
(二)特征: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標志”
信息技術時代,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正處在路徑變革的高速發展階段,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理念和實踐”為抓手,重點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已成必然,既能響應職業教育改革內在的需求,也能解決一些社會性難題。隨著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階段由淺至深,職業教育信息化也體現出不同的特征。通過總結相關政策、文獻和經驗發現從發展特征來看,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表現出穩固基礎、兼顧平衡、聚焦質量和創新發展等四個特征(如圖3所示),整體上與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形成以教育信息化為基礎,且具備職業教育信息化特色的新型教育生態。
圖3 ? 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特征
1. 穩固基礎:穩定推進職業教育基礎設施信息化
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萌芽期表現出“穩固基礎”的特征,即保障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其一,建設的需要,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初期,由于時代、環境等因素,各種信息技術或環境不發達,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導致其信息化基礎設施缺乏且無法投入應用,阻礙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因此,對其建設就需要從信息化基礎設施開始,構建職業院校的校園網絡、提供信息化基礎設備并營造適合當時實際發展的信息化環境。其二,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開始針對性考慮需要什么的問題,且主要針對職業教育校園網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是教育信息化演進的基石[6],所有的規劃發展和實踐推進都需要有“基”可依。其三,時代和社會的推動,對職業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和應用提出新要求,如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職業教育改革、提升軟硬件的使用效率等,以保障職業教育信息化在當時背景下的穩固發展。穩固基礎一方面可了解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另一方面,可根據現狀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以使其適應社會的發展并滿足其需要。
2. 兼顧平衡: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
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是一項整體工程。由于我國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在區域間呈現出顯著的不均衡現象,反映出緩慢發展期的特征。其一,信息化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經費支持,但由于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在信息化基礎建設、資源建設、教師信息化培訓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如具備職業教育特點和實踐特色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建設水平失衡。因此,需要從政策切入,如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開展2015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到為兼顧區域平衡發展而努力[24];其二,由于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差異,地區之間對于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意識和態度有明顯不同,直接導致地區之間的差異擴大,而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項目從區域層面,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以引領示范和項目驅動等方式,從基礎設施、數字資源、信息化應用、教師信息素養等方面為各地區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針對性指導[25],旨在縮小職業院校之間信息化發展的差距。上述特征為推動區域職業教育信息化協同發展,實現區域內部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均衡化和優質化作指引。
3. 聚焦質量:提質培優應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變局
在基礎設施穩固的基礎上,國家開始關注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提質培優,其特征表征逐漸聚焦如何加強專業發展并提升質量,體現極速發展期的特征。如《提質培優計劃》[1]具體提出10項任務27條舉措聚焦關鍵改革,從“怎么看”轉向“怎么干”,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提質培優提出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本研究從提質培優中的兩個重點進行探討,其一,聚焦在技術和資源環境提升方面,主要涉及數字資源的建設、信息化環境的提升、技術手段與職業教育的融合、信息化教學實踐與改革,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質量,為“怎么干”做準備;其二,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提升等方面著手,教育部有專項文件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師德師風建設和信息素養提升均作出了要求,如《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關注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滿足“聚焦質量”的要求,教師作為開展教學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教學質量保障的關鍵,也是把關優質學生向高質量人才培養與轉變的守門人。
4. 創新發展:打造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新篇章
