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發展鄉村低碳能源,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對研究鄉村能源文化具有現實意義,是開啟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動農村分布式新能源發展。在此背景下,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的通知》,基本原則包括因地制宜、統籌謀劃,村企合作、惠民利民,生態優先、融合發展等,推動農村地區風電發展,與農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質發電等實現多能互補、深度融合,有助于調整農村能源結構,推動農村能源革命,助力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源文化發展也是我國鄉村發展戰略布局的核心要義。
1能源文化發展態勢研究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也產生了資源枯竭、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等問題。加快能源轉型發展,實現能源永續利用,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提供不竭動力,已成為各國共識[1]。
1.1我國鄉村清潔能源發展歷程
在工業文明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原本穩態平衡的能源生態系統受到顛覆性沖擊。一方面,薪柴燃燒引發大氣污染、資源過度消耗等負面效應,傳統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嚴重制約了鄉村經濟向更清潔、更節能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鄉村居民長期固化形成的能源消費習慣與認知定式,極大地阻礙了新能源技術在鄉村地區的廣泛傳播與深度滲透。與此同時,鄉村參差不齊的基礎設施條件與技術應用水平,導致新能源技術在鄉村地區應用困難重重。在外來新能源文化與本土鄉村內生文化碰撞交融中,產生諸如觀念抵觸、管理模式“水土不服”等一系列棘手的文化融合難題。
1.2 鄉村能源文化特點
鄉村能源文化發展反映鄉村社會變遷與進步,其中能源技術革新涉及鄉村居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結合目前我國鄉村能源現狀,鄉村能源文化有以下特點。
其一,傳統與現代融合。鄉村能源文化既保留了對薪柴、秸稈等傳統生物質能源的依賴,又逐步接納并融合了太陽能、風能等現代可再生能源。這種融合不僅體現了能源的多樣化,更體現了鄉村居民對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嘗試利用新技術,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引入,不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極大地改善了鄉村地區生態環境。
其二,自給自足與共享互助。鄉村地區能源利用往往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居民傾向于利用本地資源滿足能源需求。同時,在能源短缺或特殊情況下,鄉村社區內共享互助精神得以體現,居民之間會相互借用或共享能源設備,共同應對能源挑戰。鄉村能源文化注重可持續發展,倡導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為鄉村社會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三,生態環保意識覺醒。隨著環保教育的普及、鄉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環境惡化帶來負面影響的加劇,環境問題對鄉村居民生活構成了嚴重威脅,鄉村居民越來越意識到能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鄉村能源文化逐漸融入了生態環保理念,居民開始注重能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采取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措施,保護鄉村生態環境。
其四,創新與傳承并重。鄉村能源文化在傳承傳統能源利用方式的同時,不斷創新和發展。居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能源技術和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引人新技術,鄉村居民積極挖掘傳統能源利用方式的潛力,如生物質氣化、秸稈還田等,這些傳統技術在現代技術加持下再創佳績。創新與傳承并重的特點,使鄉村能源文化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在“碳達峰”與“碳中和”自標下,人才隊伍在鄉村能源文化建設中的價值意蘊逐漸凸顯出來,他們積極深入鄉村,了解鄉村能源現狀,結合農村居民多元化文化需求、新能源技術相關情況與國家支持政策等,通過實際考察、思考、討論,在新形勢下推進鄉村能源文化建設。
2“雙碳\"青年與鄉村能源文化發展需求的相關分析
“雙碳\"青年是指積極參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青年群體。其在踐行鄉村能源文化觀、探索鄉村能源文化內在需求及提升鄉村能源文化能力方面展現巨大潛力。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他們積極深人鄉村,倡導并實踐清潔能源的使用,努力改變鄉村傳統的能源模式,通過實際行動提升鄉村能源使用效率,為鄉村可持續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2.1 鄉村能源文化內在需求研究
鄉村居民的內在需求與鄉村能源文化相互促進。滿足鄉村居民的內在需求,不僅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推動鄉村能源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2.1.1 鄉村能源結構優化需要
在鄉村發展進程中,能源結構優化成為鄉村能源文化內在需求的關鍵環節。鄉村傳統能源結構往往依賴煤炭、薪柴等,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高效化,因此,優化能源結構迫在眉睫。一方面,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鄉村能源結構優化是必然選擇。煤炭和薪柴燃燒釋放大量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會對鄉村空氣、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而優化能源結構,增加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可以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清潔能源使用成本相對較低,長期來看,優化鄉村能源結構可節省村民能源開支。同時,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還可以為鄉村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2]。此外,鄉村能源結構優化也有助于提升鄉村的生活品質,穩定、高效的能源供應可以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鄉村能源結構優化是鄉村能源文化內在需求的重要體現,對鄉村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生活品質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優化鄉村能源結構,可為鄉村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1.2 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要
