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進入新中國民間文藝學: 1949—1966年鐘敬文的學術研究

2024-05-17 10:25:50毛巧暉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創作研究

毛巧暉

內容提要:新中國初期,民間文學研究和文藝實踐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但在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研究中,對這一時期則較少關注或研究較為薄弱,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研究者認為其并非“民間”的“民間文學”,尤其是很多研究者的學術回顧從當下學科立場出發,就更“遮蔽”了其學術層面的復雜性。鐘敬文是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對其學術生平、學術思想的回顧可謂較為充分,但對其1949—1966年的研究進行全面思考的則較少。他從第一次文代會開始就積極融入新中國文學、民間文學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其文學觀念及對民間文學的學科定位、基本范疇、文學特質、范圍等進行了適應“人民文藝”的調適,這對后世學術思想有一定影響,同時也是他學術成就重要組成部分。對于1949—1966年鐘敬文民間文學研究的梳理和全面闡釋,對新中國初期民間文學乃至文學學術脈絡的梳理有一定貢獻,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文學思想史及中國當代文學思想史的研究。

現代意義的民間文學研究興起之后,對其發展史的梳理涉及文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既有新文學發展脈絡中的民間文學,也有民俗學之民間文學,而社會學之民俗學發展亦涉及部分民間文學。但無論從哪個層面而言,1949—1966年都被視為民間文學發展脈絡中的一次“斷裂”。新中國成立后,文學、民俗學、社會學脈絡中的民間文學研究都被歸于“民間文藝學”。這一新的名稱之下涵括了以1918年北京大學歌謠學運動為開端的各個脈絡的民間文學研究。這些當下而言“大相徑庭”的跨學科研究是如何綜合或說匯入“民間文藝學”的?鐘敬文在新中國初期的民間文學研究及其學術理念的轉向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個案。另外,這一時期民間文藝學的研究是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梳理與闡述,既有助于對中國民間文學本土化發展的理解,也可以為我們全面理解當代文學提供新的視野與面相。

鐘敬文從1920年代就開始“搜錄民間的歌謠和故事”1《生平略歷》,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15卷第1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參與中山大學(1927年)和杭州時期(1928—1934年)民俗學刊物編輯、民俗學講習班等學術活動,并撰寫研究文章。后來他到日本學習民俗學,回國后輾轉于杭州、桂林、廣州、香港等地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從香港回到北京,一直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對鐘敬文的學術評述,大多集中于他學術發展的三個高峰期,中山大學執教時期、杭州時期、“文革”后的二十年,而忽略了從第二個到第三個高峰的過渡時期1949—1966年這一時段的民間文學研究。但鐘敬文自己并未忽略,在《七十年學術經歷紀程——〈鐘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自序》中,他認為這段時期“對于推動我國整個民間文藝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卻有著重大關系。何況它對我個人的學術思想和所從事的事業也同樣是很有作用的”2鐘敬文:《七十年學術經歷紀程——〈鐘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自序》,《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本文希冀在對1949—1966年鐘敬文學術研究(含其已經刊發的成果及會議發言和內部文稿)梳理的基礎上,闡釋他如何調適自己曾經的研究,逐步將其匯入以延安文藝實踐,尤其是在群眾文藝領域的新實驗及對蘇聯文學理論(特別是人民口頭創作)的借鑒所形成的新中國“民間文藝學”,這恰恰也說明新中國初期的民間文學并非學術“斷裂”,其在“民間文藝學”之名下是多樣化、異質性的學術圖景。對鐘敬文在1949—1966年學術發展的全面梳理,不僅是對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補充與完善,還對理解新中國初期人民文藝、群眾文藝、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及“人民性”的闡釋有一定助益。