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發展得以保障后,需謀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契合創新發展期的特征。其聚焦點轉為如何為社會輸送新人才。其一,重點關注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評價體系的構建、對于發展模式的思考、改革創新以及職業教育教師由應用技能向信息素養拓展等[26],旨在變革與創新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其取得新成效、生成新經驗和產生新模式做鋪墊,加速其全面推進。其二,主要致力于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過程中推進路徑的改革和創新,使架構“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框架成為發展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27],為穩步走向創新之路指明方向。其三,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致力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創新性推進,教育數字化正在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多元的機會,也為其模式和路徑的創新及向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實踐方向和方法論 。依托信息化環境,為形成以教育信息化為基礎,職業教育信息化為中心,教育現代化為目標的新型教育生態奠定基礎。
(三)路徑: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遠景”
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路徑也有所不同。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進程發展符合我國從農業時期→工業時期→信息化時期→“互聯網+”時期的發展規律和路徑。有研究者指出,我國本土職業教育信息化隨著技術的發展呈現出的路徑為“三維立體融合發展(基礎設施、社會需要和技術融合)→推廣新型教與學模式→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激發創新活力→調整技術化取向”[28],也有學者從“健康發展→協同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29]來歸納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從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資源、信息化教學應用、師生發展和教學方式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變革等方面展開描述。本研究借鑒上述路徑劃分的思想,基于前述的階段劃分和特征歸納的結果提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路徑形成→路徑穩定→路徑革新”的發展路徑,如圖4所示。
圖4 ? 職業教育信息化路徑演進
路徑形成:重點集中在職業院校環境、設備等建設方面。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在職業教育及職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舉措都比較欠缺,相關部門努力加強這方面的舉措,這也符合一項工程發展萌芽期的特征屬性,主要是建立基礎、穩固基礎,為未來相關人員提供動力和方向。
路徑穩定:逐漸轉變為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中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關注。該階段開始重視信息化教學實踐過程以及在該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必要因素,如更加充足的數字化資源、教師信息素養、信息化教學管理模式等支撐性要素,這些要素相輔相成,是持續夯實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基礎的重要條件。加強其推進穩定性的同時也有助于整體發展。該階段很多職業院校存在校內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冗余、社會性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夠的現象,也存在片面理解職業教育信息化等同于信息化教學的問題[30],這也迫使職業教育信息化亟待進入變革與創新階段。
路徑革新: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信息化推進開始聚焦于一些新的嘗試和革新方面。如通過信息化教學大賽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特色[28],以賽促改,形成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道路之特色。在前兩階段的鋪陳及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實踐的支持下,開始形成特色、挑戰與創新并存的發展路徑,如開始涉及職業教育信息化治理、基于信息化的評價體系構建、融合創新的嘗試和落地、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數據治理、數字治理等,都是在夯實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基礎上的“二次革新”與轉型發展,使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更具沖擊力。路徑穩定階段是技術應用主導型,而路徑革新階段則需兼具技術的過程性融入和內容、形式、模式的革新[31]。
四、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展望
職業教育信息化一方面為職業教育實現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到來,需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時代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新體系、創造新模式、探索新規律、形成新機制,以主動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全面服務終身學習以支持人才培養[32]。本部分從支持人才培養的新型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數字化資源以及教與學過程和“雙師型”教師信息素養等方面對職業教育信息化進行展望,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描繪新圖景。
(一)新基礎:以積極落實“新基建”支撐人才培養
信息化基礎設施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石”。《教育新基建》指出,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3],對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重要意義。雖職業院校數字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態勢良好,創生新局面,但存在信息化設備和環境“技術熱”背后“融合冷”問題[33]。新基建賦能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主要從新網絡、新平臺、新資源、新校園、新應用、新安全等方面展開,為職業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數字底座。如新網絡方面,建設教育專網,升級校園網絡,加強網絡聯通性和質量;新平臺方面,推動各級各類平臺融合發展,實現一體化和一網通辦的師生便捷服務,為人才培養提供個性化服務;新資源方面,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基礎,完善校企合作、仿真實訓相關資源建設,優化崗位實習相關資源,適配人才培養的需求。此外,在新校園、新應用和新安全方面,也積極探索與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緊密相關的措施和路徑,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保駕護航。可見“教育新基建”的支持作用滲透到職業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如網絡、平臺、環境、資源、校園等,也成為學生從優質學生轉向社會人才的重要保障。此外,基于《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引導職業教育信息化推進和“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分別對基礎設施等全方位進行提質、增效和賦能[34],并從區域層面給出針對性措施以縮小職業院校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職業教育信息化協同發展,保障人才培養。
