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蒙蒙, 華少紅, 關娜娜, 查敏敏, 陸 萍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肛周膿腫是一種常發病于肛門、肛管、直腸間隙等部位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主要起源于肛腺感染,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好發于20~40 歲男性。該疾病往往起病急驟,難以自愈,發病后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性休克[1],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針對肛周膿腫,手術治療仍是治愈的關鍵[2-3]。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是感染性切口,需要引流通暢,開放性刀口容易受排便時糞便刺激創面引發劇烈疼痛和切口出血等并發癥,且患者可能因畏懼排便從而影響正常的排便習慣[4],導致便秘的發生,增加患者痛苦。肛周膿腫位置特殊,創面較大,治療周期較長,傷口愈合緩慢。因此減輕切口疼痛、促進創面愈合也是治療肛周膿腫的關鍵一環。近年來,現代醫學證實物理療法如紅外線治療對術后傷口創面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紅外線治療在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消除創面水腫、減輕切口疼痛等方便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5]。本研究選取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一科60 例肛周膿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紅外線治療肛周膿腫術后患者在傷口創面疼痛、創面滲出、肉芽組織生長、創面愈合等方面的改善情況,旨在觀察紅外線在治療肛周膿腫術后創面的臨床效果。
隨機選取2022 年5 月—2023 年10 月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為低位肛周膿腫并行肛周膿腫一期根治術的6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取簡單隨機分組方式隨機分為2 組(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性28 例,女性2 例;年齡19~55 歲,平均年齡(30.62±6.65)歲;實驗組,男性27 例,女性3 例;年齡23~57 歲,平均年齡(36.80±11.28)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年齡介于18~60歲;② 符合《肛周膿腫臨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6]中低位肛周膿腫的診斷標準;③ 能夠接受紅外線治療者;④ 意識清楚,有正常的認知能力,能夠配合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 孕婦;②既往或現患癌癥;③ 動靜脈阻塞性疾病;④ 既往或現患相關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對熱療不敏感、不耐受等其他不適用紅外線治療的病人;⑤ 無民事行為能力,無正常認知,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
2 組診斷為低位肛周膿腫的患者均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肛周膿腫一期根治術,術后予以常規治療與護理。對照組使用抗生素消炎、便后痔瘺洗劑(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制劑中心,皖藥準字Z20050070,執行標準:AHSY-ZJ(Z-006)-2018,規格:500 mL)每天坐浴熏洗2次,每日早晚2次傷口換藥直至創面愈合。在此基礎上,實驗組在術后第2 d采用紅外線治療儀對患者傷口創面進行治療,治療時為患者取側臥位,充分暴露創面,照射距離為30~50 cm,時間15 min,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每日照射1次,并在照射結束后給與傷口換藥,連續照射10 d。對照組與實驗組在其他治療與護理方面無明顯差異。
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和不良反應,并于治療前(術后第1 d)、紅外線照射治療的第3 d、第7 d、第10 d 分別評估2 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創面滲液量和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① 術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量表法(VAS)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將0 分記為無痛;1~3 分記為輕度疼痛;4~6 分記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需要口服一般非甾體類抗炎藥物;7~10 分記為劇烈疼痛,嚴重影響睡眠,需要靜脈滴注或肌注強效鎮痛藥物。② 創面滲液量評分:《參考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7],0分:干燥,沒有可見的濕潤,內敷料沒有浸漬;1 分:濕潤,可見少量滲液,內敷料微量浸漬,未滲出至外敷料;2 分:潮濕,可見少量滲液,內敷料大量浸漬,未滲出至外敷料;3 分:飽和,內敷料完全滲濕,穿透至外敷料;4 分:滲漏,全層敷料完全濕透,穿透至患者單層手術衣。③ 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評分:參考《最新傷口護理學》[8],0分:肉芽生長良好,色鮮紅,質實;1 分:肉芽生長良好,色淡紅,不齊;2 分:肉芽生長較差,色白,有炎性滲出;3 分:基本無肉芽,色暗,創面有滲液、糜爛、壞死。④ 創面愈合時間:術后第1 d 至創面完全愈合所需的時間。
2 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VAS 評見表1。治療前(術后第1 d)2 組的VAS 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在采用紅外線治療的第3 d、第7 d和第10 d,實驗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VAS評分比較(±s,分)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第3 d 比較,b:P<0.05;與本組治療第7 d比較,c:P<0.05。
?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創面滲液量比較見表2。在紅外線治療前及治療的第3 d,2 組的創面滲液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治療的第7 d 和第10 d,實驗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評分(P<0.05)。
表2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創面滲液量比較(±s,分)

表2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創面滲液量比較(±s,分)
【注】 與本組治療第3 d 比較,Z=-5.03,*:P<0.05;與本組治療第7 d比較,Z=-4.35,#:P<0.05。
?
2組患者肉芽組織生長評分見表3,在采用紅外線治療前、治療第3 d 和治療第7 d,2 組患者肉芽組織評分均有所下降,但差異不顯著(P>0.05);而治療第10 d 實驗組肉芽組織生長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患者肉芽組織生長評分(±s,分)

表3 2組患者肉芽組織生長評分(±s,分)
【注】 與本組治療第3 d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第7 d比較,Z=-4.14,&:P<0.05。
?
實驗組創面愈合時間為(30.16±2.87) d,少于對照組的(33.13±4.36) d,2 組差異計算可得(t=3.11,P=0.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均未有明顯不良反應。
肛門周圍神經、血管較為豐富,肛周膿腫手術使得肛周神經遭受破壞,術后患者往往會感覺到劇烈的疼痛。因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是開放性、感染性傷口,細菌很容易定植在創面周圍,需要患者在排便后進行坐浴清洗、消毒創面、傷口換藥等一系列繁雜的操作流程,加之肛周膿腫術后創面修復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有時需要1~2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在此期間患者仍需每日進行傷口換藥,反復的傷口換藥在加劇患者疼痛的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加速肛周膿腫術后創面修復是治療肛周膿腫的關鍵。臨床上常見的在促進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愈合方面運用較多的有生長因子、藻酸鹽敷料、皮膚創面敷料等新型創面敷料[9],臨床中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對比發現新型敷料和生長因子在治療傷口創面方面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由于生長因子可以較好的促進傷口細胞的分化和增殖[10],在使用時較容易使得肉芽組織過度生長[11],必要時還需對增生的肉芽組織進行修剪;新型敷料價格比較昂貴,臨床使用不易推廣。紅外線在治療時不需要觸及患者創面,治療時以溫熱感為宜,因此患者較為安全、舒適,且紅外線治療價格較低,相較于新型創面敷料等材料更具有性價比,患者較容易接受。
本文研究表明,紅外線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術后切口疼痛、減少創面滲液量。紅外線有較好的穿透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解痙、擴張血管、緩解疼痛[12],同時熱效應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加快滲出物的吸收,有利于炎癥的控制和吸收[13]。證明紅外線治療可以縮短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愈合時間。紅外線可以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代謝,使局部細胞活力加強,有利于組織細胞的再生修復[14]。
綜上所述,紅外線治療可以較好地緩解肛周膿腫患者術后切口疼痛,減少創面滲液,加快肉芽生長,促進傷口愈合。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較為安全和舒適,且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