在鄉村居民日常生活中,能源文化不僅關乎物質生活改善,更與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緊密相連。一方面,鄉村居民渴望從能源文化中汲取希望與動力。隨著新能源技術在鄉村地區的推廣,帶來的改變讓鄉村居民看到了生活不斷進步的希望。這種希望成為鄉村居民在日常勞作和生活中的精神支撐,他們更加努力地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奮斗。另一方面,能源文化使鄉村居民產生了自豪感和歸屬感。鄉村擁有獨特的能源利用模式,村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歸屬感。同時,能源文化也豐富了鄉村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以能源為主題的文藝表演、科普展覽等活動走進鄉村,讓村民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了解能源知識,拓寬視野。這些活動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文化氣息,滿足了鄉村居民對豐富多彩精神生活的追求。此外,能源文化還可以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在共同探索和推廣低碳能源的過程中,村民相互合作、交流,增強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大家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營造出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環境,進一步滿足了鄉村居民對和諧生活的精神向往。
鄉村能源文化對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鄉村注入了活力和希望,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雙碳\"青年推進鄉村能源文化能力分析
“雙碳\"青年將助力鄉村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強大動力。“雙碳”青年不僅是環保議題的參與者,更代表著一種將個人成長與國家戰略、全球責任相結合的新時代青年精神。
2.2.1綠色低碳能源技術支撐
綠色低碳能源技術在推動鄉村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為鄉村地區提供清潔、安全的能源,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傳統能源使用往往伴隨著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環境惡化,鄉村也面臨著能源短缺與生態環境破壞等多重挑戰。因此,綠色低碳能源技術的推廣顯得尤為迫切。通過引入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鄉村地區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能源供給模式。這種分布式的能源模式能夠降低能源的傳輸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強鄉村的能源自主性。此外,綠色低碳能源的應用能有效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隨著綠色能源項目的建設與實施,新的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同時,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也能夠為鄉村引入更多的資金與技術,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完善和產業發展。鄉村地區能夠借此機會,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實現由單一農業向綜合經濟的轉型。
綠色低碳能源技術不僅為鄉村能源供應提供了可持續解決方案,也為鄉村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積極推廣綠色能源技術,鄉村能夠實現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推動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鄉村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2.2 高校平臺提供資源扶持
高校平臺在鄉村能源轉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鄉村地區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資源扶持。這些平臺憑借其深厚的科研實力、先進的技術儲備及豐富的教育資源,成為推動鄉村能源轉型的重要引擎。在技術層面,高校平臺通過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將前沿能源技術引入鄉村,助力當地實現能源結構優化和升級。高校平臺不僅能為鄉村地區提供技術支持,還能幫助鄉村地區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能源體系,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的綠色轉型。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平臺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才是鄉村能源轉型的關鍵,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培訓班、提供實習機會等方式,為鄉村地區培養一大批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高校平臺還積極為鄉村能源轉型提供政策咨詢和規劃支持。政府、企業等各方緊密合作,共同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能源轉型方案。根據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充分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鄉村地區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平臺通過提供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資源扶持,為鄉村能源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不僅推動了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還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未來,高校平臺與鄉村地區的合作不斷深人,鄉村能源轉型將更加順利。
3推動鄉村能源文化建設的策略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快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人實施,鄉村能源文化建設成為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筑牢鄉村發展根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挖掘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3]。推動鄉村能源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3.1依托鄉村能源,塑造鄉村典型
鄉村能源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培育一種適應新時代需求的能源使用觀念和文化氛圍。推動鄉村能源文化建設,有助于引導農民形成清潔能源消費觀念,推動可再生能源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應用。