(二)新模式:以技術賦能教學方式變革保障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一直是社會各領域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職業教育信息化應變局奠定了基礎。有研究者指出,5G等新技術給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帶來了新契機,且有助于重構教學模式,如教學過程中虛實融合的實現[35]。未來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僅要覆蓋基礎教學環境,還需支持構建虛擬實驗實訓仿真系統、對接職教課堂與工作場景、拓展新的教學場景等,進而為各行各業輸送高質量技能人才。在教與學過程中,其發展特征不僅局限于網絡化、智能化,更加關注個性化、人性化和定制化的發展,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不僅是為了描繪學習者畫像,更是為了對其學習軌跡和規劃構想進行個性化追蹤和人性化推薦,助力職業教育信息化發揮其效能。再者,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推進在延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礎上,一定要進行路徑創新和變革。尋求本土創新是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務,變革需要從校企合作思維向產教融合思維的轉變才會有利于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模式轉變[36]。而教與學過程中的許多關鍵要素,都會隨著教學模式的變化而變化,如AR、VR、AI、虛實融合等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對于教與學的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均有變革作用,對職業教育信息化推進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此外,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在方式變革、技術升級、模式創新等方面引領前瞻性變革,使其落地并扎根一線,還要從穩中向好到全面支撐服務終身學習的方向發展,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教育信息化形式的多元化發展注入動力,也為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做出領域性貢獻。
(三)新數據:以數據豐富數字資源夯實人才培養
教育數據是當下信息化教學和人才培養環節的重要抓手,而開放獲取、共享共建的數字化資源是教育數據獲取的重要條件。相較傳統資源而言,數字化資源更具有方便獲得、攜帶和傳播的特征,且被賦予個性化、人性化的屬性。被技術賦能的數字化資源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助力教育數據獲取以夯實人才培養:一是數字化資源的公開性與共享性保障了教育數據獲取的即時性與便捷性,滿足了社會人才的個性化資源需求。隨著新技術(自適應等)在學習分析過程中的使用,個性化資源被精準推薦,極大提升了資源的效能。二是在信息技術時代,學生可依據自身專屬的“教育數據”分析結果,參與資源建設與使用,突顯數字化資源的人性化,強化資源與學生的適切性,提升專業人才培養效果。三是數字化資源可在某種程度上填補及時交互與反饋的“延遲”。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疑惑,技術平臺可實時記錄學生思考時的點擊數據、猶疑時間、修改頻次以及概念錯誤重復等數據,并實時生成學習報告庫,為學生習得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及向技能型人才發展做強化。四是數字化資源不僅可保障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習得,還可賦能高階思維和技能的培養,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以及“21世紀技能”等。AI時代的數字化資源對于高階認知能力培養更具針對性,通過學習分析,收集學生的行為圖譜、思考軌跡、表情動作和情緒態度等,并對其全面分析,依據AI技術自適應精準推薦相關資源,及時為學生查漏補缺和答疑解惑,為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創造力和生活技能及發展成為一個全面的社會人創造條件,為夯實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四)新使命:以AI賦能“雙師型”教師隊伍服務人才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培養人才的關鍵要素,也是保障職業教育信息化呈現出服務型業務特征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進步,教師的角色從主講者向引導者、學習伙伴不斷演變;教師身份從教師向“教師+技師”的雙重身份過渡。如何將“雙師型”教師隊伍提質?如何基于“雙師型”教師隊伍服務人才培養,這是未來職業教育領域兩個亟須關注的重點。AI時代,技術賦能教師的培養過程,體現在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信息素養方面。關于如何對 “雙師型”教師隊伍提質,一是要求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在課程開發、課程教學、專業知識、行業能力、信息素養、研究與發展等方面加強專項培訓[37],以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二是“雙師型”教師也需要技術賦能的環境支持。以AI為基底的技術,會為教師在真實場景中的教學提供許多便利通道和非傳統空間,如在高危或極端的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綜合訓練等情況時,提供可靠、安全和經濟的實驗項目[24],以解決實訓實踐教學中“看不見、進不去、動不了、不夠用、難再見、效果差”等傳統技術無法解決的難題。三是提升“雙師型”教師的信息素養。在AI賦能的教學過程中,實踐的過程教師要先于學生,即要求教師培養科學認識、熟練掌握和合理使用技術的能力,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和經驗累積,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會隨之提升。關于“雙師型”教師如何服務人才培養?一是當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行業技能和信息素養后,可將其應用到課程的設計、開發、實施、管理和評價各個環節,為學生知識、技能的習得和素養的養成奠定基礎并引導其適應社會。二是由于“雙師型”教師大都具備企業經歷或帶學生頂崗實習的經驗,更加了解教育、社會與人才之間的關系,可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使其更具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職成〔2020〕7號,2020-09-23.