一 參加第一次文代會:進入新中國文藝的開端

一般新中國的文藝研究,大多從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第一次文代會”)談起。第一次文代會文集包括講話、報告、大會紀要、賀電、專題發言、紀念文錄名單和章程、演出目錄,其中提及民間文藝的除了周揚《新的人民的文藝》大會報告外,主要集中于“專題發言”和“紀念文錄”。1根據第一次文代會通過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以下簡稱《章程》)第一章總綱第四條第三目:“積極幫助并指導全國各地區群眾文藝活動,使新的文學藝術在工廠、農村、部隊中更普遍更深入的開展,并培養群眾中新的文藝力量。”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傳處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新華書店1950年版,第573頁。從對于群眾文藝的表述,我們看到在新的文藝格局中,民間文學更大程度上被視為“群眾文藝”,所以將上述內容全部列入。鐘敬文作為代表參加了第一次文代會,但他并未談及民間文藝,而是以《我們歡欣鼓舞》為題,強調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與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之間的延續性與不同,尤其強調了“我們特別要為指導著我們前進的偉大原則(毛澤東先生的文藝思想)的存在而歡欣鼓舞!”2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傳處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第403頁。鐘敬文在大會召開前《文藝報》舉辦的文藝界座談會上,對于“新的文協”的組織方式、方針、任務等也提出了“蘇聯好像有文學顧問會一類的組織,這是我們可以效法的”,后又繼續提出新文協的組織形式、主要任務、會員資格等問題,尤其是對于主要任務,他強調了“決定方針、輔導學習、協助作家順利工作,研討文藝的趨向和成果”等,新文協兼有指揮部、學校、福利部、研究所等機能。3《新文協的任務、組織、綱領及其他》,《文藝報》第5期,1949年6月2日。在第一次文代會及其召開前《文藝報》組織的座談會中,他沒有具體談及民間文藝和群眾創作等問題,卻明晰地表達出了民間文學的理論新指向,即蘇聯理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當然他在香港時,并不是對蘇聯理論和解放區文藝思想毫不關心或漠然不知。他在《民間文學》(香港版)4《民間文學》(香港版)成書于1948年,鐘敬文在香港達德學院應該已經使用這一講義,1949年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輔仁大學講授“民間文學”課程中,他都以其為講義。1952年以后逐步被《人民口頭創作》取代。中囊括了托洛茨基、波格達諾夫、高爾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盧那查爾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等有關文學、藝術與社會等的論述。當然也有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后加入的,如此書中有關神話與迷信的論述就加入了馬少波《迷信與神話的本質區別》中談到的中央文化部戲曲改革委員會有關迷信與神話區別的論述。1鐘敬文:《民間文學》(香港版),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83~84頁。另外,他在1946年曾撰寫《從民謠角度看“王貴與李香香”》,指出李季是“道地的民謠作家”,“他所代表的人民意識,是進步的人民意識,是人民中先鋒隊的意識”。2靜聞(鐘敬文):《從民謠角度看“王貴與李香香”》,《海燕》第1輯,1948年6月10日。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鐘敬文對新的文藝思想、理論導向的接受。1949—1966年,他將解放區文藝思想轉化到自己的民間文藝研究中,其重點就是將《講話》精神、蘇聯理論納入自己已有的民間文藝理論知識體系,“論述近來具有新的特質的人民口頭創作”3鐘敬文:《人民口頭創作》,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146頁。。

1949—1966年,他在民間文學方面的論著約34部(篇)4這一統計數字含鐘敬文所撰寫的講義和未公開出版的文章。未出版資料參考了楊哲編《鐘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當然其中難免有遺漏。(見表 1),主要集中于1950年至1956年,在他的學術歷程中成果并不少,在當時更是首屈一指。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三類:(1)帶有倡導、介紹性質,同時又蘊含對民間文學理論的新闡述(以講義、報紙文章為主)。這類論著主要集中于對民間文學內容、分類、文學藝術特質及功能的重新闡釋,旨在將其置于新的人民文學范式,凸顯其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2)評述性文章。他從1940年代中期開始,就關注解放區的民謠仿作及民間文學收集工作,撰寫了相關評述文章,同時也把當時新的民間文學收集思想和工作范式引入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這為他把握和吸納新中國初期文藝思想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他進行民間文學理論調適的前提。(3)民間文學不同門類的研究。這一時期,鐘敬文對民間文學的研究,依然集中于民間歌謠和民間故事,他注重對歌謠與詩歌的關系、民間歌謠研究中革命經典理論、民歌中的階級觀念和覺醒意識的論述,在民間故事領域,則主要闡述其新的文學內涵、教育價值及與作家創作的關系。

由于這一時期鐘敬文論著從表述到形式上都有顯著的時代特征,研究者就割裂了它們與鐘敬文其他時期學術上的沿襲性。這種割裂既不利于學術史的梳理,也會對學者個人研究缺乏整體性認知,所以筆者希望通過對鐘敬文文學觀念的轉變及對民間文學的學科定位、基本范疇、文學特質、范圍等所進行的適應“人民文藝”的調適,探討新中國初期在鐘敬文個人學術歷程及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中的承續、轉折。