3.1.1精準定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精準定位當地特色,可以明確鄉村能源文化建設的方向與特色。將時代性、戰略性的生態文明理念與愿景合理轉化為在地化、生活化的綠色文化,有助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化鄉情,明確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及地方生產生活方式等,有助于研究地域特色文化發展思路。挖掘和整理鄉村地區的能源文化資源,如傳統能源利用技藝、能源民俗文化等,并進行傳承和弘揚,將當地文化價值理念拓展外化為人們看得見、盼得到的目標,將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使其轉化為“接地氣”的綠色文化符號,以此設計各類主題性文化作品,為實現民眾美好生活提供更加適宜的服務。站在全方位振興的戰略高度,著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在強隊伍、優服務、出精品、創品牌、展形象上下功夫,為促進鄉村能源文化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3.1.2推廣傳播,講好能源革命故事
在互聯網時代推進能源文化傳播,需要創新理念、優化路徑,不斷增強能源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應牢牢把握鄉村能源文化的正確方向,綜合運用全媒體方式、大眾化語言、藝術化形式等。同時,綠色文化的傳播需要更加具象與親民的表征,結合優秀鄉村能源文化,積極宣傳推廣并推出電視節目、3D動畫、微電影等各類傳播能源文化的作品,不斷提高能源文化的感染力。應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規劃布局、統籌資源、完善機制,推動各類媒體同向而行,有效融合地方紙媒、影視、門戶網站、社交平臺、移動客戶端等媒介,打造全方位、多樣態融媒體傳播渠道,實現能源文化故事在不同傳播平臺聯通互動,形成跨渠道傳播矩陣,不斷增強傳播合力[4。通過融媒體技術平臺,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準確了解受眾的文化需求,更加精準地推送文化影視作品和能源文化產品。
3.2數字技術賦能,聚焦鄉村能源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鄉村能源轉型帶來了新機遇,通過智能化、數據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鄉村能源利用效率,促進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注人強大動力。
3.2.1 建立完善“數字 + 能源\"機制
應加強能源應用中的技術創新,加大對數字技術在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如智能傳感器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在能源系統優化中的應用等,構建智能化能源網絡,實現能源的高效傳輸、分配和存儲,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同時,發展數字孿生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通過建立能源系統的數字孿生模型,實現對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過程的實時監測、模擬和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培育“數字 + 能源”新業態,發展能源大數據服務、智能能源管理、能源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推動能源產業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強傳統能源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相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挖掘能源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強化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有效提升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促進能源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5]。加強產業鏈協同,整合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協同,提高整個產業鏈效率和競爭力。
3.2.2搭建線上鄉村能源平臺
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規范,確保能源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便于數據共享和分析。整合鄉村地區的各類能源資源,包括可再生能源項目、傳統能源供應設施等,形成統一能源資源庫,便于管理和調配。選擇可靠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搭建平臺基礎架構,確保平臺的穩定性、可擴展性和安全性。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能源數據進行云端存儲、數字化處理與分析,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和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實現能源需求預測、可再生能源發電預測、能源優化調度、故障預警等功能。開發用戶友好的界面和移動應用程序,方便不同類型的用戶(如政府部門、能源企業、農戶等)隨時隨地訪問和使用平臺,促進能源企業、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提高數據的利用價值。在建設鄉村能源平臺的同時,要建立嚴格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采取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措施,防止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
4結束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找到順應能源發展的道路,提出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6]。能源文化建設在鄉村發展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不僅是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鄉村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內在動力。良好的能源文化能夠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能源觀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能源文化建設有助于推動鄉村能源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流人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鄉村能源文化建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相關策略的提出與落實,鄉村能源文化將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和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的能源轉型[N].人民日報,2024-08-30(14).
[2]閆昊,劉明輝,曹松.綠色能源賦能鄉村振興的提升路徑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4(3):61-64.
[3]李海金,陳文華.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重要論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6):32-39,108.
[4]弘揚紅色精神譜系繼承革命光榮傳統[N].中國社會報,2023-11-27(8).
[5]林水靜.熱電行業邁入智能化時代[N].中國能源報,2023-09-25(11).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國家能源安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欄目編輯:張士依 文雯 王亦梁 劉敏 董清芝)