[2] 教育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Z].教科信〔2021〕2號,2021-07-08.
[3] 教育部.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教科信函〔2021〕13號,2021-03-15.
[4]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教師〔2019〕6號,2021-09-23.
[5] 教育部.教育部發布《關于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Z].教職成〔2021〕3號,2021-04-27.
[6] 顧小清,郭日發.教育信息化的回顧與展望:本土演進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2):13-20.
[7] MAJUMDAR S, ANDERSON J, WAI-KONG N, et al. 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J]. Bangkok UNESCO,2005,1405:77.
[8] 楊英,孫夢夢,陳琳.信息化進程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路向研究——基于2000—2016年CNKI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7(4):56-61.
[9] 教育部.《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國發〔2002〕16號,2002-08-24.
[10] 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見[EB/OL].(2004-04-30) [2023-12-06]. http://www.moe.gov.cn/s78/A05/A05_ztzl/moe_700/201006/t20100601_88577.html.
[1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Z]. 教職成〔2004〕12號,2004-09-14.
[1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05〕35號,2005-10-28.
[1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教育部2006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的通知[Z].教職成廳函〔2006〕3號,2006-02-06.
[1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2023-12-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5]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11〕12號,2011-09-29.
[16] 教育部.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Z].教技〔2016〕2號,2016-06-07.
[17]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Z].教職成〔2017〕4號,2017-09-05.
[18] 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20) [2023-12-0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19]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入學習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教職成〔2019〕11號,2019-05-08.
[20]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Z].教職成〔2023〕20號,2023-07-11.
[21] 教育部.“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平行論壇在京舉辦[EB/OL].(2023-02-15) [2024-01-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5_1044790.html.
[22] 范如涌,項曉樂.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內涵及其發展模式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23] 梁云真,蔣玲,趙呈領,黃志芳.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職業院校為樣本[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4):107-113.
[24]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5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Z].教高廳函〔2015〕24號,2015-06-04.
[25] 教育部.關于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的通知[Z].教技廳〔2019〕2號,2019-03-01.
[26] 肖力.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0(8):34-40.
[27] 劉曉寧,趙蒙成.“互聯網+職業教育”研究的現實審視與發展趨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12-19.
[28] 王羽菲,祁占勇.職業教育與新技術融合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20(2):20-27.
[29] 江玉梅,邢西深,佟元之.2.0時代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7):119-124.
[30] 陳琳.中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創新特色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3):12-18.
[31] 郭日發,顧小清.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年鑒表的構建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8):44-49,77.
[32] 韓錫斌,陳明選.互聯網+教育:邁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學習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27-31.
[33] 郭日發,楊成明,李夢,周潛.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成效、問題及建議——來自28省226所高職院校的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23(6):101-108.
[34]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的通知[Z].教職成函〔2020〕3號,2020-06-24.
[35] 韓錫斌.“5G+智慧教育”助力教學模式創新[N].中國信息化周報,2021-11-15(20).
[36] 石偉平,郝天聰.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思維轉向[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1):1-9.
[37] 韓錫斌,刁均峰,楊娟.信息時代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構成及標準框架[J].教師教育學報,2021,8(2):23-32.
Review and Prosp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Stages,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s
GUO Rifa, ?ZHOU Q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policies related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since the 1990s, the stud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stages,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s through text analysis and inductive-deductive method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embryonic stage, the slow development st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age. And each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olid foundation, balance, focus on quality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is presented as path formation, path stability and path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a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infrastructure", the changes of technology-enabled teaching methods, data-rich digital resources, and the AI-enabled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prospected so as to support, guarantee, consolidate and serv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can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view and Prospect; Stage; Characteristics;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