表1 鐘敬文成果目錄(1949—1966)1對于鐘敬文在1949—1966年刊發論文、著作的統計,為了呈現這一時期鐘敬文的學術發表與成果,凡是單篇單獨發表過的文章,后雖收入相關論著,但還是進行單獨羅列。

續表

二 融入新的人民文藝:鐘敬文民間文學的理論轉向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民間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民間文學研究發展史上是一種新的理論導向;與北京大學歌謠運動旨在構建“新文藝”不同,其將民間文學視為創造民族的、大眾的文藝作品的基礎,強調文學藝術作品既要符合政治標準又要符合藝術標準。就如何其芳在《陜北民歌選·凡例》中所述:

我們編輯這個選集,不是單純為了提供一些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的研究資料,而是希望它同時可以作為一種文藝性質的讀物。我們選擇的標準是要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可取之處。因此,從一千余首陜北民歌中,我們只選了這樣一冊。1《 關于編輯“陜北民歌選”的幾點說明》,魯迅文藝學院編:《陜北民歌選》,光華書店1948年版,第1頁。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對于民間文學作為普及讀物的重視,其承續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普羅大眾文學的理念,但又希望突破知識階層、政治精英與民眾的隔閡。這樣,民間文學成為中國共產黨進行基層文化傳播2張慧瑜:《重返根據地:以基層傳播為方法》,《傳記文學》2022年第9期。的重要媒介,如在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的夜校、識字班及政治文化政策推廣中,歌謠、民間故事、秧歌、年畫等都是重要橋梁。這與鐘敬文在1935年撰寫的《民間文藝學的建設》中將民間文藝視為“反映他們內外生活的明鏡”3鐘敬文:《民間文藝學的建設》,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1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不同。所以,鐘敬文要加入新體制內文學藝術建設工作,就要將自己曾經的民間文學觀念融入“新的人民的文藝”,對民間文藝的研究亦須指向“文藝已成為教育群眾、教育干部的有效工具之一”。4周揚:《新的人民文藝》,《周揚文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12頁。正如鐘敬文自己所言:“為著應付新政治新文化的要求,……必須創造民族作風的新文藝,必須寫作科學的人民生活史,人民文藝史,必須建立人民文藝學。”5鐘敬文:《請多多地注意民間文藝》,《文藝報》第13期,1949年7月28日。在其研究中的表現就是“將蘇聯理論納入‘五四’、日本、西方學說和延安講話的綜合思考中”,并逐步建設新的民間文學教學和理論體系。1董曉萍:《編后記》,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366頁。他這一時期的學術論述不少,其中以綱領性和總結性的居多,這也恰恰體現了其建設新的理論體系的學術意向。

(一) 民間文學—口頭文學—人民口頭創作:文學觀念的嬗變

20世紀初期至40年代,民間文學的名稱并不統一,有“白話文學”“民間文學”“平民文學”等不同稱謂,這當然也是學科發展初期的表現。鐘敬文從1920年代開始就加入現代民間文學研究的隊伍,除了對民間歌謠、故事的收集、研究外,他對民間文學學科建設的關注在前文提及的《民間文藝學的建設》中已有呈現。他大多將其表述為民間文學、民間文藝及相較于一般文藝學的民間文藝學。而在蘇聯的文學理論表述中,大多使用口頭文學、人民口頭創作等。如1937年樓逸夫譯的維諾格拉多夫所著《新文學教程》中,在對“藝術作品的風格與形態”闡述中專章列出“口頭文學的基本形態”。2維諾格拉多夫:《新文學教程》,樓逸夫譯,上海天馬書店1937年版,第155~161頁。之后在有關高爾基文論的譯著中,也大量出現人民口頭創作等話語。

鐘敬文在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期間,依然主要使用“民間文藝”。到1950年,他對民間文藝的表述開始用“口頭文學”3鐘敬文:《口頭文學: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民間文藝集刊》1950年第1冊。。在《口頭文學: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口頭文學》)中,他開始使用“口頭文學”“口頭創作”,在話語表述改換的同時,他對民間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闡述轉向了對其獨特“思想性”“藝術性”及審美特質的闡述,表明了他從民俗學之民間文學轉向新中國“民間文藝”。從1951年開始,新中國啟動了院系合并和學科調整。在這次新的學科設定中,“人民口頭創作”成為“民間文學”新的名稱,并進入中國語言文學課程體系。4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都設置了這一課程。“人民口頭創作”借鑒了蘇聯的文藝學思想,同時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新中國之前“民間文學”理論的“影響”。正如張振犁《批判胡適的民間文學觀》所言,“建立科學的人民口頭創作學”并不是簡單的問題,他針對胡適的“雙線文學觀”,梳理了從瞿秋白、魯迅開始的革命文藝脈絡,強調了人民口頭創作內容的思想性和創作者的階級立場。張振犁是鐘敬文的學生,他的思想應該承襲自其老師。

