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作為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被確立為國家安全工作指導思想的重大戰略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家安全篇”,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百年奮斗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國家安全理論,標志著我們黨對國家安全基本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
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共產黨人的國家安全思想,運用總體戰略思維和寬廣世界眼光把握國家安全,在我們黨的思想譜系上第一次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第一次明確將安全列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本質特征,深入闡發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重要觀點,不僅為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為推動我國實現由大向強的歷史性飛躍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引,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
闡發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重要觀點。堅持創新驅動,是推動實現高水平安全的根本之策。當前,國家安全形勢和國家安全斗爭形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戰略機遇。總體國家安全觀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安全事業系統性革命性創新實踐,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等重大創新理念和觀點。例如,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發展和安全問題,但將二者統籌并重,并上升為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創新。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思想。隨著形勢變化和實踐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統籌發展和安全問題多次做出重要論述。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同國家安全一起謀劃、一起部署,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深刻變化、主動抓住并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深邃政治智慧和非凡領導才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原創性成果。
揭示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本質特征。中國國家安全具有普遍性,與其他國家安全一樣,都是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同時,中國國家安全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國家安全的本質特征。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工作領導體制,實現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家利益至上相統一;堅持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邊疆、邊境、周邊安定有序;堅持安全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堅持總體戰,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協調。這“五個堅持”,概括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本質特征,揭示了與其他國家安全的根本區別。
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相互貫通的科學的理論體系。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條件下,在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系統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解決好大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時又處理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階段面臨的特殊安全問題;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根本保證、道路選擇、根本立場、思維方法、必然要求、生命線、主陣地主戰場、中心任務、大國擔當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以“總體”為關鍵、以“十個堅持”為核心要義,是隨著中國特色國家安全實踐深入推進而不斷豐富發展的開放理論體系。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涵義深刻、獨具特色的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為創新發展國家安全理論提供了豐厚的文明滋養。總體國家安全觀以古鑒今,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國家安全戰略思想,彰顯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獨特的思想魅力。
強調憂患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居安思危才能長治久安。中國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于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的思想。《左傳·襄公十一年》中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意思是即使身處在沒有威脅的和平環境中,我們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有時刻應對危險和不測的思想和準備。《周易·系辭下》中說: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意思是君子安定的時候不忘記可能出現的危險,生存的時候不忘記可能滅亡,國家大治的時候不忘記可能出現的禍亂。總體國家安全觀在繼承古代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國家安全工作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效防范、管理、處理國家安全風險。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
注重民本思想。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精華。《尚書·五子之歌》中記載: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百姓應該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寧。孟子在《孟子·盡心》中也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孟子看來,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心是基礎,是根本,民眾比國君更加重要。總體國家安全觀繼承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倡導和平共處。“和衷共濟”“和合共生”,“和”文化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早在《尚書·堯典》中出現的“協和萬邦”思想,便體現了中國人對和平的價值追求,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儒家文化中諸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總體國家安全觀繼承和發展“和合”文化傳統,強調推動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主張講信修睦。《左傳·隱公六年》中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與鄰者親近,與鄰邦友好,是我們的國寶,也是我們堅持的原則。自古以來友善的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親仁善鄰,是春秋時代儒家處世原則在處理諸侯國關系方面的運用。當下,中國有很多好鄰居。如中俄兩國山水相連,是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強調,亞洲各國人民希望遠離恐懼,實現安居樂業、普遍安全,希望各國互尊互信、和睦相處,廣泛開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動,共同維護比金子還珍貴的和平時光。
力求內外兼顧。《逸周書》有言“內事文而和,外事武而義”。文和武是我國古人提出的一對重要范疇,其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從國家安全角度看,文是指政治、文化、外交等非軍事手段,武則特指軍事手段。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綜合運用多種戰略手段利于達成戰略目標,主張通過文、武兩個方面共同發力。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強調“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后盾”。
重視剛柔并濟。“方而又剛,柔而又圓,求安難矣”;剛柔并濟、張弛有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品格修為,既是人生哲學,也是治國方略。《周易》中的“方而又剛,柔而又圓,求安難矣”,指明了剛毅而不偏執、柔和而不圓滑的處世之道。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同時強調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推崇張弛有度。《禮記·雜記下》記載:“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張是指拉緊弓弦,弛則是放松弓弦,文武則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張弛有度的原意是指治理國家要寬嚴互相補充,不同的治理方法交替使用,后來引申為做事從容不迫。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要沉著冷靜、保持定力,冷靜觀察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動,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及時優化調整戰略策略,又保持戰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為各種風險所懼,朝著既定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向前進。
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了對西方國家安全理論的超越
相較于中國,西方國家安全理論起步較早,經過長期的演進完善,逐步發展出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三大相對成熟的理論派系。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針對當今全球安全形勢中出現的具體情況和全新挑戰而設計的中國方案,它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摒棄了西方安全觀的糟粕。它包括國內和國際兩種視角,其國際視角即國際安全觀的核心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具有西方國家安全理論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已經實現了對后者質的超越。
對現實主義國家安全觀的超越。現實主義一直是西方安全理論中最主流和最廣泛的視角。現實主義國家安全觀認為,國家安全關注國家自身的個體安全,安全是最根本的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以軍事手段為主,片面追求軍事實力帶來的安全困境使得國家之間缺乏安全感,形成零和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關注個體安全,也關注共同安全。《全球安全倡議》強調,“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讓每一個國家享有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讓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能安居樂業,人民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是我們的共同愿望。各國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協作,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攜手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總體國家安全觀涵蓋經濟、文化、科技、環境等領域,包括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實現安全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因而是全面安全觀。
對自由主義國家安全觀的超越。自由主義分析國家安全是以無政府狀態為假設前提,接受個體主義的大部分觀點,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政治中的作用與影響不斷擴大,給國家安全帶來新內容,尤其是經濟的相互依賴,使國家安全向共同安全方向邁進。與自由主義安全觀不同,總體國家安全觀并不認為相互依賴就會自然帶來和平,如果彼此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沖突,關鍵是如何揚長避短。中國重視相互依存,基于尊重各國主權、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堅決反對弱小貧窮國家對大國富國的依附。鑒于相互依賴中可能出現的嚴重不對稱性,總體國家安全觀主張,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增強其代表性并擴大其發言權,努力做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使全球治理體制平衡和公正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
對建構主義國家安全觀的超越。建構主義強調文化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地位,認為無政府狀態也是文化即無政府文化,它不是國際體系先天固有的,而是體系中行為體互相實踐的結果;認為行為體既可建構安全困境也可建構安全共同體;安全既是個體安全,也是集體安全。國家安全是動態的,與其所形成的身份、利益有關,但建構主義忽略物質力量變化對國家安全政策變更的重大影響。與建構主義的安全共同體不同,總體國家安全觀不以同質文化為必要前提,不排斥多元文化,甚至主張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總體國家安全觀認為,世界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多元文化并不是人類組成命運共同體的障礙,各國應求同存異,尋求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同舟共濟,共享安全,其安全主體的范圍涵蓋整個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可以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了對西方建構主義國家安全觀質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