鐘敬文的講義《人民口頭創作》是對人民口頭創作理解的全面呈現。因為是講義,所以更多要凸顯“知識性”,從表2也能看到,其實是在其香港講授的《民間文學》教材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他對人民口頭創作的接受,就不像趙景深那樣顯得不適應,或無所適從。這源于兩人民間文學觀念的差異。趙景深更多秉承的是鄭振鐸“俗文學”思想,他注重對曲藝等的研究。在他編撰的“人民口頭創作”大綱中,對于如何處理曲藝、小戲就感到非常為難,他認為曲藝、小戲是生長于中國的土壤,最適合中國實際,但是其“脫離了‘人民口頭創作’范圍,其他課程又不講這個”。1車振華、王魯婭:《趙景深論“人民口頭創作概論”信札考略》,《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而在鐘敬文的《人民口頭創作》講義中,文類包括歌謠、神話、故事、諺語、謎語、民間敘事詩、民間戲劇,此外還關注到繪畫、雕刻、跳舞、音樂、電影。而民間戲劇,從其內容來看既有操牛尾舞、二人臺、偶人戲等,還有少數民族如哈薩克族的叼羊習俗等古老少數民族戲劇和國外的歌德的《浮士德》等。可見,鐘敬文對蘇聯人民口頭創作理論的理解與趙景深不同。鐘敬文對于人民口頭創作的表述,更注重的是從1930年代開始的共產黨文藝觀念和文藝思想的轉換。正如其在講授宗旨中所言:

表2 《民間文學》(香港版)、《人民口頭創作》和《民間文學概論》內容比較

續表

指出人民創作的特征,它的社會現實意義,它跟專業文獻的密切關系,它的各種形式、特性和作用。我們要指出過去長時期內人民口頭創作的各種樣式,同時也要論述近來具有新的特質的人民口頭創作。2鐘敬文:《人民口頭創作》,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146頁。

(二)文學—藝術:學科定位及“民間”范疇的變化

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7冊中,將《民間文學》(香港版)與《人民口頭創作》并列,這也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民間文學》(香港版)可能更多是新中國前后的一個過渡。在其中我們看到了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間文學體系的延續,同時也加入了蘇聯、解放區的民間文藝理論,如對民間文學美學特征的論述,就加入了蘇聯鮑萊夫《草原上的歌手江布爾》;有關神話的論述則有馬少波《迷信與神話的本質區別》、高爾基民間文學與社會主義創作的關系及古代敘述詩中宗教與神話因素等;收集整理中則融入了在解放區采錄民間文學的實踐與經驗等。《人民口頭創作》,依然延續《民間文學》(香港版)的基本架構,當然進行了話語置換,即人民創作,而概念界定、特征、文學與民眾生活等也延續了之前的“骨架”,尤其延續了“一般文藝學”“民間文藝學”的思想,即“民間文學”不僅限于文學,其有超越文學的因素,在《人民口頭創作》中直接拓展為“人民創作參與日常生活和節日等活動”。

在《人民口頭創作》及后續相關論述中,鐘敬文對民間文學的學科定位發生了變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鐘敬文的民間文學研究是納入民俗學之中的,這當然與他在日本求學的經歷有一定關系,但也與當時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吳歌等研究以及中山大學的民俗學研究取向一致。所以在《民間文學》(香港版)教材中,他注重民間文學與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化學等關系的闡述。但到了《人民口頭創作》,則將其納入文學-藝術范疇,注重與戲劇、繪畫、雕刻、跳舞、音樂、電影等各種藝術的關聯。“民間文藝與生活(生產)的密切關系——鄂倫春人的歌舞大多是歌詠勞動的,他們每次打獵勝利后,都要來一陣歌舞,以表現喜悅情緒。從這些可以知道有些資產階級學者把原始藝術看作宗教的婢女,是歪曲事實的。”1鐘敬文:《人民口頭創作》,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173、143~144頁。對于鄂倫春歌舞的內容,他吸納了當時最新出版的舞蹈藝術研究的成果——1957年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編撰的《中國民間歌舞》中肖峰撰寫的《鄂倫春族民間舞蹈藝術》。《中國民間歌舞》一書“封底”內容提要中寫道:“這不僅是祖國藝術遺產的資料的保存,同時對專業的藝術工作者、民俗學的研究者和民間歌舞的廣大愛好者都是有用的。”2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編:《中國民間歌舞》“封底”,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而鐘敬文對其吸納當然有將其作為民俗學研究資料的一面,但更多則是將民間舞蹈納入了民間文藝研究范疇。3從他的表述來看,已然接受藝術的勞動起源說的觀念,這與他在20世紀20—40年代所秉持的藝術起源及藝術與宗教關系的觀念不同。本文不涉及這一討論,不予展開。顯然他改變了民間文學的民俗學定位,而轉向了文學藝術。

另外,在《人民口頭創作》中,鐘敬文增加了大量高爾基等蘇聯文藝理論家的文藝思想,同時吸納了索科洛娃等撰寫的《蘇聯民間文藝學四十年》中的民間文學思想,即注重研究“一切民族的詩歌創作”4索科洛娃等:《蘇聯民間文藝學四十年》(鐘敬文批注本),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228頁。,基于此他提出:人民創作的研究要注重每個民族藝術和文化的民族特色等新觀點。5鐘敬文:《人民口頭創作》,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173、143~144頁。鐘敬文并不只是“挪用”新理論,在《民間文學概論》中,這些表述轉化成后世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導向,也成為鐘敬文民間文藝學思想的重要底色。1鐘敬文主編的《民間文學概論》后收入《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8冊。所以,這一時代的話語表達,并非“時過”就“境遷”,而是結合了當時國內文藝學、民族學的學術成果,并得益于新中國文學藝術管理架構,即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文學藝術門類的交融和整合。鐘敬文在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時,就提到了“在人類的原始時期,人民群眾在獵取動物,制造粗糙工具的同時,就創造了許多精神財富,創造了各種使人驚奇的藝術品。他們畫著生動的圖畫,跳著強力的舞蹈,唱著動人的歌曲,演著莊嚴的默劇,說著奇妙的神話、故事,……這種原始的藝術,大大地幫助了他們的生活和斗爭……不管在那個地區,如果我們細心調查一下,都有那些民間歌舞、民間繪圖、民間戲劇和民間文學……形形色色、無窮無盡的野生藝術”2鐘敬文:《進一步挖掘和發揚人民固有的藝術創造——慶祝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光明日報》1953年4月7日。。

這一時期,鐘敬文民間文藝思想另一重大變化就是對“民間”范疇界定的變化。過去,他對民間文學的闡述更多注重其在文學上的特殊性,即他在《民間文藝學的建設》中所提出的特殊文藝學,對民間文藝的理解基本還是遵循“雙線文學觀”,民間文學只是流傳于民眾的文藝樣式。在研究中,則注重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運用。但是到了新中國初期,他吸納了《俄羅斯口頭文學教學大綱》中的界定,即“勞動人民的口頭詩歌創作”,逐步將民間文學之“民間”界定為勞動人民,改變了曾經寬泛的民間文藝概念,“差不多除了那些封建的士大夫文人創作的‘高雅的’詩文和現代專業作家的一般作品之外,一切流傳在民間的、多少有些通俗意味的作品都包攬進去。在這里,自然包含著真正的勞動人民的作品,可是也廣泛地包括了那些鄉村地主階級、城市市民階級的‘口頭創作’,乃至于封建士大夫(或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某些通俗作品”。3鐘敬文:《人民口頭創作》,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196頁。他在民間文學的界定中,提出了對民間范疇的新的理解,既吸納了階級觀念,又改變了對民間文學文學性的認知,“口頭性”成為他對民間文學闡釋的重心。這也體現在這一時期他有關民間文學的論述中大量使用“口頭文學”的表述。“口頭性”與下文所闡述的“人民性”成為民間文學的基本特性。

(三)人民性:民間文藝基本特質的新認知

1949—1966年,人民性成為新中國人民文藝的基本特征。而對于民間文藝的表述,很多都強調了它特殊的人民性。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些直接就將人民文學等同于民間文學。1蔣祖怡:《中國人民文學史》,北新書局1951年版。鐘敬文也著力于對民間文學人民性的闡述。他在《學習蘇聯先進的口頭文學理論》中談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口頭文學,還有它最重要的特征”——人民性,其主要凸顯在民間文學的內容上。這不管是在他的《請多多地注意民間文藝》還是《口頭文學》中都有體現,即對民間文學作品思想性的重視。

《民間文藝新論集》(以下簡稱《新論》)更是他這一思想較為全面的呈現。新中國民間文藝具有新的特質,所以之前的民間文藝理論不再適應新中國初期民間文藝的講授與研究,正如鐘敬文在“付印題記”中所言:“民間文學方面的參考材料還是感到相當缺乏,特別是理論方面。(過去出版的一些成本頭的書,大都在觀點方法上是陳舊的,不很適宜于現在同學們的研習。)”2鐘敬文:《民間文藝新論集》,中外出版社1950年版,第2、185~186頁。《新論》主要選取了蘇聯和解放區的文章與個案,但是主題并不集中,正如鐘敬文所說,最初只是為了授課油印,后來直接出版,編纂體系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有一組文章卻論題集中,這就是“關于民間文學搜集”,這一輯共有四篇文章:何其芳《從搜集到寫定》、李束為《民間故事的搜集與整理》、王亞平《民間歌曲的收集與研究》、鐘敬文《談口頭文學的搜集》。前三篇都是“付印題記”所述民間文藝的新觀點以及民間文藝的新道路。他們共同點就是注重民間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其核心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3鐘敬文:《民間文藝新論集》,中外出版社1950年版,第2、185~186頁。,當然標準就是作品的“人民性”。可見,自1949年之后,鐘敬文對民間文學的論述中,都加入了對民間文藝新特質——人民性的闡述。雖然,他并未像文藝學領域對蘇聯人民性理論源頭及理論內涵進行闡述,但他從民間文學的范圍、特征及收集整理等對其進行了學理性論述。

之后,鐘敬文撰寫的關于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傳說的論著中,都著意闡釋民間文學內容上獨特的人民性,如歌謠中的民眾覺醒意識、民間傳說的歷史性等,他所秉持的思想與1958年周揚在河北省委宣傳部召開的全省文藝理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對于民間文藝的看法是一致的。周揚強調了:“文藝理論批評的另一重要任務是對遺產的正確估價”,“中國在幾千年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其中有不少富有人民性的東西”,他所說的就是地方戲曲、民歌、民間故事。另外,他認為對于民間文藝“要著重到民間去發掘和搜集”,但要“有批判、有分析、發揚好的東西”。1周揚:《建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周揚文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0頁。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的研究注重對其獨特文學性、藝術性的闡述,鐘敬文的研究也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希望為文學領域人民性闡釋提供理論支撐,推動人民文藝的構建。

綜上,1949—1966年,隨著文學觀念的變化,鐘敬文的民間文藝研究在吸納延安文藝思想和蘇聯民間文藝理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文學觀念的轉變;同時,他適應時代要求,將民間文學在中國文學中進行了新的定位,注重其與書面文學、戲劇等文學藝術門類的關系;并對民間范疇及民間文學的新特質進行了學術上的重新梳理與理論闡釋。這些與他之前的民間文學研究不同,有些在他198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也銷聲匿跡,如對民間文學與繪畫、雕刻、音樂、電影等關系的討論;但對他本人學術研究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新中國初期文藝發展的新面相——民間文藝創作和文藝實踐的討論。

三 推動人民文藝實踐與創作:對民間文學新路向的提倡

在現代民間文學興起的倡導中,“文藝的”就是其目的之一,只是后來隨著新文學的發展,尤其是胡適、周作人、劉復等興趣的轉移,“文藝”這一路徑的發展并不如“學術的”興盛。并沒有出現像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董作賓“看見她”這樣的經典范式,更沒有出現1930年代民間文藝研究領域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多元理論并行的局面。2無論其最終走向如何,當時確實出現了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的一個高峰,這在后世民俗學之民間文學、社會學之民間文學的學術史回顧中都有提及。如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岳永逸《終始:社會學的民俗學:1926—1950》,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其實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精英階層就注重對民間文藝的利用和借用民間語言、文藝形式推廣現代思想。1參見拙文《從革命話語到“人民”話語:1919—1949年民間文學的發展衍化》,《開放時代》2022年第6期。20世紀初期則出現了像林蘭女士編撰的一系列童話,三四十年代也出現大量的民間文學通俗讀物。其中還有一個成體系的脈絡,就是中國共產黨對民間文藝形式的利用與改造。1919年,在“到民間去”運動中,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利用民間文藝發動民眾,并且與河北樂亭皮影藝人孫兆祥合作創編了《安重根刺伊藤博文》,這也被視為紅色皮影戲的開端,后來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人運動中都出現了傳播共產黨革命政策與文化思想的歌謠、民間故事等。尤其是從1930年代中后期開始,政治精英、知識人對根據地、解放區民間文化的重構,知識精英除了收集整理民間文藝外,還與民間藝人合作共同創編新的文藝,如新說書、新秧歌、新民歌等;另外一個層面則是作家創作領域對民間文學的重新理解,如李季《王貴與李香香》、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及阮章競的民歌體創作。2《阮章競文存 回憶錄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第459~460頁。新中國成立后,民間文學更是進一步被視為人民文藝創作的一部分。在《王貴與李香香》出版后,鐘敬文就曾撰寫評論,他在論述中重點突出了此作與其他仿作民謠作品的不同,“他不是仿作者。他是道地的民謠作家”。對于《王貴與李香香》的語言特色,更是表達出了獨到見解,“我們光稱贊作者語言的‘人民性’是不夠的,它是人民的藝術”。他對《王貴與李香香》的評述,與郭沫若、陸定一、周而復等不同,不僅將其置于從古代到五四時期仿作民謠的文學史中進行梳理,而且從歌謠學的角度對其內容、形式的文藝價值進行了闡釋,尤其肯定了它作為人民藝術的新路向的意義,即“他所代表的人民意識,是進步的人民意識,是人民中先鋒隊的意識”。3靜聞(鐘敬文):《從民謠角度看〈王貴與李香香〉》,《海燕》第1輯,1948年6月10日。對《王貴與李香香》的評述可以說鐘敬文只是臨時客串一下文藝評論,但到了新中國初期,他則開始改變他從前的一些民間文學觀念,逐步調適其與人民口頭創作之間的“裂隙”。

鐘敬文在《人民口頭創作》中,將人民口頭創作分為“歌謠、傳說、故事、劇本、諺語”,這就與他之前對于民間文學的分類不同,雖然在《民間文學》(香港版)的分類中,他提到了山狄夫對民間文藝分類中包含了“民間戲劇”,但他所言的“劇本”顯然與山狄夫所說不同。因為原教材沒有列出專門的內容,不知道其具體所指,但從當時的歷史語境及教材講授目標等以及他對蘇聯民間文藝的吸納可推測他所言應該是解放區文藝實踐中的戲劇。在閱讀《蘇聯民間文藝學四十年》中,鐘敬文批注出了“地下革命詩歌創作”,也就是由職業革命家和進步的工人一起創作的革命歌謠。1《蘇聯民間文藝學四十年》(鐘敬文批注本),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4冊,第233頁。由此也可以作為一個旁證,他當時將作家參與創作的革命歌謠、革命傳說等視為人民口頭創作。這一理念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在他編撰的《新論》中也納入了解放區的民間文藝收集創作等。但有學人因為后來鐘敬文提出的“革命傳說一類的作品,是經過搜集者、編纂者有意識地修改、增飾的。他們或拔高主題思想,或添益故事情節及藻飾詞語,有的甚至是一種再創作或全篇新造”2鐘敬文:《談談對近代文學研究的一些意見——致中國近代文學全國首次學術研討會全體同志的賀信》,程正民編:《鐘敬文全集》第8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頁。,認為他反對民間文學向通俗讀物發展的路徑,這其實對他是有一定誤解的。他其實說得很清楚,革命傳說不能作為“科學的文學史”的史料,并未反對基于民間文學的創作。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新中國初期,鐘敬文對民間文藝創作與實踐的討論另一較集中的話題就是民間文學與書面文學的關系。當時對于民間文學而言,更多強調其特殊的文學、生活價值,再加上那一時期“群眾創作的活躍,超過專家了,群眾寫的詩,比許多詩人寫的詩還要好”3周揚:《建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周揚文集》第3卷,第38頁。,所以民間文學如何促進群眾創作是當時民間文學領域的一個主要方向。如趙景深在復旦大學教授民間文學課程時,就專門設置了民間文藝創作及收集整理技巧的討論。4陳允吉:《追懷故老:復旦中文系名師詩傳》,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65頁。鐘敬文對民間文藝促進創作的論述更多著眼于民間文學與書面文學的關系,如他認為民間文學是“作家藝術創作的乳娘”,民間文學從體裁、語言到藝術思維都滋養著作家文學,“人民的一切作品,它正是我們的新藝術、新文學(包括兒童文學)創作上、學習上的無窮資源和優良模范”。他在此文“附記”中還寫道:

去年九月底,我曾應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負責同志之約,做了一個報告。那報告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談民間故事問題,第二部分談怎樣把民間故事寫成兒童讀物的問題。1鐘敬文:《略談民間故事》,董曉萍主編:《鐘敬文全集》第2卷第1冊,第499頁。

很遺憾,第二部分他并未寫出,但由此可看出,他有此打算,也是為了響應“大量創作、出版、發行少年兒童讀物”的號召,踐行中國作家協會發展少年兒童文學計劃的指示。雖然未完成,但“附記”正好說明,他認可當時民間文學發展的兩個方向,即科學資料和通俗讀物。這從他《讀了〈半灣鐮刀〉等以后》一文亦能看出:

關于民間故事、傳說等的記錄方法,大約有兩種:一種是憑藉記錄者的思想、想像和技巧去任意加工,另一種是老老實實地把民眾的藝術傳達出來。2鐘敬文:《讀了〈半灣鐮刀〉等以后》,《華北文藝》第6期,1949年7月1日。

鐘敬文對仿作民謠、民間故事等持鼓勵態度,他提倡對民間文學的改寫和創編,希望推廣基于民間文學創作的通俗讀物;但他強調作為研究者,在研究中應該厘清科學資料和通俗讀物的邊界。在民間文學領域,對于文本“整理”中的科學資料本和通俗讀物本,曾經引起了諸多爭論,但在學術史的梳理中,對于核心問題“整理”并未界定和深入闡釋而是用“科學”“非科學”劃定,其實這樣簡單的區隔抹殺了像鐘敬文等學者所強調的兩者功能與價值的不同。

結 語

1949—1966年,民間文學研究和文藝實踐可謂繁榮豐富,當然如果對其進行細致梳理,這一時段并非均質化的,而是有著復雜性與多樣性。在民間文學領域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曾經的不同研究范式,如俗文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如何匯入“人民文藝”的脈絡,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研究者如何調適自己的研究取向,發揮自己的研究優勢,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單向變化。那一時期鐘敬文、趙景深、馬學良、關德棟、曹覺民、汪曾祺、老舍及周揚、柯仲平、何其芳、呂驥、賈芝、毛星、董均倫、馬可、李束為、王亞平、蕭甘牛等,都在從事民間文學研究與民間文藝創作實踐,但他們個人的學術生涯、研究觀念等并不相同,對于他們在新中國初期學術研究的梳理,有助于我們理解那一時期民間文學的學術思想,也能更好地理解學者本人,借此才能進一步呈現民間文學發展的思想脈絡。鐘敬文在新中國初期的學術研究,專門梳理者較少,其緣由甚多,但更多是覺得這一時期受時代影響,他的很多研究在個人學術脈絡中是“斷裂”的,其實并非如此。正如鐘敬文自己所言:

1949年夏天,我從香港應邀來到已經解放的北京。不久,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召開了。解放區和蔣管區,以及逃亡香港的進步文藝工作者都聚集在這里。其中的許多人是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并做過文藝大眾化的工作的。他們大都比較理解民間文藝的性質和價值,有的并且要為它的收集、研究工作效力,這無疑是發展民間文藝學的一個好機會,它鞏固了我那為民間文藝學獻身的決心。1《生平略歷》,董曉萍編:《鐘敬文全集》第15卷第1冊,第8頁。

他積極投身于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研究及學術組織、教學實踐中,雖然他對民間文學的認知從文學觀念到基本學術范疇發生了一些變化,之后在他的學術研究中對相關的一些表述進行了調整,但我們不可忽略或否認其實這一時期他的學術思想、學術觀念已經嵌入他的民間文學研究脈絡,正如表2所呈現的《人民口頭創作》是《民間文學》(香港版)和《民間文學概論》的中間過渡一樣,他的很多學術概念和學術表達都能看到1949—1966年的“影子”。所以,對于他這一時期學術發展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新中國初期民間文學發展中既有獨特性又有普遍性的個案,同時也能讓我們更充分地了解他本人的學術,進一步豐富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思想史。

猜你喜歡
創作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一墻之隔》創作談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四虎影院国产|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乱人伦99久久|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黄色网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一线天| 91视频青青草|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VA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1区2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91视频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91九色视频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女人天堂av免费| 91视频日本|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理论精品|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91视频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